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廈工程施工測量方案4
施工測量包括:
平面定位測量;
軸線(垂直)測量;
標高(水平)測量;
建筑沉降觀測;
提供基準線:每層提供離墻柱軸線的1m 線,每層墻柱上距樓面1m 的水平線。
甲方提供基本資料:2 個坐標基準點作定位控制;1 個基準點作水平(標高)控制。
1.1 施工測量前準備
1.1.1 校對測量儀器
將本工程使用的日本拓普康GTS-700 智能電子全站儀、光學垂準儀、鋼尺等測量儀器及工具經國家計量單位檢驗校準,保證測量儀器的準確性。
1.1.2 現場施測前準備
1)根據建筑總平面要求,對規劃勘測部門提供的坐標點和水準點進行復核,確保工程測量的準確性。
2)對施工現場內影響施測的障礙進行處理。
3)對施測用輔助材料如標高控制樁、油漆、麻線等提前準備到位。
1.2 建筑物定位和基礎工程測量放線
1)依據建筑總平面圖,定出本工程各樓的橫豎軸控制線,并依此分別定出其余軸線,并作出永久性標識,便于以后使用。
平面控制:
用坐標引測并做出主控制點,設在基坑外較堅固且不被擾動的部位,用鐵欄桿維護,用于控制軸線定位。
2)軸線控制網布設,根據建筑物的實際情況,依據《工程測量規程》進行控制網布設,布設原則以施工測量方便、容易核驗為原則。本工程基本軸線尺寸為8400mm。
3)控制軸線網施測后,由施測人員自檢,自檢合格后由工長復檢,再由專職質檢員專檢,確認無誤后報監理驗線,并申請規劃勘測部門驗線。
1.3 施工軸線測量
本工程樓外控基準點的布設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將軸線控制點設置在周圍永久性設施上或相對固定的地方。
1.3.1 基礎階段采用"外控法"
利用外圍軸線控制點進行投測;為保證投測精度,控制點前不許堆放材料和其它雜物,以保證其通視良好。
詳見地下結構軸線測量控制圖如下
1.3.2 主體階段采用"內控法"
根據主體結構施工軸線定位測量控制平面,控制點設在基礎底板上,(預埋200mm×200mm×4mm 鋼板,鋼板面做永久性標志點為控制點),主體施工時,每次安置垂準經緯儀于控制點向上投測,隨主體施工,控制點移至1 層、16 層樓板上。控制點垂直方向各層樓板處留300mm 直徑洞,使垂準經緯儀通過孔洞投向各樓層,測出各正交軸線。
詳見主體結構軸線測量控制圖如上圖
施測程序與方法:
在控制點上安置垂準經緯儀,置中、調平、再精平,在要測樓層上設分劃板,將垂準經緯儀望遠鏡指向天頂并固定,之后調焦,使目標分劃板呈現清晰。操機人員指揮上面的人移動目標分劃板,直至目標分劃板的*Y 交點與儀器的十字點相重合。在樓層的 6 個投測點都進行如上投測,之后在樓層進行角度與距離的閉合檢測,其角度誤差應≤10〃,距離差≤±3mm,之后測出各軸線,放出墻、柱邊線及1m 控制線。
即在施工各層樓面時,使用經緯儀直接向各施工
層投測軸線控制點,投測后用經緯儀和鋼尺閉合檢測該控制點誤差數據,并對誤差進行適當調整,符合規范要求后,方可做為該層放線的依據。
1.3.3 控制網布設方法
根據市政測量導線點,采用軸線法布設建筑方格網,用極坐標法先放樣得出三個網格點,并通過這三個點之間的邊角關系驗證正確后運用軸線法分別放出其余網格。初放結束后,在網格點上分別進行邊角測量,角度測量4 測回。邊長測量4 測回,觀測值用秩虧自由網平差的方法進行平差,運算得出歸化數據,并在實地鋼板上修正至設計位置。本控制網投入使用前,請第三方進行復測檢查。觀測所使用的儀器為全站儀(1",1+1ppm),測距相對中誤差小于l/30000,測角中誤差小于2.5",精度符合規范要求。
為保證高層鋼結構安裝測量的精度要求,以及便于網格點的長期保存,在網格點處預埋100mm×100mm 鋼板,用鋼針刻劃十字線定點,線寬0.2mm,并在交點上打洋沖眼,鋼板以外的混凝土面上放出十字延長線,施工過程中將網格點加上護蓋。
