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屬一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實施細則(5)
第五部分抗菌藥物預防性使用原則
一、非手術感染的預防用藥
1.是指尚未感染的非手術患者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應有相當或一定效果,如果不用藥發生感染后果嚴重者。
2.抗菌藥物不能長期預防一切可能發生的感染,只能在特定的應激狀態或針對某些專門的病原菌進行短期有效的預防。
3.已明確為病毒感染者不應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
4.通常針對一種或二種可能細菌的感染進行預防用藥,不能盲目地選用廣譜抗菌藥,或多種藥物聯用預防多種細菌多部位感染。
5.患者有不能治愈或緩解的原發疾病,預防用藥盡量不用或少用,一旦疑有感染存在,應送有關標本作病原學檢查,并應盡快開始經驗性治療,病原學診斷明確后則應根據該病原菌的耐藥特點和藥敏試驗結果調整用藥方案,進行目標治療。
6.常見非手術感染的預防用藥指征及方法(僅供參考):
表1非手術感染的預防用藥
綜合病癥預防用藥指征預防用藥方法
昏迷
1、體溫>38
2、周圍血象WBC>12×109/L,N>80%
3、呼吸道分泌物明顯增加(喉頭痰鳴)
4、有多器官功能衰竭
5、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6、心肺復蘇后1、定期進行菌群調查
2、符合左側用藥指征中的一項以上,按優勢菌藥敏試驗選藥
3、消化道局部去污染
中性粒細
胞減少中性粒細胞<1×109/L1、可選用大環內酯類等。
2、必要時進行腸道局部去污染。
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抗體
生成障礙1、與急性傳染病有密切接觸史
2、進行導尿、安裝人工起搏器、病灶活檢等侵人性操作1、根據各種可能病原體預防用藥。
2、操作前預防用藥1次。
上呼吸道
感染病毒感染并伴有下述一項者:
1、疑有繼發細菌感染
2、年齡<3歲或>60歲
3、周圍血象WBC>10*109/L,N>80%針對病原菌選藥,以?-內酰胺類藥物為佳。
菌尿癥
下述病人需留置導尿者:
1、妊娠期婦女,老年人
2、中性粒細胞<1×109/L
3、免疫功能低下者插導尿管及留置導尿管前半小時各口服阿莫西林1g或呋喃妥因0.1g或諾氟沙星0.2g,定期尿培養,若出現菌尿盡量拔管并按優勢菌藥敏選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留置導尿者在拔管時追加一次藥物。
腸源性感染
1、重度免疫缺損
2、各種原因所致休克
3、器官或骨髓移植受體
4、中性粒細胞<1*109/L
5、重癥肝炎、肝昏迷
6、嚴重燒傷病人
7、接受結腸--直腸手術者
8、多器官功能衰竭危重期進行消化道局部去污染,選用新霉素、多粘菌素E、妥布霉素、兩性霉素B等,也可口服鏈霉素及制霉菌素。國外介紹的配方有:
多粘菌素E100mg
妥布霉素80mg
兩性霉素B500mg
以上3種口服qid×l~3天。
同時可用2%糊狀混合劑涂搽口腔黏膜,每日4次。也可根據菌群調查結果選用藥物。
細菌性心內膜炎
風心病、先心病、人工瓣膜患者伴有下列一項:
1、進行拔牙、扁桃體切除或呼吸道其他手術操作
2、尿路或胃腸手術或其他侵入性操作
術前靜脈用青霉素G80萬U~160萬U,術后同量q8h×l~2天;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林可霉素0.6或慶大霉素8萬U肌注或靜滴,術前一次,術后8小時再用一次。或術前用氨芐西林2g并加用慶大霉素8萬U靜滴,術后用藥q8h×l天;預防腸球菌感染可用去甲萬古霉素0.4靜滴1~2次(間隔8小時)。
真菌感染
1、長期應用廣譜抗菌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毒性藥物治療的病人
2、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
3、大面積燒傷需使用大量廣譜抗菌藥物者1、經常觀察有無淺表真菌感染(如口腔、會陰部位)
2、定期送咽拭子、尿、大便真菌培養
3、可每1~2周選用抗真菌藥物如制霉菌素或氟康唑預防用藥3天
