建設公司抗戰征文:國之重器良禽擇棲
血淚灑盡,尸肉砌城,英勇不屈的華夏兒女終于驅逐了日本侵略者,中原大地一片歡呼。七十年后的今天,大家依舊紀念這個曾經勝利的時刻。是的,曾經的勝利,大家為之歡呼雀躍,沒有先烈的傷痛,貌似這一切都是一種榮耀,一種體面的談資。多少人會記得我們為何而蒙受國破家亡的恥辱,多少人會知道為何我們的祖國曾經血肉模糊,又有多少人想過如何去避免再次淪亡的悲劇?
到央企去!那里有廣闊的天地,大有可為,可有大作為,為前途,為祖國!
“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是陸游對祖國的深深熱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范仲淹對祖國的拳拳奉獻;“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是曹植的大義凜然。面對國家危難,古代忠志豪杰,無不激昂大義,扶大廈于將傾,救萬民于水火。戰亂時有祖逖,岳鵬舉之輩,和平時有海瑞,劉庸之流。而我們生存在這個和平而又不和平的年代,和平的是暫無戰亂,我們安居樂業;不和平的是美帝走狗環視,分裂主義,恐怖活動頻繁,戰敗的日本也蠢蠢欲動。我們應該慶幸,慶幸在這樣祖國讓我們衣食無憂,雖不奢侈,但也沒忍凍挨餓,可是我們仍需馬不停蹄,富強祖國;未雨綢繆,防御內賊外敵。
進入二十一世紀信息時代后,國家間的競爭不再主要體現在軍事競爭,競爭的多元化已大勢所趨。然而最最主要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為了發展經濟,我國不得不引入外資外企,然而外資外企卻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掠奪祖國人才的先行軍。身為大學畢業生的我們炙手可熱,高薪高福利高平臺的誘惑撲面而來,我們望錢而去,甚至望他國而歸。終于有一天,我們的子孫不再承認自己是華夏的血脈,不再承認我們的祖國是他們的祖國;終于有一天,我們被資本家榨取的脂膏都奉于上帝,我們的肉體腐爛在異鄉,可我們的靈魂是否聽懂教父的原諒?或許那時的你還不知道,祖國的大廈,早已丟失一根根椽,一根根梁,它岌岌可危,卻還為你的兄弟,你的姐妹,你的父母提供安身之所,立命之地,然而這樣的大廈,或許就因你的離去,劃進了仇敵的城墻。
想想只有二百年文明歷史的美國,何以超過工業革命領航的英法德西荷意,并且遠遠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印度、埃及萬里之外?就是二戰結束時,美國拉走了德國大多數的科學家,這些人才的入美,為美國的稱霸世界貢獻了絕大數力量。再看看與我國摩擦不斷的日本——二戰的戰敗國,原子彈光臨過的國家,但是它卻迅速在戰爭的廢墟上站了起來,最主要原因就是二戰時日本已經是個非常發達的工業國家,其鋼鐵、造船、機械制造等國家支柱產業,有著非常深厚的技術人才儲備,并且有著非常完善的社會生產體系。二戰后,做為戰敗國其國民生產體系雖然受到災難性打擊,但打掉的只是工業生產的廠房、車間這樣的硬件,但技術人才這樣的軟實力依然非常強大,只要有良好的環境和物質上的外部支援,就能夠得到迅速高效的發展。再看看祖國,*對人才的扼殺,gg開放后人才的流失,一幕幕觸目驚心。不得不承認,祖國在前進,在建設成果上,祖國在與美國縮小差距,但或許這個差距只是量的差距,而美國或許已經在質變中了,難保質變后的美國不會再次起航,飛速發展,而美國的每一個進步都會帶動國門口的日本,菲律賓,印度等國發展,給我國再次施壓。作為一名大學畢業生,作為一名有理想,有抱負的愛國知識青年,我不愿也不能讓這種現象出現,我始終記得八國聯軍搶奪圓明園的貪婪嘴臉,我始終忘不了南京大屠殺犧牲的三十萬同胞,我不恨過去,我只帶著恥辱拼將來,帶著一身熱血,建設祖國,強大祖國,祖國強大,同胞才活的安穩。
央企是祖國的頂梁柱,是祖國的生命線,是國之重器。央企包含著最主要的軍工,能源,通訊,航空航天,礦產等企業,每一項都關乎國家興亡,民生旺敝。“男兒當懷報國志,自古英雄揮金戈”,要報效祖國,就立志去央企,去做一根根椽子,去頂大梁。在軍工央企要做槍支彈藥生產機器,在能源央企要做催化劑、風車、抽油機、在通訊央企要做最快的信鴿、最強的發射器,在航空航天,要做最強力的發動機……古有漢景帝鞏固鹽鐵銅礦產的國有,才使得國家穩固富強,奠定漢武帝將有的輝煌;今有央企掌舵,gg開放才能乘風破浪,而你我要做的就是這船的槳,這船的水手,這船因為你我才能行的更快,行的更遠。