1.3.4 平面控制網的豎向傳遞
底層建筑方格網不斷向上投測就是控制網的豎向傳遞。格網的豎向傳遞根據它的功能,可劃分為階段性傳遞和工作層傳遞兩種。
大廈總高度超過140m,各施工層形狀、面積變化不一,框架結構不斷調整,光學垂準儀有效施測距離有限,對控制網階段性傳遞作了總體規劃。選擇了地下3 層、首層、16 層作為控制網階段性傳遞層,以分別控制B3~1 層、1~15 層、15~30 層。
使用儀器為TOPC0N V5 一AL 光學垂準儀,精度為1/200000。在首層各控制網點分別架設垂準儀,精密整平對中后向上投測到到16 層,由控制網點點位預留孔(300mm×300mm)處設置的一塊有機玻璃光靶接收。每個基點上垂準儀全圓周旋轉施測四個點(0。、90。、180。、270。),在光靶上接收四個點組成正方形,對角線的交點即為本基點的投測點。所有控制網點投測完畢,在16 層架設全站儀檢測控制網點的邊角關系,進行平差計算并歸化改正后,16 層控制網可投入階段性使用。
本工程的首層控制網,依據設在地下室底板上的控制點投測并進行精測平差而得,作為主體施工的基準控制網;其余樓層的階段性傳遞及1~16 層的工作層傳遞均以此為準。其他工作層傳遞以階段性傳遞的控制網為準,嚴禁用下一樓層的定位軸線向上傳遞。
1.4 施工高程測量
1.4.1 水準點引測
根據業主提供的由規劃勘測部門設置的水準點引測現場施工用水準點,采用高精度水準儀進行數次往返閉合,誤差符合規范要求后,敷設現場施工用水準點。現場水準點布置數量不少于三個(根據現場總平面圖實際確定水準點個數及位置),以便于相互校核和滿足分段施工的需要。
1.4.2 標高控制
標高起算點為市政水準點,在施工圍墻內增設一固定水準點BMl,連同B3 層50 線采用AL32 型水準儀按三等要求施測并平差。1~30 層標高均以首層50 線為基準進行標高傳遞。傳遞方法是采用水準儀配合鋼尺施測。
本工程采用相對標高控制和設計標高控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鋼結構安裝,每安裝一節柱以后,引測實際標高復核設計標高,將標高的誤差控制在5mm 以內,逐漸趨近設計標高。控制的方法是通過調節柱與柱之間的焊縫間隙來控制,并考慮焊接收縮量。
結構施工測量允許偏差
表8-1.1
序 號*ml:namespace prefi*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 項目 | 允許偏差 | |||||||
國家標準 | 內控標準 | ||||||||
1 | 軸線控制網 | 測角誤差 | ±12" | ±12" | |||||
邊長相對中誤差 | 1/15000 | 1/15000 | |||||||
2 | 基礎墊層標高 | ±*ml:namespace prefi*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 ± | ||||||
3 | 軸線豎向投測 | 每層 | |||||||
總高 | |||||||||
4 | 主軸線長度(L) | L≤ | ± | ± | |||||
± | ± | ||||||||
5 | 細部軸線 | ± | ± | ||||||
6 | 墻、柱、梁邊線 | ± | ± | ||||||
7 | 門窗洞口線 | ± | ± | ||||||
8 | 標高豎向傳遞 | 每層 | ± | ± |
1.5 建筑物的沉降觀測
1)沉降觀測點的布置準備工作:工具和儀器應采用精密水準儀及與之配套使用的水準尺。
2)水準點的設置:沉降觀測應依據穩定性良好的水準點進行,水準點應考慮永久使用,為相互檢查核對,專用水準點埋設數量不少于三個,埋設地點必須穩定,不受施工機具車輛碰壓,防止水準點高程變動。