風濕熱復發1、反復發作鏈球菌咽炎的青少年
2、有風濕熱病史者
3、有風濕性心瓣膜病者長效青霉素120萬u肌注,每月一次,持續5年以上(或用至25歲)。青霉素過敏者改用紅霉素0.2bid定期服用。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有密切接觸的家屬、陪護、醫務人員磺胺嘧啶1~2g/日,小兒0.25~0.5g/日,分2次口服,同服等量碳酸氫鈉。對磺胺過敏者改用利福平0.4~0.6/日,小兒10mg×4次/天,<1歲減半,q12h×2天;
輸血瘧疾瘧疾高發區受血者輸血同時口服氯喹2片(每片含基質0.15g),每天一次,連續2天。
結核病
1、PPD試驗陽轉的糖尿病人和未接種卡介苗的嬰幼兒。
2、PPD試驗陽轉或前后2次比較增大6mm者。
3、與痰菌陽性病人密切接觸的小兒及免疫功能低下的陪護人員。
4、有結核病史或胸片示有陳舊性結核病灶,因其他疾病需長期應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劑者。異煙肼成人0.3/天,小兒10mg/kg/天,用藥6個月。
百日咳近期有百日咳接觸史的7歲以下的兒童紅霉素50mg/kg/天×2周,或克拉霉素7.5mg/kgbid×3天
霍亂1、流行地區或密切接觸者
2、流行期間非典型腹瀉四環素0.25gqid或多西霉素0.1~0.2gbid×3天
卡氏肺孢子蟲感染1、艾滋病病人
2、長期應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
3、器官或骨髓移植受體SMZ/TMP0.96gbid,持續用藥(或定期清掃);對磺胺過敏者選用戊烷脒定期清掃。
危重型腎綜合征出血熱1、24小時尿量<300ml
2、血肌酐>442μmol/L(>5mg/d1)
3、肺水腫、咯血青霉素G,80萬u一160萬Uivq8h,
或頭孢噻肟1givq8h,危重期間3~5天。
重癥肝炎1、肝性腦病
2、重度腹水
3、使用激素1、定期進行咽部、糞的菌群調查。
2、消化道局部去污染。
3、肝性腦病可選用頭孢噻肟。
A組溶血
性鏈球菌或肺炎球菌感染脾切除后長效青霉素120萬U,肌注,每月一次2~3年。
甲亢危象頭孢噻肟1givq8h×l~3天
新生兒感染的預防1、產婦有生殖道B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2、新生兒室內有金黃色葡萄球菌、A組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等感染流行時。
3、有胎膜早破6小時以上,第二產程延長,羊水Ⅱ以上污染、羊膜炎及出生有羊水吸人、蒼白窒息等。
4、產婦生殖道有淋球菌或衣原體感染,其經產道分娩的新生兒。可選用青霉素G20萬Uq8h×3天或氨芐西林0.125givq8h×3天
可分別選用苯唑西林0.1g、青霉素20萬U、氨芐西林0.1givq8h×3天。
氨芐西林0.1g或頭孢噻肟0.1givq8h×3天。
淋球菌:用1%硝酸銀滴眼液。
衣原體:用0.5%紅霉素或1%四環素眼藥膏涂眼。
放療后感染1、放療后中性粒細胞<1×109。
2、各個部位有放射性潰瘍1、消化道去污染
2、根據優勢菌選藥,用藥5~7天
皮膚感染1、大皰性皮膚病有皮膚破損,分泌物增加且需應用激素者。
2、自身免疫疾病需長期、大劑量使用激素(>60mg/日)者1、定期菌群調查
2、可根據菌群調查結果針對優勢菌選藥,選用SMZco(6個月以下嬰兒不用)或紅霉素口服。
二、手術部位感染概述及預防用藥的指征
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指圍手術期(個別情況在圍手術期后)發生在切口或手術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腦膿腫、腹膜炎)。
(一)手術部位感染的診斷(參考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及預防中心CDC的修改意見)
表2手術部位感染的診斷標準
切口淺部感染:
術后30天內發生、僅累及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感染,并至少具備下述情況之一者:
1、切口淺層有膿性分泌物;
2、切口淺層分泌物培養出細菌
3、具有下列癥狀之一:疼痛或壓痛、腫脹、紅熱,因而醫師將切口開放者。
縫線膿點及戳孔周圍感染不列入圍手術部位感染。.
