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征文2篇
篇一: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征文
80載春秋如去弦吐箭,一個個偉大的奇跡在中華大地上發生。八十年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勝利完成了萬里長征,演繹了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成就了人類歷史上最為絢麗的壯舉。
長征是人類歷史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歷經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在給養嚴重不足的條件下,以無比強大的信念和理想,爬過雪山、走出草地、搶險飛渡,戰勝了一切困難。每一個腳印,每一次前進,紅軍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和犧牲,但是紅軍戰士展現出了豪邁的英雄氣魄、崇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知難而進,一次又一次創造奇跡。
后人不斷思考,在80年前的那片大地上,這種氣魄和精神來自何處?是什么支撐英雄先烈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國家積弱、人民困苦、危難當頭,有識之士當振臂高呼。英雄的信念中,不僅僅是共赴國難,更是富民強國,公平正義。紅軍將士,共產主義理想是其精神支柱,中華興盛人民安定是其信仰的根基。信仰指引他們改變歷史,創造了英雄史詩。
在紀念勝利的節日里,人們緬懷英雄,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和感謝。長征精神,綿延80載,閃耀著永恒的價值。
什么是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堅定的信仰,是崇高的共產主義信念,是渴望祖國強盛的理想。可以說,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是信仰的力量支撐紅軍將士完成一個又一個不可思議的壯舉。
長征精神是愛國情懷。80年前,國難當頭,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封建愚昧橫行,民族積弱不堪。在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共產黨人將自己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緊緊聯系在一起,為抗擊外敵,為中華崛起而斗爭。
長征精神是自強樂觀,是嚴格自律。萬里長征,可以說是我黨最為艱苦的階段。無論面對何種困難,我黨戰士都對前途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和樂觀態度,勇往直前。同時,人民軍隊在物質匱乏的條件下,仍然能做到紀律嚴明、官兵平等、軍民情深,始終保持著強大的戰斗力,這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而這些自強、樂觀、自律的作風,也是共產黨人在數十年斗爭和發展中不斷勝利的保證。
長征精神是精誠團結。長征歷程中,紅軍各方面一直保持著協同合作,互相配合,具有高度的團結精神和大局觀,并與人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這種鋼鐵般的凝聚力成為了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法寶。
在現在這個和平年代,在中華復興和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的,長征精神和崇高信仰又能發揮何種作用呢?一言以蔽之,長征精神,永不過時;信仰力量,用之不竭。
首先,長征精神是中國夢的精神向導,是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性思想。當前,不再是飛機大炮,不再是嚴寒饑餓,取而代之的是錯綜復雜的社會形勢,是物質激增帶來的誘惑,是分化勢力的暗中角力。在種種考驗面前,共產黨人需以長征精神為向導,時刻保持清醒,謹記對黨對人民的忠誠誓言,以實現中國夢為遠大目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其次,長征精神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向心力,是中華民族巨大的人文遺產和精神寶庫。長征和共產黨的成長歷史,形成了我黨一脈相承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沉淀,深植于每一名中國人心中。當我們談論起長征,每一名中華兒女都肅然起敬,這是扎根于民族內心深處的文化認同和自豪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最真切的共鳴。80年來,長征不僅僅在中國,也一直得到世界各地學者的研究和探尋,成為了偉大的人文遺產,鞭策有志之士奮斗向前。