3)將水準點組成閉合水準路線或進行往返測量,其閉合差不得超過n 6 . 0 (n為測段的測站數),水準點高程可根據國家或城市水準點引測,應與該地區水準點聯測。
4)本工程使用高精度日本水準儀,按國家二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
5)沉降觀測點布設位置在建筑物首層各轉角及后澆帶兩側,施工時根據建筑物長度確定埋設點數,相鄰觀測點距離15~30m。
6)基礎底板施工完進行首次觀測, 以后每施工一層觀測一次,四層以上每3層進行觀測。如遇異常情況,可酌情增加觀測次數,正式交付使用后,應持續觀測一年,直至沉降穩定(<1mm/100 天)。
7)建筑施工期間,當建筑物發生較大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出現裂縫時,應立即向工程技術負責人匯報,并立即進行每日或數日一次連續值班觀測。
8)沉降觀測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觀測工作。本工程為超高層建筑,竣工后將沉降觀測數據及有關圖紙移交建設單位,由建設單位自行觀測。
9)沉降觀測固定:固定人員觀測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準儀及水準尺;使用固定的水準點;按規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線進行觀測。
10)沉降觀測點成果整理
觀測資料及時整理、妥善保存,作為工程技術檔案資料的一部分。
整理沉降觀測成果,計算出每次觀測的沉降量,前后幾次觀測同點高差和累計沉降量,并繪制出沉降觀測日期、沉降量的關系曲線圖,供設計、施工有關負責人員使用。
篇2:室內精裝修工程施工測量方案
室內精裝修工程施工測量方案
1、施工準備
(1)施工測量方案由于本工程占地面積大、樓層多、使用功能復雜、各專業媒體使用空間要求特殊,如何保證整個工程位置正確、各個立面、空間尺寸滿足設計要求是本工程測量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在整個施工階段,我們將認真做好平面及高程的控制工作。我們在本工程施工測量工作中的總體思路如下:
1)建立控制網,利用測距儀從原主體結構坐標測量網點上引測、布設,并進行校核。
2)各立面水平標高從原結構相應的高程控制點引測。
(2)施工測量儀器及工具:
1)本工程施工擬投入測量儀器如下表所示:
序號主要儀器名稱及型號精度數量
2)其它工具:鋼尺(50Mtajim防水、防銹)、塔尺、卷尺、線墜、墨水、墨斗等。
2、施工方法
(1)標高傳遞及控制、垂直度控制
1)標高傳遞及控制:A)先用水準儀(S3級)根據現場布設的水準網點引測出+0.000線,定點;校核無誤后再向引測處準確測出相同起始標高線,一般測500mm標高。
B)用鋼尺沿鉛直方向向上測量出施工層,應測出每層500mm水平標高線,各層的標高線均由多處的起始標高線向上直接量取。
C)將水準儀安置到施工層,校測由下面傳遞上來的水平線,誤差應在+3mm以內。在各層操平時,應后視兩條水平線作校核。
D)標高施測時要注意:前后視距離必須等長或近似等長;鋼尺使用前必須經計量部門檢測;中午高溫時不宜操平,儀器嚴禁高溫暴曬情況下工作。
2)垂直度控制;
A)本工程的垂直度控制主要采用"內控法"進行控制,相關測量方法同軸線控制。即用鉛垂儀在首層向上投測控制點,以控制各墻角及內部軸線和墻柱垂直度,并利用線錘校核建筑物的垂直度。
B)墻柱垂直度控制由線錘和經緯儀校核完成,在施工完成后隨即進行已完工程軸線、垂直度偏差測量,以便及時進行調整。
C)加強邊柱、邊梁的軸線控制與加固,杜絕裝修外緣造型出現軸線位移或偏差。
