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電訊職業學院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方案
一、項目建設團隊
項目負責人:
項目成員:
一、建設背景
(一)國家的高度重視為培訓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9號)、《高職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0**)》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20**
年)》明確提出:“利用職業院校資源廣泛開展職工教育培訓”,“鼓勵專科高等職業院校主動承接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組織的職業培訓”,“各類職業院校是繼續教育的重要主體,通過多種教育形式為所有勞動者提供終身學習機會”,“專科高等職業院校要面向社區成員開展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國家的政策支持和培訓市場的巨大潛力,為我院加快培訓工作發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撐和更加廣闊的空間。
(二)“互聯網+”時代對培訓資源庫建設提出了新需求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20**年)的意見》(教師〔20**〕10號)、《教育部、人社部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服務經濟轉型升級面向行業企業開展職工繼續教育的意見》(教職成〔20**〕3號),對應用“互聯網+”技術創新教師培養培訓方式作出重要部署,要求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高等學校、專業機構等合作,搭建網絡學習平臺和移動學習平臺,整合優質資源與專業服務,開設繼續教育網絡課程和在線培訓項目。
二、建設基礎
我院從建校之初就開展了社會服務工作。我院是經重慶市人社局批準的對外培訓中心,通過與江津區就業局合作,積極開展創業培訓工作。20**年我校開展創業培訓200人,創業意識培訓100人;20**年開展創業培訓250人;20**年開展創業意識培訓360人,創業培訓500人。通過培訓每年大約有20—30人創業,農民工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實現了創業。我校孵化園有100多家企業入住并創業。通過面向社會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對農民工和下崗職工的培訓力度,20**年我校為重慶電力公司員工提升培訓、為重慶斌鑫集團員工入職培訓、為重慶移動等公司培訓員工達2800多人次。使我院成為區域范圍內具有重要影響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考試基地。并通過對企業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工作,探尋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豐富校企合作的內涵,整合教育資源和企業資源,共同育人。目前我校有校企合作單位187家,校外實訓基地148個。
構建了多元化教育服務平臺,助力區域經濟發展。依托我院資源,建有會計證崗前培訓中心等15個各級各類培訓基地,擁有市級職業技能鑒定等13個技能鑒定、專項證書考試點資質。
學院致力于推動企業技術技能人才提升,先后與重慶電力公司、重慶斌鑫集團等40多家家企業開展了員工職業技術培訓、管理培訓、“訂單培養”等人才培養合作。
三、建設思路與目標
(1)建設思路
緊密契合新時期落實國家、省、市培訓發展戰略的階段性特征,以行業、企業需求為驅動力,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以人才培訓和技術技能提升為主線,以提高培訓質量為核心,以擴大培訓規模為重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師資培訓、企業和社區培訓等領域內容豐富的課程包、實訓項目、師資隊伍應用共享資源庫。大力實施高端高品質教師培訓,各類培訓達到市內一流水平,加大企業職工和社區培訓工作力度,做強、做大,充分發揮學院優質資源的示范引領作用,學院對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貢獻度大幅提升。
(2)建設目標
1、總目標以“一流的社會服務能力”為目標,以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為導向。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服務經濟轉型升級、服務中國制造2025為宗旨,推進優質培訓資源跨區域、跨行業共建共享,在培訓信息化方面重點突破和示范引領,深化學院培訓理念、方法和模式改革,構筑開放式培訓格局,全面促進學院培訓資源統籌、整合的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走在全市前列,為形成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提供堅實保障。到
20**年,培訓課程資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信息化建設水平優勢明顯,年培訓人數達到5000人次,年社會服務收入達到80萬元.