第三,長征精神是對我們后輩的教育和激勵。軍休干部將自己的青春熱血奉獻給了祖國建設與國防事業。我們經歷了很多困難的歲月,對祖國的強大充滿極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年輕一代的成長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培養他們對我黨事業的認同感,對中華民族復興目標的使命感至關重要。長征精神對青年人的教育塑造、情感寄托和價值觀取向有著積極作用。宣揚長征精神,不是讓年輕人再經歷那種艱苦歲月,而是讓他們不斷地去追求更好的未來。年輕一代肩負著中華復興的歷史重任,而長征精神可以激勵他們不畏艱難、百折不饒、自強不息、團結奮進,成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回顧長征的歷史,銘記英雄,牢記他們的信仰和精神,我們則擁有走向未來,迎接未來挑戰的力量源泉。中華民族正在邁向復興的道路上,正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復興之路上,共產黨人、中華民族披荊斬棘,靠的就是傳承數十年的堅定信仰:中華民族之崛起,國家之繁榮強盛,人民之福祉。為了這個信仰,紅軍拋下了英雄熱血,鑄就了長征奇跡;我們這一代人,奉獻了青春汗水,為gg開放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以后的每一代中華兒女,也必將傳承長征精神,不忘最初的信仰,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寫下激情的篇章。
篇二: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征文
說起長征,人們自然會想起關系黨和紅軍命運生死攸關的遵義會
議,這次會議確立了*的軍事領導地位,中國革命從此開始了新的篇章。我們知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不是偶然發生和孤立存在的。同樣,*也不是一下就能在遵義會議上被確立軍事領導人地位的。之前,*只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并在1932年10月受“左傾”影響撤銷了紅一軍總政治委員職務,被剝奪了軍事領導權。真正的轉機是從距遵義東約500多公里的通道侗族自治縣開始的。
通道侗族自治縣位于現今湖南省懷化市最南端,湖南、廣西、貴州三省(區)交界處,是通往中國大西南的要道。地處云貴高原東緣向南嶺山脈過渡地帶,雪峰山西南余脈延伸境內,分屬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可謂山高、崖徙、水險。東鄰湖南省綏寧縣、北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南毗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縣,西連貴州省黎平縣。歷史上,通道縣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帶,素有“南楚極地”、“百越襟喉”之稱。全境東西寬58公里,南北長68公里,總面積為2239平方公里,主要有侗、漢、苗、瑤為主的14個兄弟民族,其中侗族占總人口的78.3%。
長征時,中央紅軍正是在這個地方,召開了一次生死攸關的重要會議,史稱通道會議。當時因情況緊急,此次會議的召開又是在行軍路上進行,人稱“飛行會議”,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是鮮為人知的一次重要會議。其意義不遜于遵義會議,也可稱“小遵義會議”。
長征初期,中央紅軍的既定戰略方針是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賀龍所部會合,以期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的嘉禾、臨武一線。11月26日至29日,紅軍花了整整4天時間才走到湘江岸邊。11月29日,湘軍和桂軍蜂擁而來,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紅軍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死決戰。12月1日,戰斗達到白熱化程度,敵人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紅軍將士用鮮血死守渡口,至當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于拼死渡過了湘江。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央紅軍和軍委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多人。血的事實,宣告了“左”傾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使廣大紅軍指戰員對王明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待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之后,蔣介石加緊了兵力部署,一方面調集五六倍于中央紅軍的兵力,在通道以北一帶部署了一道嚴密的袋形防線,一方面電令湘、桂、黔地方軍閥分兵堵截合圍,企圖全殲中央紅軍。1934年12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進入通道境內。