(2)各區的平面控制
1)采用內控法:即在主體結構施工完成,現場清理干凈后,由室內外的控制點將主要軸線投測于每層室內,用膨脹螺栓將200×200的鋼板固定,在鋼板上精確定出軸線控制點。考慮到軸線一般與梁、墻的中心線重合,樓層不便預留洞口,所以在距軸線1.5M處設置定位,引測到施工作業層后再平移返回。同時,檢查控制點形成的直角是否滿足90°+6"的要求。否則應進行校正。
2)軸線及控制點引測的具體操作:
軸線的控制點引測用鉛垂儀向上引測,為保證建筑物的測量精度,對上部結構的軸線及控制點測放采用鉛垂儀鉛直投點引測,經閉合校正后施測其它軸線。鉛垂儀鉛垂投點法操作步驟如下:
A)將儀器架設于每層控制點上方,對中調平;
B)用接收靶接收鉛垂視線的十字絲交叉點,固定好標志靶;
C)根據投測于標志靶上的標志,用經緯儀作控制點系統閉合檢測,并依據軸線與控制點系統的關系,測放出樓層軸線及施工控制線;
D)對傳遞點之間進行長度、角度和每個傳遞點的精度校核,同時規定每個傳遞點每隔一層檢查一次垂直度,偏差值不大于2mm。
(3)配套專業的位置控制本工程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工程,除了裝修工程之外,還有大量專業系統安裝工程先期進行,或同時進行,為了整體的統一和交叉配合的需求,該部分的測量定位,必須與相關專業密切配合,共同定出安裝的位置和基準點,保證其他專業安裝工作的順利進行。
3、測量保證措施
(1)測量保證措施:
1)用于測量和抄平的經緯儀,水準儀,鉛直儀及50M鋼卷尺等到主要測量工具必須按期經過市計量檢測合格后,方可使用。
2)在使用長鋼尺量距時,兩端保持水平,拉力在30m保持10公斤,溫度改正視當時施工測時溫度變化的大小而進行改正。
3)電梯井每層有獨立的"十字"墨線控制,力求減少誤差,且每完成一層結構隨即在井壁四周垂直控制墨線,以確保井筒的絕對垂直。每次軸線測量應有另一人進行復核,并認真記錄。
(2)測量資料的整理:測量記錄應做到原始、正確、完整、工整。
1)應在規定的表格上記錄。開始應將所列各項填好,并熟悉表中所列各項內容和相應的填寫位置。
2)記錄應當場及時填寫清楚,不允許先寫在草稿上后轉抄,以免轉抄錯誤,記錯算錯的數字,應將錯數畫一斜線,將正確數字寫在錯數的上方,以保持記錄的原始性。
3)字跡要工整、清楚。相應的數字及小數點應左右成列、上下成行、一一對齊。記錄中數字的位數反映觀測精度。
4)工程測量要內業,外業資料齊全,并進行系統整理,竣工時完整的竣工資料一式三份給甲方及檔案館。
篇3:醫院工程施工測量方案
醫院工程施工測量方案
1總則
本工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單位數量多,平面形裝較復雜,為了保證建筑物的軸線及墻柱等平面位置的準確性,必須根據設計資料和移交的有關控制點和定位軸線進行同精度復核,同時注意與鄰近的國家網或地方獨立城市網進行聯測,以體現城市規劃的整體統一性。
認真檢查其實際偏差是否能滿足上部結構施工的精度要求。如果有損壞或丟失的控制樁,要進行及時校正補救,并用磚墻圍攏加蓋保護好。
根據業主提供的DA醫院的獨立坐標用極坐標法準確地將建筑物的軸線和標高反映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工程測量規范》要求,以先整體后局部的原則對整個工程進行整體控制,再進行各區段控制點的加密和放樣工作。
2測量施工組織
2.1測量人員
根據本工程的總體施工部署,平面上分四個區域平行組織施工,即住院樓施工區域、門診醫技樓的兩個施工區域和A、B、C棟宿舍樓施工區域,故本工程的測量組分3個班組,各負責各自施工區域的測量放線。
本工程投入以下測量人員:
測量工程師1人,測量工人9人。
2.2測量儀器