2、具體目標
依托各系資源,建立6個高水平社會培訓服務團隊,全面增強學院服務社會貢獻力。至20**年實現社會服務收入經費80萬,年社會培訓人次為5000人次,職業技能鑒定2000人次。
2.全面拓寬培訓領域
不斷拓展境外、國家、省、市、區等多層次,職教師資、企業職工、社區教育、服務外包等多類型,政府委托、學校定制等多渠道培訓工作。引進國際培訓工作優質資源,實施多種形式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培訓。
3.有效提升培訓信息化水平
積極應用“互聯網+”技術,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開發網絡學習資源。建立教育資源共享機制,促進各類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
4.深入打造培訓品牌
實施一流品牌建設計劃,打造市內領先的培訓基地,開發8門精品培訓課程資源,建成40名“專、兼、名”結合的培訓大師隊伍,形成一批高質量培訓理論研究成果。
四、建設內容與舉措
(一)完善社會服務管理體制機制
建立“學院統籌,分頭實施”的管理體制。構建技能培訓、技能鑒定相互補充、互為條件的發展框架,建立以學院為評價主體,企業、合作院校、學員等多方面參與的多維評價體系。
完善社會培訓制度。完善績效考核、師資建設等方面的培訓制度。修訂《培訓中心管理辦法》等制度,加強財務制度的建立。
(二)依托各系,建設培訓基地6個
1、在江津區就業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將積極開展創業培訓,三年培訓人次達到翻翻,并送幾名教師去參加重慶市的創業培訓講師師資培訓。分別在汽車系建立汽車維修高技能培訓基地、機電一體化培訓基地;管理系建立會計、電子商務培訓基地;通信系建立信息通信網絡管理培訓基地;傳媒系建立計算機辦公設備維修培訓基地;建筑系建立大地測量員、地圖繪制員、只能樓宇管理員;就業與校企合作處建立就創業培訓基地。
2、發揮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開展對口支援服務,在產教融合機制等方面與工商校、聯暢培訓學校等開展校際間的帶動共建。
(三)加強社會培訓師資隊伍建設
1、通過實施校外高端培訓師的引進計劃。聘請高學歷專業技術人才,行業大師、技術專家等培訓講師,引領培訓服務團隊建設。聘請有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社會培訓機構的專業培訓講師擔任兼職培訓講師,建立校外兼職師資庫,充實社會服務團隊。入庫的培訓名師數量達到40名。
2、實施校內培訓師提升計劃。實施品牌培訓師隊伍建設工程,制定校級品牌培訓師評選標準,選拔優秀培訓師重點培養,打造品牌培訓師隊伍。每年舉行1-2次全員培訓師培訓,并選派5名左右優秀培訓師參加上次主管部門、國內知名院校等機構的業務培訓、開闊眼界、提升能力。
3、優質培訓實訓資源建設。培訓實訓資源通過采集行業企業真實項目和案例資源,利用文本、圖形、音頻、視頻、動畫、虛擬等技術手段,再現項目場景和實施過程,通過虛擬化的手段,為學員搭建企業化的實踐環境,加速“產、學、企、校”深度融合,提高參訓人員的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崗位技能。入庫各類實訓項目達到12個。
五、項目經費預算及建設進度表
1、社會服務項目經費預算
項目名稱
子項目
20**年度
20**年度
20**年度
小計
社會服務能力
合計
23萬
35萬
42萬
100萬
優質培訓
實訓資源
庫建設
20萬
30萬
35萬
85萬
培訓名師
資源庫建
設
2萬
3萬
5萬
10萬
推廣
1
5萬
2、社會服務項目建設進度
項目名稱
子項目
建設基礎
20**年12月
(預期目標、監測要點)
20**年12月
(預期目標、監測要點)
20**年12月
(預期目標、監測要點)
社會服務能力
培訓實訓資源建設
建成重慶市服務外包公共實訓平臺及公共教育資源平臺,提供IT技術培訓、后臺實訓環境和實訓項目
預期目標:制定實訓資源庫建設標準,入庫各類實訓項目達到2個,籌備待建訓
項目基礎資料
監測要點:建設標準、實訓項目數量、內容、基礎資料
預期目標:入庫各類實訓項目達到4個,籌備待建實訓項目基礎資料
監測要點:實訓項目數量、內容、基礎資料
預期目標:入庫各類實訓項目達到6個
監測要點:實訓項目數量、內容
社會服務能力
培訓名師資源建設
學院優秀教師承擔培訓務,聘請行業企業技術骨干、高校專家等來院培訓授課,形成專兼結合的培訓師資隊伍
預期目標:制定名師遴選標準,入庫的培訓名師達到10名
