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廈加強帶與后澆帶的施工方法
1加強帶與后澆帶施工
“加強帶”,也有稱為“膨脹帶”、“膨脹加強帶”。它是一種將補償收縮砼與普通砼,或者是將自應力較大與自應力較小的補償收縮砼組合起來使用的抗裂混凝土。這種砼也稱作無縫設計新技術。采用“加強帶”可解決大面積或超長結構砼的溫差收縮,裂縫問題。
本工程初步設計中,擬在各樓層板面(10)-(11)、(B)-(C)軸及(H)-(G)軸設置三條通長加強帶,帶寬2m。
1)砼配合比:
本工程結構設計砼強度等級為C40,加強帶砼提高一個等級為C45,采用大膨脹砼。粗骨料采用連續級、水泥用礦渣硅酸鹽水泥。摻外加劑UEA,14%-15%,或CEA、HEA(摻量由試配決定)并加入適量的活性良好的摻合料(Ⅱ級以上粉煤灰)既可降低水泥用量,減小水化熱,還可改善砼的和易性等性能。以減小砼后期溫度和收縮應力。提高砼的抗裂性能。施工時,優化砼配合比設計,送料樣到省市中心試驗室(壹級資質)委托進行砼級配的設計。
2)砼施工:
(1)砼現場攪拌,泵送入模。同帶外砼同時澆搗。因兩種砼同時澆搗,為避免混亂,將固定一臺攪拌機和砼泵,專門澆搗加強帶砼(大膨脹砼)。
(2)施工時為防止帶外砼流入帶內,在加強帶兩側安設密孔鐵絲網,用主筋加固(具體見附圖B.1.5.1-1)。
(3)加強帶砼澆完后要加強養護,用草袋覆蓋,灑水養護不少于14d。
2后澆帶施工
“后澆帶”砼也是一種補償收縮砼,采用后澆帶可解決大面積或大體積砼收縮水化熱產生的溫度裂縫(收縮后澆帶);亦可解決結構不同部位因荷載不同產生的不均勻沉降(沉降后澆帶)。
本工程初步設計中,在(6)-(7)軸及(14)-(15)軸間設置兩條后澆帶,帶寬80-100cm,以解決施工中產生的溫度和砼收縮應力。
1)砼配合比
砼強度等級提高一級(5Mpa)為C45,水泥采用礦渣硅酸鹽水泥,摻外加劑UEA和摻合料Ⅱ級以上的粉煤灰(摻量由試驗確定),施工時優化砼配合比設計,送料到省市中試驗室(一級資質)委托進行砼級配設計。
2)鋼筋綁扎
此后澆帶是為解決超長結構砼的溫度和收縮應力問題,故鋼筋不斷開,并在梁板中增設抵抗溫度應力的通長鋼筋,可增加鋼筋10%-15%(施工時按設計)鋼筋接頭搭接長度按受拉區要求搭接。
3)砼施工
①砼現場攪拌,砼泵送入模。帶外砼澆筑40d后,開始澆筑后澆帶砼。
②后澆帶留設時用木板或密孔鐵絲網安設,并加固牢靠,以防帶外砼澆筑時流入后澆帶(見圖B.1.5.2-1).
③后澆帶下的模板支撐體系獨立搭設,與帶兩側的支撐架管脫開,兩則架模拆除后,還要檢查加固。
④要注意對帶內鋼筋的防銹保護,可刷水泥漿保護。并在后澆帶上方以板子滿蓋以防雜物落入。后澆帶砼澆筑前將水泥漿清理干凈,鋼筋銹蝕及帶壁兩側污物也應清理干凈。
⑤后澆帶砼澆完后要認真養護,用草袋覆蓋,灑水養護不少于14d。
3施工技術措施
砼澆筑正值冬期施工,除采取冬季施工措施外,采取以下措施:
1)砼的粗細骨料,含泥量作嚴格控制,砂含泥量控制在2%,石子含泥量控制在0.5%,以提高砼的內在質量。
2)樓面砼澆筑完成收水后,對砼表面進行二次壓實抹光(砼初凝前完成),減少砼表層龜裂。
3)采用真空吸水技術。砼澆筑抹平后,用專用真空吸水泵進行作業,將板面砼泌水(多余水份)及時排出,提高砼度。
4)加強砼早期養護,防止砼溫度和濕度的突然變化(冬季溫控更重要,還要采取保溫防凍措施),提高砼的極限拉伸。后期防裂主要是搞好溫度管理,控制砼與邊界溫差,以提高結構抗裂能力,砼澆完后,即在砼表面蓋上塑料薄膜,上覆蓋雙層草袋或麻袋。既可保溫,又能保濕(冬季)。
5)實行情報、信息化施工。加強對澆筑砼溫度場的監測與管理。在梁板不同部位及深度埋設銅熱傳感器,用砼溫度測定記錄儀進行施工全過程的跟綜和監測。
6)建議:樓蓋為井字型梁板結構,為增強砼抗溫度應力和收縮,在梁的側面水平構造筋應加強,間距應減少(配筋量不變或增加,細筋密布),在板的鋼筋配置中,在滿足結構計算配筋量的條件下盡量細筋密布,以提高砼的抗裂性能。
篇2:建筑后澆帶(后澆施工縫)
建筑后澆帶(后澆施工縫)
這是通過高層建筑或其它構筑物的工程實踐,表明在總體布置上或構造上采取相應措施而避免設置變形縫,而后澆帶是既可解決沉降差又可減少收縮應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應用較多。
1.解決沉降差。高層建筑和裙房的結構及基礎設計成整體,但在施工時用后澆帶把兩部分暫時斷開,待主體結構施工完畢,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澆灌連接部分的混凝土,將高低層連成整體。設計時基礎應考慮兩個階段不同的受力狀態,分別進行強度校核。連成整體后的計算應當考慮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內力。這種做法要求地基土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間內基本完成。
同時還可以采取以下調整措施:
(1)調壓力差。主樓荷載大,采用整體基礎降低土壓力,并加大埋深,減少附加壓力;低層部分采用較淺的十字交叉梁基礎,增加土壓力,使高低層沉降接近。