根據本工程特點和精度要求,平面控制和建筑物的定位采用全站儀,軸線投設用經緯儀,高程測量用精密水準儀,主軸線垂直度控制用激光垂準儀。同時還配備相應計算機計算程序來進行數據處理,以求高效、準確地進行測量工作,確保工程質量。本工程擬投入測量儀器見一覽表。
本工程主要測量器具配備一覽表
儀器名稱型號數量精度用途
全站儀SET2B/C12”±(3mm+2ppm)距離和角度測量
3測量控制
3.1平面控制網的建立
本工程是一個大型的公共建設項目,由住院樓、醫技門診樓、員工宿舍樓三大區組成,施工工序多,建筑物造型獨特,主要表現在建筑物單層面積大,建筑形狀復雜,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滿足施工要求的測量控制網,能夠對整個施工區進行全方位的控制。
(1)總平面控制網的建立
為了整個施工區的受控,提高施工的質量、進度、精度、便利等各方面的需要,防止原始基準點的丟失、破壞,根據甲方提供的原始基準點我們將建立起服務于全施工區的總的測量平面控制網,將原始基準點層層受控。
首先,用全站儀將原始基準點引測到附近通視條件好,人為因素不易破壞的地方加以良好的保護,用紅色油漆加以標注。
其次,將各引測點連成一閉合導線,將各導線點進行連測,外業采集控制網數據進行內業分析,計算出控制網各導線點的坐標,用誤差原理進行分析各導線點的誤差,在測量規范允許范圍內對產生的誤差進行評差處理。
角度誤差:⊿α=360ο-(αⅠ+αⅡ+αⅢ+αⅣ+αⅤ+αⅥ+αo2)
誤差分配原理:將總誤差α按比例,根據大角分配大誤差的原理分配在各個角上。誤差值為正,誤差分配按-⊿α分配;誤差值為負,誤差按+⊿α分配。
距離誤差:由于角度測量有誤差,因此各控制點將相應地會產生距離誤差和坐標誤差,將角度誤差分配到各條邊上以后,用所實測的各邊距離和分配到相應邊上的誤差角度推算出未改正之前的坐標增減量(*i,yi)。由于分配的角度有正負之分,以及各邊的方位角處于不同的象限,因此,產生的坐標(*i,yi)也有正負。求出各控制點坐標增減量:f*=∑*i,fy=∑yi,再求各控制點所產生的矢量和:fi=(f*2+fy2)1/2,進一步求得各測邊產生的誤差是否符合邊長閉和差:
f=fi/∑s
當f小于規范限差值時(按一級導線網布設),所采集的數據成果有效,然后用以下公式進行平差:
⊿Si=si×f=si×fi/∑s
誤差分配:S=si+⊿Si
式中si----實測邊長,S-----改正后的邊長
當f大于規范限差值時,應當重新測量,進行再次平差計算。
最后,進行內業數據整理,繪制總平面控制圖。
控制網主要控制整個施工區建筑物的精度,有利于各區施工的軸線控制網的布設和檢核,提高整個工程的質量和進度。如果主要控制點在施工期間被破壞或丟失,各個控制點能相互恢復和校核。各點的坐標在布置總平面控制點時已經推算為已知,因此利用前方交會的方法恢復施工時丟失或破壞的控制點:
S=[(yii-yi)2+(*ii-*i)2]1/2
α=tg-1[(yii-yi)/(*ii-*i)]
如下圖所示:
(2)各施工區平面控制網的建立
本工程分三個施工區,分別是住院樓、醫技門診樓、宿舍樓,為了便于施工流水作業,我們在布置施工平面控制網時采用各區分別布設,內、外控制相間,大網控制小網,層層控制,層層檢核的布設方法,進行建立各個區的施工區平面控制網。
平面控制網示意圖
根據各區建筑物的布局、柱網的特點、及各區建筑物的標高和平面特點,對各區平面控制網進行如下建立:
根據甲方提供的原始基準點,放出建筑物外廓坐標,利用如下公式:
⊿*=*+Scosα
⊿y=Y+Ssinα
反算出控制線上控制點坐標,根據了工A、B、C區的平面圖和剖面圖,選擇控制點的位置和數量,因此控制點的個數要求能控制各層的軸線的放樣,然后用全站儀精確放樣出控制線位置,并加以保護。待建筑物出地面后,將控制線引測到建筑物內,并做好相應的控制點,加以保護,作為整個施工區的永久性控制點,控制點上方開予留洞,傳遞控制線和高程。把其中兩條相互垂直的控制線延長至馬路或已有建筑物的墻體上,做好標記,作為復核點。