此刻,“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者李德、博古等人,不顧紅軍湘江戰役后兵力折損過半的實際情況和敵人張網以待的險惡局勢,仍然堅持從通道北進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既定方針,3萬多人的中央紅軍面臨一場生死決戰,隨時都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在這危急關頭,黨中央主要領導同志于12月12日在通道城外一家農民的廂房內,非常倉促地召開了緊急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博古、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朱德,以及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以及當時的黨政主要領導,并請來了被軍委撤職的*同志。會上,*建議紅軍放棄與賀龍會師的打算,改變路線,不向湘西北挺進,而揮師向西,而后向北進入貴州。他認為到貴州情況要好得多,因為黔軍力量較弱,類似在廣西走廊遭受兩面夾擊的可能性極小,所以在貴州有可能獲得喘息的時間,以便整頓被打散的部隊,研究今后的行動計劃。而如果繼續按原定路線前進,就會遇上蔣介石部署來截擊的強大部隊。這是*自1932年以來第一次在軍事委員會上發言。*說:“我們何不來個避實就虛,甩掉眼前的強敵,到貴州去,為什么一定要去鉆口袋呢?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嘛!”會上幾乎沒有什么爭論。朱德和其他軍事指揮官立即接受了毛的建議,周恩來、王稼祥、李德也同意了。在李德表明同意之后,博古也表示贊成。長期以來紅軍領導人在一個問題上取得一致意見,這還是第一次,更不用說是對*的建議了。不過,*向他們指出,采取別的辦法幾乎肯定會導致全軍覆滅。當日會后19時半,以軍委的名義向各軍團、縱隊首長發出了西入貴州“萬萬火急”的進軍電報。12月13日,中央紅軍從通道分兩路轉兵西進。一路由當時通道縣城的縣溪進入靖州縣的新廠、平茶,然后由新廠、平茶分兩路進入貴州;一路由通道的播陽進入貴州的洪州向黎平進軍。是日,軍委又向各軍團、縱隊發出“迅速脫離桂敵,西入貴州,尋求機會,以便轉入黔北”的電令。14日,中央縱隊進入黔境后,軍委又命令活動在湘西的紅二、六軍團,要配合行動,調動或牽制黔陽、芷江、洪江的敵人,以便策應中央紅軍向黔北進軍。18日,*中央在一進入貴州的黎平縣又召開了政治局會議,進一步討論了戰略方針問題,肯定了*在通道會議上提出的轉兵貴州的正確主張。
通道會議是中央紅軍在面臨危機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緊急會議,在此次會議上,*力挽狂瀾,提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通道轉兵決策,從危機中挽救了3萬多中央紅軍。正如劉伯承同志在《回顧長征》一書中指出的:“當時,如果不是XX堅決主張改變方針,還剩3萬紅軍的前途只有毀滅。”從此可以看出,沒有通道會議,就沒有通道轉兵,沒有通道轉兵,也就沒有貴州的黎平會議以及后來的遵義會議。因此,通道會議不僅挽救了3萬多中央紅軍,還為黎平會議和以后的遵義會議召開奠定了基礎。
盡管關于通道會議連一片紙也沒有留下(人們只是在最近幾年才慢慢知道舉行過這么一次會議),它作出的決定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紅軍在通道會議作出的改變行動路線的決定是至關重要的關鍵性的決定。說明了中國人此時開始漸漸團結在*的周圍,形成反對共產黨國際派來的德國顧問的陣線。沒有跡象表明李德意識到他指揮中國革命軍隊的日子從此開始宣告結束,除非他有了什么疾病,可以得到某種心靈上的暗示,他所擔心的事情正在發生。*本人也未必意識到他當時已漸漸地贏得了中國革命的領導權,而且后來便一直掌權,直至他生命最后時刻。肯定也沒有別人想到這一點。事實上,除了少數幾個共產黨領導核心人員外,多年來無人知道曾經舉行通道會議和黎平會議。迄今為止,也沒有多少青年人知道這個曾經決定中國命運的地方——通道侗族自治縣。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4月,我和妻子尋著紅軍的足跡自駕來到了湘、貴、黔交界處的紅色明珠——通道侗族自治縣。看著當年紅軍突圍揮師西進的轉兵道,耳邊回響起紅軍艱難突圍的激烈槍炮聲,感慨萬千。如果沒有通道會議,沒有*的建議,沒有紅軍的通道轉兵西進,也就沒有后來的遵義會議,紅軍的命運將會改變,中國革命的道路、中國今天的歷史也將徹底改變!四月的通道,春暖花開,滿眼青色,當年的小鎮80年后的今天已變成一座美麗的城市。通道縣先后榮獲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生態示范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最佳休閑旅游縣、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游目的地、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縣域旅游縣、通道侗族村寨成功入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當地的導游灰諧地告訴我,凡是來通道轉兵道看的人將來都會時來運轉。斗轉星移,滄海桑田,讓我們記住80年前長征路上這個給中國工農紅軍、給中國革命帶來巨大轉機的紅色明珠——通道侗族自治縣吧。祝福這個美麗的侗族城市越來越好!
