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結構砌塊填充墻抗裂技術措施分析
框架結構因其空間大、組合方便而應用廣泛。在長期施工實踐中,發現框架結構砌塊填充墻易出現裂縫,或填充墻面易出現抹灰裂縫和空鼓。框架結構砌塊填充墻質量通病的產生也是施工過程中控制不當造成的,只要加強施工過程控制,墻體裂縫、抹灰裂縫與空鼓是可以控制的。
1填充墻裂縫形成原因分析
1.1填充墻裂縫的形式
(1)鋼筋混凝土框架梁下砌塊填充墻垂直裂縫一般出現于框架梁彎矩最大、變形最大部位,裂縫沿填充墻灰縫自上而下發展,呈踏步狀。如鋼筋混凝土框架梁下墻體轉角處裂縫一般發生在框架梁下隔墻的轉角處,裂縫自上而下沿填充墻灰縫向下擴展。
(2)鋼筋混凝土框架柱與柱之間的砌塊填充墻,沿柱邊框架高度范圍產生裂縫。
(3)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板與砌塊填充墻交接處水平裂縫。
(4)砌塊填充墻抹灰層開裂與空鼓。
1.2裂縫產生的原因分析
框架砌塊填充墻體產生裂縫或墻面抹灰層開裂均與填充材料質量和施工過程控制不當有直接關系。
1.2.1砌塊填充墻物理性能加氣混凝土砌塊、輕骨料混凝土小砌塊為水泥膠凝增強塊材,以28天強度為標準設計強度,而且齡期達到28天之前,自身收縮較快。輕骨料混凝土砌塊、加氣混凝土砌塊吸水率較高,導濕性、解濕性差,吸水率達80%,施工時輕骨料混凝土小砌塊含水率應為5%~8%,加氣混凝土砌塊出釜的含水率約為35%,以后砌塊逐漸干燥,施工時的含水率應控制在小于15%,砌塊正常使用狀態下含水率穩定在5%左右。砌塊干縮變形大,其值為0.5mm/m~0.8mm/m,隨含水率的減小,收縮值也相應減小,最后趨于穩定。
1.2.2施工原因
1.2.2.1材料進場控制不到位
砌塊沒有達到28天齡期即進入施工現場應用,砌塊本身強度過低造成承壓后產生裂縫。砌塊出釜后隨即進入施工現場應用于工程,其含水率較大收縮也未趨于穩定,后道工序施工隨即展開,勢必給施工質量埋下隱患。
1.2.2.2施工工藝缺陷
砌筑砌塊和抹灰時沿用黏土磚的操作方法,給工程帶來隱患。砌筑前將砌塊澆水濕透或材料進場堆放遭受雨水澆淋,增大體積膨脹。砌筑砌塊時未按施工規范操作,往往一次砌筑到框架梁底,砌體未達到收縮穩定狀態。砌體砌完后隨即進行后道工序,造成砌體內部水分未能散失,干縮未能完成,而抹灰時澆水潤濕又未能掌握好分寸。由于以上3種情況,造成砌體竣工后一段時間(一般一年以后)含水率逐漸減小,隨之體積收縮產生裂縫;抹灰時澆水過多,砌塊吸水膨脹,抹灰后自然干燥體積收縮,引起抹灰層開裂;澆水過少后,砌體吸收灰漿水分,致使抹灰層早期失水,產生干縮裂縫。
1.2.2.3造成各種形式裂縫的原因分析
(1)框架梁下填充墻及填充墻轉角處裂縫的成因。除以上情況外,也可由于砌塊填充墻砌筑砂漿強度低、砂漿飽滿度差,灰縫經受不住局部壓力而出現開裂變形。框架梁受荷載作用產生變形,對填充墻局部施加了壓力出現開裂變形。砌塊抗剪強度為0.05MPa~0.08MPa,抗剪強度低,局部受壓造成砌塊被剪斷和墻面裂縫造成抹灰層開裂。