監測要點:遴選標準、培訓師資數量、基本情況
預期目標:入庫的培訓名師達到15名
監測要點:培訓名師數量、基本情況
預期目標:入庫的培訓名師達到15名
監測要點:培訓師資數量、基本情況
社會服務能力
打造全市職工
繼續教育基地
廣泛開展斌鑫集團、移動、鏈家、重慶電力、等等企業員工崗前培訓,年均5000人次
預期目標:企業、大學生和社區培訓達到每年4800人次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配合“走出去”企業面向當地員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
監測要點:培訓項目、培訓人數、培訓檔案
預期目標:企業、大學生和社區培訓達到每年5000
人次,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配合“走出去”企業面向當地員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
監測要點:培訓項目、培訓人數、培訓檔案
預期目標:企業、大學生和社區培訓達到每年5200人次,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配合“走出去”企業面向當地員工開
展技術技能培訓
監測要點:培訓項目、培訓人數、培訓檔案
六、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組建項目建設指導委員會,對資源庫建設提供咨詢、指導意見和建議。成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全面領導項目建設工作。下設項目建設管理辦公室,作為項目建設的執行機構,具體負責項目的建設與實施。
2、嚴格經費管理
通過市財政、地方財政、行業企業投入和學院自籌等途徑,多渠道籌措資金。合理安排預算,嚴格執行經費預算,加強資金使用過程監管,保證資金使用的嚴肅性和有效性,使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3、完善機制建設
不斷健全管理制度,實現培訓管理的規范性。重視溝通機制建設,建立與培訓對象的交流渠道,提升培訓對象滿意度。加強對培訓質量評價標準、評價體系和方法的研究,強化過程管理和績效考評,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考核評估制度。采取自我評估、匿名評教、專家抽評等方式開展工作績效評估。
4、加大輿論宣傳力度
定期向社會公布培訓相關信息,提高培訓工作的社會知曉度、影響和吸引力。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大力宣傳學院培訓工作的先進事跡、典型經驗和工作成效,努力營造學院培訓工作發展的良好氛圍。
七、預期效益
(一)預期綜合效益
塑造“電訊培訓”一流品牌,建成優質培訓資源庫,打造輻射效應凸顯、行業影響力大的市級培訓基地。培訓國際化程度整體躍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全國領先。
1.培訓內容豐富,服務經濟轉型升級。
培訓資源庫覆蓋了師資培訓、企業和社區培訓、服務外包培訓等領域的培訓網絡資源,系統集成了領域內最新優質的培訓教育資源,涉及到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動畫、虛擬實訓、教材、課件、習題等資源素材,可滿足各類型、各層次、多元化培訓需求。
2.培訓模式創新,滿足個性化定制。
培訓資源庫的構建以“個性化服務”為特色,向教學者、學習者、學校和企業全面提供服務,成為職教師資、行業企業學員終身學習的數字化培訓中心和社會學習者的樂園,培訓師與學員交流與互動的平臺,深化培訓教學方法和模式改革,同時可推進對西南欠發達地區對口教育扶持,增強產業服務能力。
(二)關鍵突破領域
1.建設引領培訓信息化的培訓資源庫。
深度參與“互聯網+”時代的變革與發展,以行業、企業
需求為驅動力,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以人才培訓和技術技能提升為主線,建設內容豐富的課程資源庫、實訓資源庫、師資隊伍資源庫,推進優質培訓資源跨區域、跨行業共建共享,成為引領培訓信息化應用的先導力量。
2.形成具有一流示范效應的“青職培訓”品牌。
實施一流培訓品牌建設計劃,建成市內領先的培訓基地,開發8門精品培訓課程資源、12個實訓項目資源,建設40名“專、兼、名”結合的培訓大師隊伍,形成一批高質量培訓理論研究成果。
3.打造職業教育培訓高地。