篇2: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周征文兩篇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征文2篇
篇一: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征文
80載春秋如去弦吐箭,一個個偉大的奇跡在中華大地上發生。八十年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勝利完成了萬里長征,演繹了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成就了人類歷史上最為絢麗的壯舉。
長征是人類歷史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歷經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在給養嚴重不足的條件下,以無比強大的信念和理想,爬過雪山、走出草地、搶險飛渡,戰勝了一切困難。每一個腳印,每一次前進,紅軍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和犧牲,但是紅軍戰士展現出了豪邁的英雄氣魄、崇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知難而進,一次又一次創造奇跡。
后人不斷思考,在80年前的那片大地上,這種氣魄和精神來自何處?是什么支撐英雄先烈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國家積弱、人民困苦、危難當頭,有識之士當振臂高呼。英雄的信念中,不僅僅是共赴國難,更是富民強國,公平正義。紅軍將士,共產主義理想是其精神支柱,中華興盛人民安定是其信仰的根基。信仰指引他們改變歷史,創造了英雄史詩。
在紀念勝利的節日里,人們緬懷英雄,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和感謝。長征精神,綿延80載,閃耀著永恒的價值。
什么是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堅定的信仰,是崇高的共產主義信念,是渴望祖國強盛的理想。可以說,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是信仰的力量支撐紅軍將士完成一個又一個不可思議的壯舉。
長征精神是愛國情懷。80年前,國難當頭,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封建愚昧橫行,民族積弱不堪。在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共產黨人將自己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緊緊聯系在一起,為抗擊外敵,為中華崛起而斗爭。
長征精神是自強樂觀,是嚴格自律。萬里長征,可以說是我黨最為艱苦的階段。無論面對何種困難,我黨戰士都對前途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和樂觀態度,勇往直前。同時,人民軍隊在物質匱乏的條件下,仍然能做到紀律嚴明、官兵平等、軍民情深,始終保持著強大的戰斗力,這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而這些自強、樂觀、自律的作風,也是共產黨人在數十年斗爭和發展中不斷勝利的保證。
長征精神是精誠團結。長征歷程中,紅軍各方面一直保持著協同合作,互相配合,具有高度的團結精神和大局觀,并與人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這種鋼鐵般的凝聚力成為了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法寶。
在現在這個和平年代,在中華復興和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的,長征精神和崇高信仰又能發揮何種作用呢?一言以蔽之,長征精神,永不過時;信仰力量,用之不竭。
首先,長征精神是中國夢的精神向導,是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性思想。當前,不再是飛機大炮,不再是嚴寒饑餓,取而代之的是錯綜復雜的社會形勢,是物質激增帶來的誘惑,是分化勢力的暗中角力。在種種考驗面前,共產黨人需以長征精神為向導,時刻保持清醒,謹記對黨對人民的忠誠誓言,以實現中國夢為遠大目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其次,長征精神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向心力,是中華民族巨大的人文遺產和精神寶庫。長征和共產黨的成長歷史,形成了我黨一脈相承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沉淀,深植于每一名中國人心中。當我們談論起長征,每一名中華兒女都肅然起敬,這是扎根于民族內心深處的文化認同和自豪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最真切的共鳴。80年來,長征不僅僅在中國,也一直得到世界各地學者的研究和探尋,成為了偉大的人文遺產,鞭策有志之士奮斗向前。
第三,長征精神是對我們后輩的教育和激勵。軍休干部將自己的青春熱血奉獻給了祖國建設與國防事業。我們經歷了很多困難的歲月,對祖國的強大充滿極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年輕一代的成長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培養他們對我黨事業的認同感,對中華民族復興目標的使命感至關重要。長征精神對青年人的教育塑造、情感寄托和價值觀取向有著積極作用。宣揚長征精神,不是讓年輕人再經歷那種艱苦歲月,而是讓他們不斷地去追求更好的未來。年輕一代肩負著中華復興的歷史重任,而長征精神可以激勵他們不畏艱難、百折不饒、自強不息、團結奮進,成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回顧長征的歷史,銘記英雄,牢記他們的信仰和精神,我們則擁有走向未來,迎接未來挑戰的力量源泉。中華民族正在邁向復興的道路上,正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復興之路上,共產黨人、中華民族披荊斬棘,靠的就是傳承數十年的堅定信仰:中華民族之崛起,國家之繁榮強盛,人民之福祉。為了這個信仰,紅軍拋下了英雄熱血,鑄就了長征奇跡;我們這一代人,奉獻了青春汗水,為gg開放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以后的每一代中華兒女,也必將傳承長征精神,不忘最初的信仰,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寫下激情的篇章。