(2)鋼筋混凝土框架柱之間,填充墻沿柱邊裂縫主要是填充砌塊墻體與框架之間黏結強度不足造成,砌體收縮致使墻與柱接處面開裂。框架柱與砌體之間配2d6.5mm拉結筋,但拉結筋未能預埋或預埋高度與砌塊灰縫標高不一致。標準圖集提供拉結筋采用膨脹螺栓與框架柱拉接,操作過程中人為因素過大,鋼筋與膨脹螺栓點焊質量均不易保證,導致框架柱與填充墻之間沒有形成整體而產生裂縫。施工時,框架柱與墻體連接部位未澆水潤濕,未能采用水泥砂漿填縫、砂漿強度低、黏結不好,也可造成開裂。鋼筋混凝土框架柱與填充墻間的垂直裂縫很易出現于外墻面,除有框柱與填充墻連接不良的原因外,在溫差作用下,造成填充墻在墻柱之間產生溫差變形,促使裂縫的發展,導致裝飾層開裂,此類裂縫影響墻面裝飾,嚴重的可導致墻面滲水。
(3)砌塊填充墻抹灰層產生的裂縫均為次生裂縫,均由于墻體收縮開裂所導致,成因不再贅述。
2裂縫控制措施
2.1控制砌塊強度和含水率
(1)加氣混凝土砌塊蒸養出釜時含水率高,應挑選出釜早、含水率低、達到設計強度的砌塊進場,進場后應避免雨淋、水泡,粉煤灰加氣混凝土制品含水率應小于20%。
(2)砌筑時嚴格控制砂漿配比,在砌筑時應邊淋水邊鋪砂漿,保證砂漿強度。
(3)抹灰工序進行時應等砌塊填充墻達到適宜含水率、砌塊充分干縮后,抹灰前用水泥膠漿對砌塊表面進行封閉毛化處理,既阻止抹灰水分滲入,又增加了抹灰層與砌塊的黏結強度。待水泥膠漿達到強度后,澆水濕潤,開始進行抹灰工序,抹灰層終凝后噴水養護,避免抹灰層失水后產生干縮裂縫。從砌塊出廠至抹灰完成,全過程控制其保持較低的含水率,在抹灰前盡可能使墻體完成自身干燥收縮過程。
2.2增強構造措施
(1)當墻體直線長度超過3m時,中間應設置一根構造柱,構造柱間距不應小于3m。當墻高超過3m時,中部設高度h≥180mm的鋼筋混凝土圈梁。對于外墻,可間隔1m高設一道60mm厚鋼筋混凝土帶,使其變為較小的收縮變形單元,化整體變形為局部單元變形,以達到控制收縮變形的目的。
(2)框架結構與砌塊之間應按要求設拉接筋,拉接筋最好預埋。為便于控制預埋位置,可以預埋5mm厚鋼板,尺寸墻厚×100mm,拉接筋與鋼板預埋件焊接,既保證拉接筋位置,又確保連接錨固質量。也可以采用后植筋技術,保障拉接筋位置準確與錨固質量。
(3)框架填充墻與框梁底應有可靠連接措施。構造柱與框架梁之間連接,鋼筋應預埋或后植筋,以確保錨固,砼應填充密實。
篇2:X工程地下室混凝土工程抗裂抗滲技術措施
一、工程概況
本工程地下室(庫一、庫二)的底板、墻板、頂板砼標號均為C40,抗滲等級為P6的防水混凝土,底板厚度有1900mm、1200mm、1000mm、700mm;墻板厚度有400mm、350mm、300mm;頂板厚度200mm等。
二、抗裂、抗滲技術措施
一)采用'抗'、'放'相結合的技術方案,'抗':本工程的外墻板(內、外側)的水平筋設在立筋的外側,且鋼筋@須控制在100mm以內,外墻板外側設Ф5b(原圖紙設計為Ф6單層雙向@150)單層雙向@100焊接網片(半成品),網片間搭接200mm,以確保外墻砼的抗裂效果。'放':本工程已設計了后澆帶,起到充分放的作用,根據大量的工程施工看,后澆帶內鋼筋通常均未斷開,對已澆筑完的兩側混凝土也有一定的約束力,因此,根據本工程的后澆帶作用看主要為抗伸縮,為此建議設計確定本工程的后澆帶部位鋼筋采用搭接連接。
二)通過優選級配,控制好原材料質量來減少砼的收縮.