建成市級中高職師資培訓基地、職工繼續教育基地、服務外包實訓基地,面向國內外開展寬領域、多層次、多類型培訓,培訓優勢更加突出,打造職業教育培訓高地。
篇2:書記在全市干部能力作風建設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書記在全市干部能力作風建設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20**年2月10日下午,z市召開全市機關作風建設大會,動員全市廣大干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埋頭苦干,狠抓落實,以強有力的執行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z市機關作風建設的主題始終是求真務實。今年把“提升執行力”作為落實這一主題的重點,在全市開展“執行力提升年”活動,目的是動員全市廣大干部不遺余力抓執行,只爭朝夕謀發展。
z、z、z、夏月林、仲亞嶺、欒立平、錢娟、戴慶柳、戚才俊、朱國金在主席臺前排就座。市四套班子負責人,各鎮區、市級機關各部門領導班子成員,社會評議重點科室和公共服務單位主要負責人以及我市經濟環境監測員參加會議。
會議由市委副書記、市長z主持。市委常委、市政協主席z宣讀市級機關作風建設和鎮區工作目標考核表彰決定。在歡快熱烈的樂曲聲中,榮獲20**年度工作目標考評綜合一、二等獎的鎮區和機關作風建設“十佳單位”負責人依次上臺領獎。
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z就今年機關作風建設工作進行部署。他要求各鎮各部門充分認識開展“執行力提升年”活動的重要意義,深入解放思想,營造提升執行力的氛圍;深刻剖析問題,破除提升執行力的障礙;深層開發潛能,落實提升執行力的舉措www.dewk.cn;深化組織領導,強化提升執行力的保障。
市委書記z在會上講話。他說,執行力就是競爭力,應對復雜局面、實現目標任務、社會各方面期待要求我們提升執行力,在全面啟航“十二五”規劃的新階段,要把執行力提升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把提升執行力,作為實踐“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要求的重要內容,大力開展“執行力提升年”活動,著力解決執行不主動、不迅速、不到位的問題,推動市委市政府政令暢通、各級干部積極作為、各項任務得到堅決有力的落實。
z指出,執行力就是生產力,要以執行力的大提升推動發展的大變化。在埋頭苦干中體現執行力,在雷厲風行中體現執行力,在開拓創新中體現執行力,在團結協作中體現執行力,在服務基層中體現執行力。
z強調,執行力就是戰斗力,要以頂真碰硬的舉措提升執行力。開展“執行力提升年”活動,不能流于一般意義上的抓執行,要有更高的要求、更硬的舉措、更強的責任。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重點工作要扎實推進,機制保障要充分有力。推進機關作風建設、提升執行力,重在真抓實干,各級干部一定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埋頭苦干、狠抓落實,以強有力的執行推動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篇3:購物廣場消防四個能力建設教案
購物廣場“消防四個能力建設”教案
一、“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內容:
1、檢查和整改火災隱患能力;
2、撲救初期火災能力;
3、組織引導人員疏散逃生能力;
4、消防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培訓能力。
二、單位應建設的三支隊伍:
1、防火檢查巡查隊伍;
2、第一滅火力量;
3、第二滅火力量。
兩支滅火力量:
1、火災發生后,起火部位員工在1分鐘內形成第一滅火力量;
2、火災確認后,單位在3分鐘內形成第二滅火力量。
三、三近原則:
1、距起火點近的員工利用滅火器和室內消防栓滅火;
2;距電話或火災報警點近的員工負責報警;
3、距安全通道或出口近的員工負責疏散。
員工要熟知本單位的安全出口位置、滅火器位置、消防栓位置。
四、員工“四懂四會”內容:
懂本崗位火災的危險性;懂預防火災的措施;
懂初期火災的撲救方法;懂疏散逃生自救的方法及措施;
會報火警;會使用消防器材;
會撲救初期火災;會組織疏散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