切口深部感染
術后30天內(若有人工心臟瓣膜、人工關節等人工植入物則術后1年內),發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脈及肌層的感染,并至少具備下述情況之一者:
1、從切口深部流出膿液;
2、切口深部自行裂開或有醫師主動打開,且具備下列癥狀體征之一者:①體溫>38℃;②局部疼痛或壓痛;
3、臨床或經手術或病理組織學或影像學診斷發現切口深部有膿腫。
器官/腔隙感染
術后30天內(若有人工心臟瓣膜、人工關節等人工植入物則術后1年內),發生在手術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過手術打開或其他手術處理,并至少具備下述情況之一者:
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膿性引流物;
2、器官/腔隙的液體或組織培養有致病菌;
3、經手術或病理組織學或影像學診斷深部有器官/腔隙膿腫。
(二)手術切口的分類
切口分類是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抗生素預防的重要依據。
表3手術切口分類
切口類別分類標準
I類(清潔)切口手術未進入炎癥區,未進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閉合性創傷手術符合上述條件者
Ⅱ類(清潔-污染)切口手術進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無明顯污染,例如無感染且順利完成的膽道、胃腸道、陰道、口咽部手術,以及新鮮開放性骨折或創傷手術。
Ⅲ類(污染)切口手術進入急性炎癥但未化膿區域;尿路、膽道體液或胃腸道內容有明顯溢出污染;術中無菌技術有明顯缺陷(如開胸心臟按壓)者;開放性創傷未經擴創等已造成手術野嚴重污染的手術
Ⅳ類(污穢-感染)切口有失活組織的陳舊創傷手術;已有臨床感染或臟器穿孔的手術
(三)容易導致手術部位污染的危險因素
表4容易導致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
病人因素術前處理手術情況
高齡、營養不良、
糖尿病、肥胖、吸煙、
其他部位有污染灶、
已有細菌定植、免疫
低下、低氧血癥術前住院時間過長、用剃刀
被皮、被皮過早、手術野衛生
狀況差(未能很好淋浴)、對
有指征者未用抗生素預防手術時間長、術中發生明顯污染、置入人工材料、組織創傷大、止血不徹底、局部積血積液、存在死腔和/或失活組織、留置引流、書中低血壓、大量輸血、刷手不徹底、消毒液使用不良、器械敷料滅菌不徹底
(四)手術預防用藥的適應癥
應用抗菌藥物預防外科手術部位感染(SSl)作用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手術都需要。
I類清潔切口,注意嚴格的無菌技術及細致的手術操作,大多無需使用抗生素。此類切口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具體適應證有:(1)手術時間長、創傷較大,污染機會增多(2)手術涉及重要器官,一旦發生感染后果嚴重者,如開顱手術、心臟和大血管手術、門體靜脈分流術或斷流術、脾切除術等;(3)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裝置的手術,如心臟人工瓣膜置換術、人工血管移植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4)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齡、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營養不良等。
經監測認定在病區內某種致病菌所致SSI發病率異常增高時,除追究原因外應針對性預防用藥。
介入治療術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可參照I類清潔切口處理。
Ⅱ類(清潔一污染)切口及Ⅲ類(污染)切口手術,需要預防用抗菌藥物。
對于術前即開始治療性應用抗菌藥物,術中及術后繼續應用,不列為預防性應用。
身體上部淺表動脈手術(無修復材料植入)和靜脈曲張手術術后感染率低,不必預防用藥。所有腹部手術患者預防用藥是合適的。
(五)、手術預防性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一、藥物的選擇
要根據手術種類的常見病原菌、切口類別、病人有無易感因素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選用的藥物原則上應為殺菌劑而非抑菌劑。必須療效肯定,能覆蓋手術部位感染大多數病原菌,還要安全、使用方便、并兼顧價格較低廉。
心血管、頭頸、胸腹壁、四肢軟組織手術和矯形手術,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選第一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唑啉、頭孢拉定。
進入腹、盆腔空腔臟器的手術,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蘭陰性桿菌,則多使用二、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頭孢噻肟。