(2)調時間差。先施工主樓,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穩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調標高差。經沉降計算,把主樓標高定得稍高,裙房標高定得稍低,預留兩者沉降差,使最后兩者實際標高相一致。
2.減小溫度收縮影響。新澆混凝土在硬結過程中會收縮,已建成的結構受熱要膨脹,受冷則收縮。混凝土硬結收縮的大部分將在施工后的頭1~2個月完成,而溫度變化對結構的作用則是經常的。當其變形受到約束時,在結構內部就產生溫度應力,嚴重時就會在構件中出現裂縫。在施工中設后澆帶,是在過長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設寬度為700~1000毫米的縫,縫內鋼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彎做法。留出后澆帶后,施工過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縮,從而大大減少了收縮應力。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可以大部分用來抵抗溫度應力,提高結構抵抗溫度變化的能力。
后澆帶保留時間一般不少于一個月,在此期間,收縮變形可完成30%~40%。后澆帶的澆筑時間宜選擇氣溫較低(但應為正溫度)時,可用澆筑水泥或水泥中摻微量鋁粉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構件強度高一級,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造成薄弱部位。
篇3:住宅樓施工縫和后澆帶設置和處理方法
住宅樓施工縫和后澆帶設置和處理方法
[1 "施工縫"的留設
由于考慮分段流水施工,不能連續將結構整體澆筑完成,并且間歇的時間預計將超出下表規定的時間時,預先選定適當的部位設置施工縫。
澆筑砼的間歇時間
砼強度等級氣溫
≤25≥25
≤30 210min180min
>30180min 150min
注:1、本表數值包括砼的運輸和澆筑時間。
2、當砼摻有促凝或緩凝型的加劑時,澆筑中的最大間歇時間,應根據試驗結果確定。
[1.1 施工縫的位置
施工縫的位置應設置在結構受剪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留縫應符合下列規定:
1、柱子應留在基礎頂面、梁的下面。
2、和板連成整體的大斷面梁,留置在板底以下20-30m處。
3、有主次梁的樓板,宜順著次梁方向澆筑,施工縫應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間三分之一范圍內。
[1.2 施工縫的處理
在施工縫處繼續澆筑砼時,已澆筑的砼抗壓強度不應小于1.2N/mm2。
砼達到1.2N/m2的時間,可通過試驗決定,同時對施工縫進行必要處理。
1、在以硬化的砼表面上繼續澆筑砼前,應清除垃圾、水泥薄膜、表面松動砂石和軟弱砼層,同時應加以鑿毛,用水沖洗干凈并充分濕潤,一般不少于24h,殊留在砼表面的積水應預以清除。
2、注意施工縫位置附近回彎鋼筋時,要做到鋼筋周圍的砼不受松動和損壞,鋼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漿及浮銹等雜物也應清除。
3、在澆筑前,水平施工縫先鋪10~15mm厚的水泥砂漿一層,其配合比與砼內的砂漿成分相同。
4、從施工縫開始繼續澆筑時,要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縫邊下料。機械振搗前,宜向施工縫直接推近,并距80~lOOcm處停止振搗,但應加強對施工縫接縫的搗實工作,使其緊密結合。
[2 "后澆帶"留設
[2.1 "后澆帶"的保留時間及構造
1、保留時間一般不宜少于40d。在此期間溫度及30%以上的收縮已完成。
2、"后澆帶"的寬度考慮施工方便,避免應力集力,使"后澆帶"在砼填筑后承受第二部分溫差及收縮作用下內應力(即約束應力)分布是較均勻,故其寬度可取700~1000mm。該地上現澆鉿結構在施工圖上以標出三道"后澆帶"的位置,并貫通地上整個結構層,但該部分鋼筋都連續不斷。"后澆帶"的構造采用"平接式"。
[2.2 "后澆帶"的填筑材料
1、"后澆帶"在填筑砼前,將整個砼表面的浮漿、水泥薄膜、表面上松動砂石和軟弱砼層鑿清形成毛面、清除垃圾及雜物,并用水沖洗干凈充分濕潤,濕潤時間不少于24h,殊留在砼表面的積水應預清除。
2、"后澆帶"附近回彎鋼筋時,做到鋼筋周圍砼不受松動和損壞。鋼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漿及浮銹等雜物也應清除。
3、填筑的砼采用微膨脹水泥,填筑砼的強度等級為C40,并保持不少于15d的潮濕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