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層大廈后澆帶施工措施
1 概述
本工程地下三層,地上三十層,建筑面積約為131661m2,地下室基礎底板南北向長172m,東西向寬124m,從基礎筏板開始至裙樓五層頂板設置有沉降后澆帶、伸縮后澆帶,后澆帶寬度為1000。
本工程伸縮后澆帶,在兩側結構澆筑兩個月后合縫;沉降后澆帶在主體結構封頂后合縫。后澆帶采用比相應結構部位高一級的微膨脹混凝土進行澆筑,摻多功能復合型微膨脹劑,摻量視膨脹劑技術要求而定。澆筑由下至上逐層進行,后澆帶與樓層混凝土澆筑時間差不少于50 天。
2 后澆帶模板支設
2.1 為保證后澆帶兩側模板支撐牢固緊密,采用雙層網作一次性模板,一層為鋼板網,一層為10×10 的密眼鋼絲網,兩層網預先綁扎固定在一起,鋼絲網外固定三根粗鋼筋作為定型支撐。
2.2 地下室外墻垂直后澆帶模板支設:
地下室墻后澆帶先行砌筑240mm 臨時擋水磚墻,墻壁兩側抹防水砂漿。
3 后澆帶允許偏差
表10-1
項目允許偏差(MM)
網的長度、寬度 ±10
網眼尺寸 ±20
骨架的寬度、高度 ±5
骨架的長度 ±10
受力鋼筋 間距 ±10
排距 ±5
箍筋、構造鋼筋間距 ±20
鋼筋起彎點偏移 ±20
受力鋼筋保護層 基礎 ±10
梁 ±5
墻板 ±3
墻垂直度層 <5M 8
墻垂直度間 >5M 10
4 后澆帶混凝土澆筑
4.1 根據設計規定,后澆帶在主體完工后進行,且后澆帶與樓層混凝土澆筑時間差不少于50 天。
4.2 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前,用高壓水沖洗施工縫,保持濕潤24h,并排除混凝土表面積水。
4.3 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前,宜在施工縫處鋪設一層與混凝土同配比的水泥砂漿。
4.4 后澆帶混凝土采用微膨脹混凝土。
4.5 混凝土按400mm 厚分層澆筑,以免因澆筑厚度較大造成網模板側壓力增大而向外凸出,造成尺寸偏差。
4.6 采用鋼絲網模板的垂直施工縫,在混凝土澆筑和振搗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分層澆筑厚度和振搗器距鋼絲網的距離。為防止混凝土振搗中水泥漿流失嚴重,應限制振搗器與模板的距離(采用φ50 振搗器時不小于40cm;采用φ70 振搗器時不小于50cm)。
4.7 為保證混凝土密實,垂直施工縫處應采用鋼釬搗實。
4.8 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后澆水養護14d。
5 后澆帶兩側混凝土施工縫的處理
5.1 當混凝土達到初凝時(用手壓混凝土表面能出現指紋),用壓力水沖洗(水應呈霧狀),清除浮漿、碎片并使沖洗部位露出骨料,同時將網片沖洗干凈。混凝土終凝后將鋼絲網拆除,立即用高壓水再次沖洗施工縫表面。
5.2 對已經硬化的混凝土表面,及時安排人鑿毛處理。
5.3 對較嚴重的蜂窩或孔洞立即進行修補。
5.4 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應用噴槍(用水和空氣)清理表面。
6 成品保護
6.1 預防水浸入底板后澆帶的措施
為防止底板周圍施工積水流進后澆帶內,在后澆帶兩側50cm 寬處,用水泥砂漿做出寬5cm、高5~10cm 的擋水帶。并注意保護砂漿擋水帶,避免破壞。
6.2 防止雜物落入后澆帶內的措施
施工縫處理完畢并清理干凈后,頂部用木模板或鐵皮封蓋,四周設臨時欄桿圍護,以免施工過程中污染鋼筋,堆積垃圾。
6.3 懸臂梁處理措施:
后澆帶將連續梁斷開,造成這些梁出現懸臂現象,為保證結構設計連續梁不受到破壞,采取如下措施解決。
1)后澆帶懸壁梁板支撐:沿后澆帶斷開的梁,每梁端頭設一直徑140mm,壁厚5mm 的焊接鋼管,兩端焊10 厚鋼板,直接頂在梁底上。
2)保留梁下垂直支撐,待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后達到75%強度后再自上而下逐層拆除。
6.4 板后澆帶的處理措施:
本工程后澆帶將雙向板斷開,造成由四邊固定支座變為三邊固定、一邊自由的現象,使板的受力特征發生了變化。為避免這些板撓度過大或出現裂縫,板的支撐要保留至后澆帶混凝土澆筑且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逐層拆除。
7 后澆帶混凝土質量通病預防措施
7.1 認真清除后澆帶的雜物,如碎模板、鋼筋頭、松散混凝土、鋼管垃圾等。
7.2 澆筑底板后澆帶混凝土時,在底板面澆筑一層5cm 厚的同混凝土配比無石子附加層,兩者同時澆筑。
7.3 后澆帶的施工縫處理后一定要采取臨時保護措施,防止雜物、污水等入后澆帶內,給后續施工帶來困難。
7.4 在后澆帶混凝土未達到設計強度標準值時不得將模板部分支撐拆除。
7.5 為防止后澆帶處卷材防水因筏板沉降后澆帶底土體隆起造成剪切破壞,采取如下措施:
沿后澆帶長度方向筏板底部挖槽,形成弧形溝,筏板底作墊層時,墊層沿弧形溝底澆筑,且后澆帶處的墊層,即溝底墊層厚200,形成拱形素混凝土結構,卷材防水貼在墊層上。
篇2:建筑后澆帶(后澆施工縫)
建筑后澆帶(后澆施工縫)
這是通過高層建筑或其它構筑物的工程實踐,表明在總體布置上或構造上采取相應措施而避免設置變形縫,而后澆帶是既可解決沉降差又可減少收縮應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應用較多。