下消化道手術,某些婦產科及經口咽部粘膜的頭頸手術易有厭氧菌感染,需要同時覆蓋腸道桿菌及厭氧菌,一般是在第二、三代頭孢菌素的基礎上加用針對厭氧菌的甲硝唑;或用同時具有抗厭氧菌活性的頭孢西丁。下消化道手術除術中預防用藥外,術前一日要分次口服不吸收或少吸收的腸道抗菌藥物(如慶大霉素),并用口服瀉劑或灌腸清潔腸道。不主張術前連用數日。
肝、膽系統手術,可用在肝、膽組織和膽汁中形成較高濃度的頭孢曲松或頭孢哌酮。
泌尿外科手術,術前尿培養應陰性,否則應術前抗菌治療。前列腺切除術單劑慶大霉素(或阿米卡星)預防用藥可減少術后菌血癥發生,加強導尿管護理及早期拔管可將菌尿率降至最低。經直腸前列腺活檢術后常有無癥狀菌尿和血尿癥,未證實需預防用抗菌藥,若認為有必要,可用慶大霉素(或阿米卡星)。
矯形手術,擇期手術前應注意慢性或復發性皮膚感染、泌尿生殖系感染、齒源性敗血癥或其他通常可能未按常規積極治療感染。將抗生素混入粘固粉用于初期的或非感染的關節植入術未被證實有益,但對已感染的關節假體置換有益。
截肢術,特別是缺血的下肢截肢術,可發生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機會雖小但后果嚴重,可用青霉素(一代頭孢),誘導麻醉時靜脈給藥,然后每6小時1次,共48小時,或甲硝唑500mg誘導麻醉時靜脈給完,然后每12小時1次,共48小時。
對?內酰胺類過敏不宜使用頭孢菌素時,針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可用克林霉素或萬古霉素,針對革蘭陰性桿菌可用氨曲南,氨基糖苷類或喹諾酮類。
萬古霉素一般不作預防用藥,除非有特殊適應癥,如已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的手術部位感染流行或已有MRSA寄殖者宜用萬古霉素作預防用藥。建議醫院收治MRSA攜帶高危人群,如那些先前已在醫療機構停留5天以上的患者,應常規進行MRSA培養,監測寄殖情況,以利后續藥物選擇。
臨床各科應根據實際情況及細菌耐藥性的變遷,綜合考慮患者的病生狀態及藥物特點合理選用抗菌藥物。一般情況下手術預防抗菌藥物選擇可參照表5。
表5常見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表
手術名稱抗菌藥物選擇
顱腦手術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頭孢曲松
頸部外科(含甲狀腺)手術第一代頭孢菌素
經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術第一代頭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乳腺手術第一代頭孢菌素
周圍血管外科手術第一、二代頭孢菌素
腹外疝手術第一代頭孢菌素
胃十二指腸手術第一、二代頭孢菌素
闌尾手術第二代頭孢菌素或頭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結、直腸手術第二代頭孢菌素或頭孢曲松或頭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肝膽系統手術第二代頭孢菌素,有反復感染史者可選頭孢曲松或頭孢哌酮或頭孢哌酮/舒巴坦
胸外科手術(食管、肺)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頭孢曲松
心臟大血管手術第一、二代頭孢菌素
泌尿外科手術第一、二代頭孢菌素,環丙沙星
一般骨科手術第一代頭孢菌素
應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術(骨折內固定術、脊柱融合術、關節置換術)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頭孢曲松
婦科手術第一、二代頭孢菌素或頭孢曲松或頭孢噻肟;涉及陰道時可加用甲硝唑
剖宮產第一代頭孢菌素(結扎臍帶后給藥)
注:1.Ⅰ類切口手術常用預防抗菌藥物為頭孢唑啉或頭孢拉定。
2.Ⅰ類切口手術常用預防抗菌藥物單次使用劑量:頭孢唑啉1-2g;頭孢拉定1-2g;頭孢呋辛1.5g;頭孢曲松1-2g;甲硝唑0.5g。
3.對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過敏者,可選用克林霉素預防葡萄球菌、鏈球菌感染,可選用氨曲南預防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必要時可聯合使用。
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檢出率高的醫療機構,如進行人工材料植入手術(如人工心臟瓣膜置換、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人工關節置換等),也可選用萬古霉素或去甲萬古霉素預防感染。
二、用藥方法及療程:
1、抗菌藥首劑給藥時機:手術患者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目標是使手術期間的血清和組織藥物濃度超過手術中可能污染病原菌的MIC(>MIC90)。因此應在手術前0.5~2小時內給藥,或麻醉誘導時給藥。萬古霉素、氨基糖苷類或喹諾酮類等抗菌藥,為減少快速滴注給藥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應在手術前2小時給藥,或在誘導前剛好滴完,肌注給藥應在手術前給予,直腸用甲硝唑應在手術前2~4小時給予,口服甲硝唑應在術前6~12小時給予。此外,如果術中需使用近端止血帶,所用藥物應在止血帶充氣前給藥完畢。剖宮產患者抗菌藥物于夾住臍帶后靜脈滴注。