良禽擇佳木而棲,忠智應大義而行。面對外企金錢的誘惑,有理想的愛國青年不會心動,反而他們會選擇央企,因為央企不僅有滿足物質需求的面包,還有實現理想的玫瑰。誰不知道外企工作的加班加點,誰不知道外企的淘汰競爭殘酷,所謂的高薪不過是日日榨取剩余價值后的提心吊膽。但是誰會說央企國企福利不好,待遇不牢靠,按部就班,腳踏實地,我們就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國之重器,吾往而棲。有熱血但不需要灑,只需沸騰翻滾,激昂斗志,到央企煮酒論英雄。手撕鬼子,子彈拐彎,都是下酒菜,吃著它,就不忘恥辱,就不會泯滅一顆報國之心。我在央企里哭著,我在央企里笑著,我在央企里拼搏著,我在祖國復興的路上和戰友們前行著。
篇2:建設公司抗戰征文:永不褪色風幡
建設公司抗戰征文:永不褪色的風幡
永不褪色的風幡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標志性象征,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濃縮。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有200多種色彩與圖案各異的旗幟,然而只有那面綴著五顆閃耀星星的紅旗才能讓我們13億國人感到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五星紅旗,它有著太陽一般耀眼的紅色,那是英雄先烈的血染成。時隔七十載,世間萬物變幻、斗轉星移。而這面紅旗和它所承載的精神,卻在歷史的長河中越來越鮮艷、越來越奪目。
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以南滿鐵路被炸為由,炮轟沈陽北大營,打響了侵華的第一槍。此后便是四境燃戰火,八方起硝煙。“盧溝血,宛平痛;肥水裂,臨沂勇;永定河邊,南苑巷內,多少男兒浴血中”,一系列的侵華行動全面展開。其中有節節退敗的華北事變,有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也有別開生面的平型關戰役和乘勝追擊的臺兒莊大捷。在持續了十四年的抗日戰爭,特別是八年的全面抗戰中,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御外辱,以傷亡3500萬軍民的巨大代價,取得了最后偉大的勝利。1945年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于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終于畫上了句號。
時光飛躍了整整70個年頭,9月3日正是中國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晨光漸亮,當地時間五點半,桑河項目部全體員工穿著工作服整整齊齊地站在升旗臺前參加升旗儀式,帶著肅穆而期待的表情,注視著國旗的冉冉升起。“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雄赳赳氣昂昂的《義勇軍進行曲》響起來了。在熟悉的旋律中,五星紅旗似旭日一般冉冉升起,望著沐浴在晨光里紅艷似火的五星紅旗,心中滿滿都是驕傲與自豪。
今天的中國已非當日舊模樣,歷經三十多年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與日俱增。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嫦娥奔月”、“蛟龍潛水”、“神十升空”等一系列科技成果,更向世界彰顯了自己的科技成就和創新能力。