1、本工程地下室砼標號為C40(f28),為減少砼中水泥用量,降低砼澆筑后的溫度,從而有效控制其溫升、縮小溫差,因此,擬考慮本工程地下室砼標號改為C40(f45或f60),充分利用砼的后期強度,由設計確定此齡期。
2、選用收縮小的普通水泥Po42.5,水泥用量不得少于300 Kg/m3;采用5-25(31.5)的碎石,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塊含量不得大于0.5%;中砂,含泥量不得大于2.0%,泥塊含量不得大于1.0%,細度模數大于或等于2.5,砂率宜為35%;采用不含有害物質的潔凈水,每立方用水量不大于175Kg;粉煤灰的摻量為水泥用量15%;采用中效緩凝減水劑CF-2或高效緩凝減水劑JRC-2D;底板部位砼中摻加UEA摻量為10%(后澆帶部位14%),地下室墻、頂板部位采用聚丙烯纖維摻量為0.8Kg/m3.底板部位坍落度為140±20mm,墻、頂板部位坍落度為160±20mm.
3、在混凝土中摻加聚丙烯纖維的特點:
(1)材料性能:在混凝土中摻加了0.8Kg/m3聚丙烯纖維,加入混凝土中的纖維有阻裂效應,能延緩裂縫的產生和擴展,減少及細化裂縫,它能填埋了部分混凝土內部孔隙,減少了孔隙大小和數量,極大地增加了混凝土基體的密實性,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滲性、抗凍性及抵抗有害介質侵蝕能力,提高了纖維混凝土建筑物的耐久性。
(2)改善和易性,使混凝土不離析泌水,提高混凝土抗塑收縮的能力。
(3)纖維混凝土的質量要求:攪拌站必須嚴格計量投料,保證攪拌時間,使混凝土的配料分布均勻,防止成團結塊,確保纖維分布均勻;
(4)為確保纖維的計量準確,事先將纖維按每拌用量分別過稱小袋包裝,攪拌時按袋投放、充分攪拌均勻;
4、在底板砼中摻加UEA摻量為10%,因為該材料的性能是僅在潮濕狀況下能夠充分發揮其膨脹的作用,因此本材料僅擬在底板中使用。
三)通過優化施工工藝、加強砼澆筑過程控制,加強早期養護。
1、做好施工前的技術準備工作:混凝土廠家將配比單上報給本項目部的各參與方進行審核,包括材料狀況等情況;掌握氣候情況,盡量避開雨季澆筑。
2、坍落度的控制:在第一車混凝土到達現場后,試驗員應及時進行復核配比單和坍落度的測試,并經過監理的認證達到要求的配合比時方可澆注,發現不符堅決退場。&nbs
3、落實振搗人員:振搗人員挑選以往進行操作過的,并且有振搗知識、振搗經驗和工作責任心的職工,并在澆注前由施工員進行認真的技術交底(嚴格分層、逐層振搗密實,且在砼終凝前將給予二次振搗)。
4、混凝土表面處理:混凝土表面處理在混凝土澆搗后2小時左右進行,板面先按標高用刮尺刮平,在初凝前用滾筒來回碾壓數遍并二次振搗后,用木蟹打磨,待混凝土收水后,再二次用木蟹搓,以閉合收水裂縫,木蟹的紋路與房子縱向一致,待終凝后馬上采取養護措施。
5、模板的拆除時間:混凝土在硬過程中,早期由于混凝土內部水化熱升溫,混凝土內外溫差會形成混凝土溫度梯度,產生很大的拉應力,而混凝土早期強度低,極限拉伸小,處于不利的溫度條件下,極易形成裂縫,因此采用延遲拆模時間,7天后方可拆除外墻側模板,模板的保溫作用可以減少混凝土表面的熱擴散,降低混凝土內外溫差,防止表面裂縫,同時可以延長散熱時間,充分發揮混凝土強度的潛力和材料的松弛特性,使平均總溫差對混凝土產生的拉應力小于混凝土抗拉強度,防止混凝土中產生貫穿性裂縫。
6、混凝土的養護:底板混凝土的養護在混凝土澆注結束后8小時內用薄膜覆蓋后蓋一層草袋,定時澆水養護;外墻采用帶模板并澆水養護,外墻養護7-14天后拆模,始終保持外墻表面濕潤,可采用在墻頂敷設噴淋管道進行淋水養護;頂板表面采用蓄水辦法(板四周砌筑擋水壩)養護不少于15天。
四)并通過溫度測定,來控制砼的內外溫差。
本工程底板、墻板砼均進行溫度監控,掌握砼內外的溫差變化情況,及時采取措施(覆蓋薄膜、麻袋等)將其溫差控制25C°以內,此監測將由業主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