2、療程:抗菌藥物的有效覆蓋時間應包括整個手術過程和手術結束后4小時,總的預防用藥時間不超過24小時,個別情況可延長至48小時;手術時間較短(<2小時)的清潔手術,術前用藥1次即可,接受清潔-污染手術預防用藥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必要時可延長至48小時,污染手術可依據患者情況酌情延長。
多數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切口縫合后繼續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并無必要,而且延長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應用與耐藥菌的出現密切相關。持續預防用藥直至拔除引流管的方法未被證實有益,因此是不合理的。也不建議留置尿管期間預防性口服抗菌藥。
3、術中重復給藥:通常,經胃腸外途徑給單劑抗生素已足以預防術后感染,但下列情況有必要重復給藥:手術開始時間推遲;失血量大(>1500ml);手術時間延長(超過2個半衰期應增加一個劑量)。需長時間的手術可選用半衰期長達7~8小時的頭孢曲松,則無需增加劑量。常用抗菌藥物的半衰期及用法用量見表6
表6常用抗菌藥物的半衰期及用法用量
藥物名稱半衰期(h)常規劑量給藥間隔
頭孢唑啉1.4~1.81g手術超過2~5小時追加0.5~1g,必要時術后每6~8小時0.5~1g,術后24小時內停藥
頭孢拉定11g手術超過2~5小時追加1g,必要時術后每4~6小時1g,給藥1~2次。
頭孢呋辛1.21.5手術超過3~4小時追加0.75g,必要時術后每12小時1.5g,術后24小時內停藥。
頭孢曲松7.781~2g一般單次給藥即可,必要時可術后12~24小時給藥1次。
頭孢哌酮2.272g手術超過5小時追加1g,必要時術后每8小時給藥1次,術后24小時內停藥。
頭孢噻肟0.84~1.251g手術超過2~3小時追加1g,必要時術后每6~8小時給藥1次,術后24小時內停藥
頭孢西丁0.67~12g手術超過2~3小時追加1g,必要時術后每6小時1~2g,術后24小時內停藥
氨曲南1.4~2.21~2g手術超過3~5小時追加1g,必要時術后每8~12小時1次,每次1g。術后24小時內停藥
頭孢噻吩0.5~0.820~30mg/kg(1~2g)手術超過2~3小時追加1g,必要時術后每6小時1次,一般術后24小時內停藥
阿米卡星2~2.55~7.5mg/kg必要時術后每8小時1次,術后24小時內停藥,一日最高劑量部超過1.5g
慶大霉素2~31.5~2mg/kg手術超過4~6小時追加一次,術后24小時內停藥
左氧氟沙星5.1~7.1500mg一般單次給藥即可
克林霉素2.4~3.0600~900mg手術超過36小時追加300~600mg
萬古霉素4~6成人1g,兒童按體重20mg/kg必要時8小時后可重復給藥1次
甲硝唑6~140.5~1g必要時6~8小時0.5g,一般術后24小時內停藥
4、?-內酰胺類藥靜脈給藥,應放在100ml輸液中20~30分鐘內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體內慢慢滴入,否則達不到有效濃度,而且?-內酰胺類藥物水中不穩定,易分解失效。
三、采取綜合預防措施:
1、做好手術前準備工作,使病人處于最佳狀態,如控制糖尿病、改善營養不良狀況、積極治療原有感染等。
2、嚴格遵守手術中的無菌原則,細致操作,愛護組織,徹底止血,抗生素的預防使用不能代替以上各項操作。切口的感染與失活組織多、殘留有異物、血塊、死腔等關系密切。
3、局部用抗生素沖洗創腔或傷口無確切預防療效,不予提倡。
4、盡量縮短手術前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各種導管和插管的留置時間,減少屏障受損。及醫院內固有致病菌定植于病人的機會。
5、傳統的術前一日剃毛已證明是外科領域中的一個誤區。剃毛后細菌會自皮膚表面的小破損處定植,成倍的增加SSI的機會。在毛發稀疏部位無須剃毛。在毛發稠密區可以剪毛或用電動剃刀去毛。必須用剃刀去毛時(如開顱手術),應在手術開始前在手術室即時剃毛。
6、確保手術環境和ICU環境達到所需的質量要求,消除醫生對院內感染的恐懼心理。
7、醫護人員保持良好的清潔洗手習慣,防止交叉感染。
四、規范開展耐藥性監測,定期做耐藥分析,并根據各病區耐藥的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藥狀況,確定預防藥物的種類以及為經驗治療提供依據;耐藥性顯著的品種實行限制性停用,待耐藥性數據支持其恢復敏感性后才恢復使用。
篇2:區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獎懲辦法
源自建筑資料 區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獎懲辦法