如今的中國打破了“閉關鎖國”,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一支支以電建集團公司為領頭羊的優秀隊伍,帶領著建設者們將腳步邁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看吧,五星紅旗正飄揚在我們的頭頂,飄揚在柬埔寨王國的上空,也飄揚在我們每個在異國他鄉奮斗的中國人心中。桑河電站就是柬埔寨的三峽工程,我們這些水電戰士四海為家、逐水而居。在桑河我們日夜兼程、頂風冒雨在主汛期到來前,確保了柬埔寨第一個浮橋通車;在桑河我們精益求精、嚴格把控,1970m的土石圍堰經過汛期考驗滴水不漏;在桑河我們打破常規、群策群力,用1.2萬方的石渣布置“堰中堰”提前進入基坑,使主體開挖和混凝土施工整整提前92天;在桑河我們未雨綢繆、開源節流,節約千萬元的機械成本費;在桑河,我們還在拼搏、還在思考、還在創新、還在圍繞著“上善若水、精筑桑河”做人做事的高標準努力著、奮斗著……。
血染的旗幟,是一面永不磨滅的風幡,警醒著我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激勵著我們努力工作、熱愛生活。作為一名電建人、八局人,我們更應將振興中華的夢想時刻記在心中,承擔我們應該擔起的責任。我們有著同一個中國夢,同一個電建夢,延續著抗戰的精神,帶著電建人的理念,我們會將中國建設的更好,為中國夢的實現出一份綿薄之力。
讓我們展示中國的力量。
篇3:建設公司抗戰征文:湘軍突圍
建設公司抗戰征文:湘軍突圍
武漢會戰末期,戰火蔓延三湘大地,芙蓉國里狼煙四起。
1938年11月,岳陽城坡,湖湘兒女血染八百里洞庭。巴陵古郡,徹底淪為日本侵略者謀奪西南大后方的前進基地。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辱,從岳陽之戰開始,國共兩黨在湖南戰場與日軍先后展開七次大規模會戰,掀開了了八年抗戰中最悲壯的篇章——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腥風血雨的四次長沙大會戰,讓長沙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戰火摧殘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千年文華毀于一旦。1939年9月,日軍在司令官岡村寧次的指揮下,集結十萬兵力,制定了進攻長沙的方案,此刻坐鎮長沙的中國將領正是被日軍稱為“長沙之虎”的名將薛岳。在蔣介石“稍安勿躁,靜待時機”的保守政策和“不守長沙”的作戰方案下,薛岳一再強調湖南所處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怒斥“長沙不守,軍人職責何在!”,誓與長沙共存亡——就此,掀開了長沙保衛戰的序幕。而四次長沙會戰,亦成為全國八年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湖南桂陽人曹克人率領一營兵力駐守湘陰,終因寡不敵眾,全營壯烈犧牲,曹克人被日軍所俘后寧死不降,他的四肢被日軍用鐵釘釘在當地祠堂的墻上,剖胸開腹而亡,犧牲時年僅三十歲。1941年12月23日,日軍強渡新墻河發起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民均懷犧牲決心,傷者不肯退出火線,爭以戰死為榮,至1942年1月15日,中日兩軍恢復戰前態勢,中國軍隊獲得長沙數次會戰以來首次全面勝利,斃傷日軍5萬余人。1944年5月,為打通大陸交通線,日軍再度集中兵力達三十余萬,攻破長沙,卻遭到駐守長沙軍民頑強抵抗,在同一片狹小區域內反復進行了四次拉鋸戰,血流漂櫓……此役,日軍付出巨大代價后,長沙淪陷。
1943年11月,中國軍隊第六站區和第九戰區16個軍、43個師21萬人在常德與日軍7個師團展開一場狹路相逢的大會戰。作為川貴門戶,湘北重鎮,常德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熱播電視劇《勇士之城》是常德保衛戰的悲壯寫照。在常德會戰進行到12月1日時,日軍屢攻不下,悍然違法國際公約規定,向常德城施放毒氣,“我守軍與殘破碉堡、陣地工事于慘烈斗爭之后,復節節同歸于盡,而城內外殘余之建筑物及碉堡百分之九十五已被毀滅。戰至下午十二時左右,我幾無立足余地。敵有隙鉆隙,有墻登墻,到處流竄。我僅存少數人槍,有一人使一人,有一槍使一槍,無槍的使刀矛或磚石棒。槍聲、炮聲、沖鋒喊殺聲,血窟尸岸,厥壯之慘,實為抗戰以來所未見。”《紐約時報》對戰后的常德描述是“這里舉目盡是燒焦的圍墻、殘破的磚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這個曾經有過16萬人口的城里尋一未經摧殘的東西,實在難乎其難”、“墳地掘得太淺了。過道行人都得要把桔皮捂在鼻尖上以避死尸的腐臭”……常德會戰,中國以六萬余人包括第150師師長許國璋、暫編第5師師長彭士量、預備第10師師長孫明謹等將軍殉國的代價,成功擊敗日軍侵略者,是抗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勝利之一。