1.解決沉降差。高層建筑和裙房的結構及基礎設計成整體,但在施工時用后澆帶把兩部分暫時斷開,待主體結構施工完畢,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澆灌連接部分的混凝土,將高低層連成整體。設計時基礎應考慮兩個階段不同的受力狀態,分別進行強度校核。連成整體后的計算應當考慮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內力。這種做法要求地基土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間內基本完成。
同時還可以采取以下調整措施:
(1)調壓力差。主樓荷載大,采用整體基礎降低土壓力,并加大埋深,減少附加壓力;低層部分采用較淺的十字交叉梁基礎,增加土壓力,使高低層沉降接近。
(2)調時間差。先施工主樓,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穩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調標高差。經沉降計算,把主樓標高定得稍高,裙房標高定得稍低,預留兩者沉降差,使最后兩者實際標高相一致。
2.減小溫度收縮影響。新澆混凝土在硬結過程中會收縮,已建成的結構受熱要膨脹,受冷則收縮。混凝土硬結收縮的大部分將在施工后的頭1~2個月完成,而溫度變化對結構的作用則是經常的。當其變形受到約束時,在結構內部就產生溫度應力,嚴重時就會在構件中出現裂縫。在施工中設后澆帶,是在過長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設寬度為700~1000毫米的縫,縫內鋼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彎做法。留出后澆帶后,施工過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縮,從而大大減少了收縮應力。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可以大部分用來抵抗溫度應力,提高結構抵抗溫度變化的能力。
后澆帶保留時間一般不少于一個月,在此期間,收縮變形可完成30%~40%。后澆帶的澆筑時間宜選擇氣溫較低(但應為正溫度)時,可用澆筑水泥或水泥中摻微量鋁粉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構件強度高一級,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造成薄弱部位。
篇3:住宅樓施工縫和后澆帶設置和處理方法
住宅樓施工縫和后澆帶設置和處理方法
[1 "施工縫"的留設
由于考慮分段流水施工,不能連續將結構整體澆筑完成,并且間歇的時間預計將超出下表規定的時間時,預先選定適當的部位設置施工縫。
澆筑砼的間歇時間
砼強度等級氣溫
≤25≥25
≤30 210min180min
>30180min 150min
注:1、本表數值包括砼的運輸和澆筑時間。
2、當砼摻有促凝或緩凝型的加劑時,澆筑中的最大間歇時間,應根據試驗結果確定。
[1.1 施工縫的位置
施工縫的位置應設置在結構受剪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留縫應符合下列規定:
1、柱子應留在基礎頂面、梁的下面。
2、和板連成整體的大斷面梁,留置在板底以下20-30m處。
3、有主次梁的樓板,宜順著次梁方向澆筑,施工縫應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間三分之一范圍內。
[1.2 施工縫的處理
在施工縫處繼續澆筑砼時,已澆筑的砼抗壓強度不應小于1.2N/mm2。
砼達到1.2N/m2的時間,可通過試驗決定,同時對施工縫進行必要處理。
1、在以硬化的砼表面上繼續澆筑砼前,應清除垃圾、水泥薄膜、表面松動砂石和軟弱砼層,同時應加以鑿毛,用水沖洗干凈并充分濕潤,一般不少于24h,殊留在砼表面的積水應預以清除。
2、注意施工縫位置附近回彎鋼筋時,要做到鋼筋周圍的砼不受松動和損壞,鋼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漿及浮銹等雜物也應清除。
3、在澆筑前,水平施工縫先鋪10~15mm厚的水泥砂漿一層,其配合比與砼內的砂漿成分相同。
4、從施工縫開始繼續澆筑時,要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縫邊下料。機械振搗前,宜向施工縫直接推近,并距80~lOOcm處停止振搗,但應加強對施工縫接縫的搗實工作,使其緊密結合。
[2 "后澆帶"留設
[2.1 "后澆帶"的保留時間及構造
1、保留時間一般不宜少于40d。在此期間溫度及30%以上的收縮已完成。
2、"后澆帶"的寬度考慮施工方便,避免應力集力,使"后澆帶"在砼填筑后承受第二部分溫差及收縮作用下內應力(即約束應力)分布是較均勻,故其寬度可取700~1000mm。該地上現澆鉿結構在施工圖上以標出三道"后澆帶"的位置,并貫通地上整個結構層,但該部分鋼筋都連續不斷。"后澆帶"的構造采用"平接式"。
[2.2 "后澆帶"的填筑材料
1、"后澆帶"在填筑砼前,將整個砼表面的浮漿、水泥薄膜、表面上松動砂石和軟弱砼層鑿清形成毛面、清除垃圾及雜物,并用水沖洗干凈充分濕潤,濕潤時間不少于24h,殊留在砼表面的積水應預清除。
2、"后澆帶"附近回彎鋼筋時,做到鋼筋周圍砼不受松動和損壞。鋼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漿及浮銹等雜物也應清除。
3、填筑的砼采用微膨脹水泥,填筑砼的強度等級為C40,并保持不少于15d的潮濕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