另外展覽室、門廳入口結為園弧形,針對于圓弧上的柱點,我們不能通過軸線平移的辦法進行施工放樣,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在設立坐標控制點的辦法對處于圓弧上的柱點進行放樣。控制點作為控制放樣圓弧段柱點的控制點位,并計算出控制點的坐標。放樣時通過控制點、計算各圓弧上柱點坐標,進行坐標放樣。
對園弧曲線結構定位需輔點加密以便準確定位,我們將此作為測量的重點控制環節,擬采用"中央縱距法"(矢高法),根據弦線和中央縱距M測設曲線輔點,原理為由曲線起點ZY至終點YZ間的弦線中點,垂直量出中縱距M點,即可測定曲線中點QZ;再由曲線起點ZY至中點QZ弦線中點,垂直量出該弦的中縱距M1,即可測定曲線1/4點,以同樣測法,依此類推,直至曲線輔點的間距能滿足園弧定位需要為止。
如圖
各點相應距離計算式:
3.2各施工細部點詳細放樣
(1)各樓層控制軸線的放
樣:把控制軸線從預留洞口引測到各樓層上,必要時可放出軸線或控制點坐標點的位置。每次傳導時四個控制點必須相互或和原始基準點復核,做好記錄,檢查四個點之間的距離、角度、坐標直至完全符合或在測量規范允許范圍內為止。(2)墻、柱及模板的放樣:據控制軸線和坐標控制點位置放樣出墻、柱的位置、尺寸線或中心點,用于檢查墻、柱鋼筋位置,及時糾偏,以利于模板位置就位。再在其周圍放出模板線控制線(控制線一般按距結構外邊20cm)。放
雙線控制以保證墻、柱的截面尺寸及位置。然后放出柱中線,待柱拆除摸板后把此線引到柱面上,以確定上層梁的位置。如圖示:
方柱體:
墻體:
(3)梁、板的放樣
待墻、柱拆模后,進行高程傳遞,立即在墻、柱上用墨線彈出+0.50M線,不得漏彈,再據此線向上引測出梁、板底、模板線。如圖示:
(4)門窗、洞口的放樣
在放墻體線的同時彈出門窗洞口的平面位置,再在綁好的鋼筋籠上放樣出窗體洞口的高度,用油漆標注,放置窗體洞口成型模體。外墻門窗、洞口豎向彈出通線與平面位置校核,以控制門窗、洞口位置。
(5)樓梯踏步的放樣
根據樓梯踏步的設計尺寸,在實際位置兩邊的墻上用墨線彈出,并彈出兩條梯角平行線,以便糾偏。如圖示:
3.3高程測量
由于該施工區占地面積比較大,施工面大,一個至二個原始水準點很難滿足使用,因此必須在整個施工區應該布設水準網,以便滿足A、B區的使用。
在施工A、B區基坑周圍不影響施工、通視良好、且易保存、地質堅固的地方設置加密水準點H1、H2、H3、H4、H5,按Ⅳ等水準測量的方法建立高程控制網。從原始水準點引測高程到各加密水準點上,并和原始水準點閉合組成一個閉合水準路線。對外業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內業分析,總誤差為:
⊿h=h1+h2+h3+h4+h5+h6h1…----------為加密水準點間的高差
四等水準測量的限查差為:20√S或5√n,單位:mm
其中S-----為閉合水準路線長的公里數,n------為往返測的測站數
對以上測設的總誤差進行分析。如果該誤差超出施工測量誤差限差,此成果無效,并重新測測設,如果該誤差在施工測量誤差限差以內,則用誤差分配原理進行各加密水準點進行平差處理:
距離平差
⊿h1=s1×⊿h/(s1+s2+s3+s4+s5+s6)--------si為相鄰加密水準點間距離
⊿h2、⊿h3、⊿h4、⊿h5、⊿h6同上。
測站平差
⊿h1=n1×⊿h/(n1+n2+n3+n4+n5+n6)-------ni為相鄰加密水準點測站數
⊿h2、⊿h3、⊿h4、⊿h5、⊿h6同上。
則各加密水準點的高程為:
H1=H+h1-⊿h1
H2=H+h1+h2-⊿h1-⊿h2
…….