1944年6月23日拂曉,中國抗戰史上最悲壯、最慘烈的衡陽大戰的序幕在硝煙中拉開序幕。激戰至6月27日,衡陽外圍陣地守軍連伙夫在內,戰斗至最后一人,沒有逃跑、投降,用全軍的鮮血狙擊了日軍近一個星期的時間。6月28日,日軍在飛機、重炮和毒氣的掩護下,向衡陽發動了第一次總攻,衡陽守軍經過五個晝夜的廝殺,成功挫敗日軍;7月11日,日軍開始了持續9天的第二次總攻,日軍付出了近萬傷亡后,再遭慘敗;然而,兩戰過后,孤立無援的國民革命軍第十軍一萬八千人面對六倍于己的日軍已經難以組織有效抵抗,五千余人陣亡,九千余人負傷,面對日軍第三次總攻,終以失敗告終。衡陽會戰雖敗,卻非戰之罪,孤立無援的第十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用生命牽制了日軍整整47天,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也創造了抗戰期間正面戰場敵我損失比的最大值:4.6:1,被盛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
1945年4月9日,中日雙方28萬余人在湘西兩百多公里的戰線上展開了抗日戰爭中最后一次會戰。雪峰山一役中國軍隊取得大捷,殲敵3萬余人,直至6月7日,日軍徹底潰敗,中國抗戰從戰略防御進入戰略反攻階段。1945年8月21日,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作為受降使節,在芷江確定了侵華日軍向中國軍民投降的所有事宜,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終于在湘西畫上了句號。
無湘不成軍,湖湘文化鐵血尚武、卓勵敢死、英勇獻身的地域文化精神構建了一支支驍勇善戰、視死如歸的抗戰大軍,面對日軍侵略者毫不退縮,用鮮血和生命捍衛著民族尊嚴與湖南人的驕傲。在這七次大會戰中,中國軍隊死傷32萬余人,普通百姓死傷難以計數,日軍傷亡20余萬人,極大消滅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湘軍,并非晚晴曾國藩率領的狹義的湘軍,湖南戰場上所有融合了湖湘文化,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寧折不彎、具有強烈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意識的軍隊都是真正的湘軍,一支在軍魂上烙下了湖湘印記的驍勇之師。這樣的軍隊、這樣的人民、這樣的民族精神,才是抵御外辱、振興圖強的根本保障。八年抗戰,是災難,卻讓湖湘軍民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突圍,收獲了一片地域、一個民族最寶貴的財富。
薪盡火傳,另一只“湘軍”——中國水電八局,承載著湘軍精神,奔波在遼闊的土地上,穿行于險峻的山河間,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不用付出鮮血的和平年代,何妨付出更多的汗水!當一座座電站順利合龍,一條條公路貫穿四方,高峽出平湖,廣廈千萬間,這支水電湘軍不曾安于現狀,發揚著湘軍敢想敢做、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和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不斷拓寬業務范圍,邁入國際市場,繼續譜寫新時代湘軍的華章!
“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
湘軍,已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