按照《20--年江蘇省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實施方案》、《江蘇省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體系建設指導意見》、《江蘇省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檢查評估標準》的要求,依據衛生部《處方管理辦法》第44、45、46條的規定和《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的規定,處方點評工作小組對我院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進行專項點評,抗菌藥物管理工作小組對處方點評的結果進行公示,對于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醫師進行表揚和獎勵,對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醫師進行批評和處罰。
一、獎勵辦法
每月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醫師進行獎勵,每人獎勵200元,并通報表揚。
二、處罰辦法
每月對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醫師進行處罰。
1.對出現不規范處方的醫師,每月每人罰200元;
2.對出現用藥不適宜處方的醫師,每月每人罰500元;
3.對出現超常處方的醫師,每月每人罰1000元;對出現超常處方3次以上且無正當理由的醫師提出警告,限制其處方權,半年不得開具抗菌藥物,并取消個人當年評優評先資格;限制處方權后,仍連續2次以上出現超常處方且無正當理由的,取消其處方權,并延遲一年晉升職稱。
4.對同時出現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情形的醫師,合并處罰。
篇3:市人民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獎懲規定
市人民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獎懲規定
為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促進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細菌耐藥,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結合我院實際,制定了《zz市第三人民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獎懲規定》,自通知下發之日起開始施行,希望各科室嚴格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規定,合理應用。
一、考核小組
由醫務科、藥劑科、醫院感染管理科、檢驗科每月對全院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情況進行檢查。
二、考核辦法
1、每月對臨床科室應用抗菌藥物指標完成情況進行檢查。
2、每月對門診醫師抗菌藥物醫囑、處方進行檢查。
三、獎懲措施
1、無指征治療或預防應用抗菌藥物者,發現1例扣當事人績效100元。
2、無指征聯合應用抗菌藥物者,每例扣當事人績效100元。
3、無理由隨意更換抗菌藥物使用者,每例扣當事人績效50元。
4、圍術期預防用藥無故超過規定時限者,每例扣當事人績效50元,且對超過天數進行累加,每超過1天加罰50元。
5、超越權限使用抗菌藥物者,每例扣當事人績效100元。
6、由于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給病人造成的傷害以及由此引發的醫療糾紛、經濟賠償,全部由當事醫生負責。
7、對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科室,追究科室主任責任,并根據具體情況扣科主任績效200-1000元。
8、經核查,對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或違規使用抗菌藥物累計達三次的醫師提出警告、誡勉談話,限制其特殊使用級和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處方權三個月;恢復處方權后,仍連續出現2次以上違規行為的,取消其抗菌藥物處方權一年。對相關科室主任進行約談,約談2次仍不改正者撤銷其科主任職務。
9、根據各臨床科室抗菌藥物的使用率及病原學檢測送檢率標準,抗菌藥物使用率每升高1個百分點,予以責任科室以100元為基數累計成倍處罰;病原學檢測送檢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予以責任科室以50元為基數累計成倍處罰。
10、為了鼓勵各級醫護人員合理規范地使用和管理抗菌藥物,醫院將當月處罰金所得全部作為對抗菌藥物使用和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成績的科室獎勵金。
11、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存在嚴重問題,經談話仍不改正的科室或個人,或年終經醫院抗菌藥物臨床合理使用專家小組考評不合格的科室或個人,不能參與科室或個人的評先評優;在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項檢查中被點名批評的醫師,不能參與評先,若限期不整改的醫師,取消當年職稱晉升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