H=H+(h1+h2+…+h6)-(⊿h1+⊿h2+…+⊿h6)=H
在施工時各區的水準點從相應的加密水準點上引測到柱子或墻體上,用紅色油漆畫出并標注其高程。作為該區的永久性標高點,其正上方留置預留洞,標高預留洞,用經緯儀、鋼尺引測上去,并設置每層永久性的樓層標高基準點+1.000M標高點,用紅油漆標注,不經許可,不得覆蓋或破壞。以后,每層用經緯儀在預留洞處沿柱子或墻體的豎向方向引一通長直線。以消除鋼尺的垂直誤差。為了盡可能避免因傳導的次數而造成累計誤差,在施工中高程每三層用鋼尺復測一次,及時糾正誤差。標高允許偏差:層高不大于10mm,全高不大于30mm。如圖示:
3.4誤差依據
依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工程測量規范》、《建筑安裝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
3.5儀器
(1)日本產TOPCON301D全站儀、測角精度2",測距精度5mm2ppm。主要用于總平面控制點、小施工區控制點的定位、坐標放樣、檢測以及建筑物整體位移、垂直度的控制。
(2)瑞士產萊卡光學鉛直儀,測量精度為2mm/km。主要用于樓層控制點的引測。
(3)天津產萊特自動安平水準儀LETAL3200。測量精度為1mm/km。主要用于施工控制網的測設、樓層高程的引測、沉降觀測及檢測。
(4)激光經緯儀。測量精度1/20000。主要用于控制點的引測工作。
(5)國產蘇光J2經緯儀。測角精度2"。主要用于各樓層的軸線放樣工作及配合鉛直儀作控制點的引測工作。
(6)50m鋼尺。主要用于量距及配合水準儀引測高程。
3.6沉降觀測
(1)沉降觀測的特點
精度高:為了能夠準確反映出建筑物的變形情況,一般規定測量的誤差應小于變形量的1/10-1/20。為此,沉降觀測中應使用精密水準儀S1、S05,和精密的測量方法。
(2)沉降觀測的方法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在建筑內選擇堅固穩定的地方,根據設計的沉降觀測點布置圖埋設沉降觀測點,與離建筑物較遠處便于觀測且堅固穩定的點組成閉合水準路線,以確保觀測結果的精確度。當澆注基礎底板時,就按設計指定的位置埋好臨時觀測點。沿縱橫軸線和基礎周邊設置觀測點。觀測的次數和時間,應按設計要求。第一次觀測應在觀測點安設穩定后及時進行。以后結構每升高一層,將臨時觀測點移上一層并進行觀測,直到±0.000時,再按規定埋設永久性觀測點。然后每施工一層,復測一次,直至竣工。工程竣工后的第一年內要測四次,第二年二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至下沉穩定為止。
(3)基準點的選擇與布設
要達到沉降觀測點的沉降變化情況,必須要有一些固定(相對的固定)的點子作為基準,根據它們來進行測量,以求得所需要的位移值。
工程建筑物興建以后,其周圍地區受力的情況隨著離開它的水平距離與垂直距離(深度)的改變而變化。離開建筑物愈遠,深度愈大,地基受力愈小,亦即受建筑物的影響愈小。為了達到使基準點穩定的要求,可有兩種方法:一是遠離工程建筑物,一是深埋。然而,如果基準點離建筑物遠了,測量工作量就加大,測量誤差的累積也隨之加大,所測量的位移值的可靠程度就小;如果將標志埋設很深,既費人力,又費物力,也不經濟。基準點的選擇與控制網的布設,應該全面的考慮、合理的解決作為變形觀測依據的基準點的布設問題。具體做法:在選定的合適位置用長約1米的鋼筋深埋,并固定保護。為了檢查水準基點本身的高程有否變動,可將其成組的埋設,通常每組三點,并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如下圖所示:
在三角形的中心,與三點等距的地方設置固定測站,由此測站上可以經常觀測三點間的高差,這樣便可判斷出水準基點的高程有無變化。
(4)工程沉降觀測的精度要求和觀測方法
標高中誤差:±2.0mm
相鄰點高差中誤差±1.0mm
觀測方法:三等水準測量
沉降觀測的水準線路(從一水準點到另一水準點)應形成閉和線路,如下圖所示:與一般的水準測量相比較,所不同的是視線長度較短;一般不大于25m,一次安置儀器可以有幾個前視點。在不同的觀測周期中,儀器應安置愛同樣的位置上,以削弱系統誤差的影響。由于觀測時水準路線往往不長,并且其閉和差一般不會超過1-2mm,因此閉和差可按測站平均分配。如果觀測點之間的距離相差很大,則閉和差可以按距離成比例的分配。
往返較差、附和或環線閉和差:1.4√n
(5)沉降觀測的成果資料
建筑物平面圖
下沉量統計表(見附表)是根據沉降觀測原始記錄整理而成的各個觀測點每次下沉量和積累的統計值。
測點的下沉量曲線
(6)沉降觀測的基本措施
一穩定:一穩定是指沉降觀測依據的基準點、工作基點和被觀測物上的沉降觀測點,其點位要穩定。基準點是沉降觀測的基本依據,本工程至少要有3個穩定可靠的基準點,并每半年復測一次;工作基點是觀測中直接使用的依據點,要選在距觀測點較近但比較穩定的地方。
四固定:四固定是指使用儀器、設備要固定;觀測人員要固定;觀測的條件、環境基本相同;觀測的路線、鏡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7)觀測點的布置及做法。
鋼筋混凝土柱上的觀測點:在柱子±0.000標高以上10~50cm處鑿洞(或在預制時留洞),將截面為30*30*5mm、長160mm的角鋼插出鑿開洞中,使其與柱面成60°的傾角,再用1:2水泥砂漿填實。如下圖:
鋼筋混凝土基礎上的觀測點:根據所布置觀測點的位置,用直徑為20mm、長60mm的鉚釘,下焊40mm×40mm×5mm的鋼板,埋設在基礎面上。如下圖:
3.7控制點、預留洞的做法
(1)預留洞:在控制點的正上方每層相應預留和軸線控制點相應個數的300mm300mm大小的預留洞,在緊靠墻體或柱體一角處預留一個300mm300mm大小的預留洞。不用時用特制的蓋子蓋上加以保護,同時也防止落物。
(2)控制點
總平面控制點:在總平面導線測設完畢后,將測設的點用十字小龍門架控制其點位,在點位上埋設預制水泥樁。預制水泥樁的做法是:用直徑30mm的粗鋼筋,將上端磨平,在上面刻面十字線作為標點,下端彎成鉤形,將其澆灌于混凝土之中。樁頂尺寸為150mm×150mm,樁底尺寸b與埋深c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在坑位挖完后,將水泥樁灌注其中,在水泥凝固之前,用龍門架控制調整鋼筋位置到原點位上。示意圖見下圖:
施工區軸線控制點:待±0.000層完成后,將控制線按分段施工的要求,作相應個數的控制點。由于軸線控制點控制整個施工段的測量工作,都必須進行點位的歸化改正或調整,因此標樁型式與導線點有所不同。在標樁的頂部安放一塊100mm×100mm×10mm的鋼板,鋼板下面焊有錨固鉤,然后將其埋固于樁身混凝土之中,以便作為調整點位使用。在標板上最后標定點位時,最好在鋼板上鉆一直徑為1~2mm的小孔,通過中心畫一十字線。小孔周圍用紅油漆畫一圈,使點位醒目,并加以保護,未經同意不得進行覆蓋、擊打等蓄意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