篇二: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征文
說起長征,人們自然會想起關系黨和紅軍命運生死攸關的遵義會
議,這次會議確立了*的軍事領導地位,中國革命從此開始了新的篇章。我們知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不是偶然發生和孤立存在的。同樣,*也不是一下就能在遵義會議上被確立軍事領導人地位的。之前,*只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并在1932年10月受“左傾”影響撤銷了紅一軍總政治委員職務,被剝奪了軍事領導權。真正的轉機是從距遵義東約500多公里的通道侗族自治縣開始的。
通道侗族自治縣位于現今湖南省懷化市最南端,湖南、廣西、貴州三省(區)交界處,是通往中國大西南的要道。地處云貴高原東緣向南嶺山脈過渡地帶,雪峰山西南余脈延伸境內,分屬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可謂山高、崖徙、水險。東鄰湖南省綏寧縣、北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南毗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縣,西連貴州省黎平縣。歷史上,通道縣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帶,素有“南楚極地”、“百越襟喉”之稱。全境東西寬58公里,南北長68公里,總面積為2239平方公里,主要有侗、漢、苗、瑤為主的14個兄弟民族,其中侗族占總人口的78.3%。
長征時,中央紅軍正是在這個地方,召開了一次生死攸關的重要會議,史稱通道會議。當時因情況緊急,此次會議的召開又是在行軍路上進行,人稱“飛行會議”,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是鮮為人知的一次重要會議。其意義不遜于遵義會議,也可稱“小遵義會議”。
長征初期,中央紅軍的既定戰略方針是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賀龍所部會合,以期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的嘉禾、臨武一線。11月26日至29日,紅軍花了整整4天時間才走到湘江岸邊。11月29日,湘軍和桂軍蜂擁而來,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紅軍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死決戰。12月1日,戰斗達到白熱化程度,敵人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紅軍將士用鮮血死守渡口,至當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于拼死渡過了湘江。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央紅軍和軍委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多人。血的事實,宣告了“左”傾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使廣大紅軍指戰員對王明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待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之后,蔣介石加緊了兵力部署,一方面調集五六倍于中央紅軍的兵力,在通道以北一帶部署了一道嚴密的袋形防線,一方面電令湘、桂、黔地方軍閥分兵堵截合圍,企圖全殲中央紅軍。1934年12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進入通道境內。此刻,“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者李德、博古等人,不顧紅軍湘江戰役后兵力折損過半的實際情況和敵人張網以待的險惡局勢,仍然堅持從通道北進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既定方針,3萬多人的中央紅軍面臨一場生死決戰,隨時都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在這危急關頭,黨中央主要領導同志于12月12日在通道城外一家農民的廂房內,非常倉促地召開了緊急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博古、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朱德,以及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以及當時的黨政主要領導,并請來了被軍委撤職的*同志。會上,*建議紅軍放棄與賀龍會師的打算,改變路線,不向湘西北挺進,而揮師向西,而后向北進入貴州。他認為到貴州情況要好得多,因為黔軍力量較弱,類似在廣西走廊遭受兩面夾擊的可能性極小,所以在貴州有可能獲得喘息的時間,以便整頓被打散的部隊,研究今后的行動計劃。而如果繼續按原定路線前進,就會遇上蔣介石部署來截擊的強大部隊。這是*自1932年以來第一次在軍事委員會上發言。*說:“我們何不來個避實就虛,甩掉眼前的強敵,到貴州去,為什么一定要去鉆口袋呢?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嘛!”會上幾乎沒有什么爭論。朱德和其他軍事指揮官立即接受了毛的建議,周恩來、王稼祥、李德也同意了。在李德表明同意之后,博古也表示贊成。長期以來紅軍領導人在一個問題上取得一致意見,這還是第一次,更不用說是對*的建議了。不過,*向他們指出,采取別的辦法幾乎肯定會導致全軍覆滅。當日會后19時半,以軍委的名義向各軍團、縱隊首長發出了西入貴州“萬萬火急”的進軍電報。12月13日,中央紅軍從通道分兩路轉兵西進。一路由當時通道縣城的縣溪進入靖州縣的新廠、平茶,然后由新廠、平茶分兩路進入貴州;一路由通道的播陽進入貴州的洪州向黎平進軍。是日,軍委又向各軍團、縱隊發出“迅速脫離桂敵,西入貴州,尋求機會,以便轉入黔北”的電令。14日,中央縱隊進入黔境后,軍委又命令活動在湘西的紅二、六軍團,要配合行動,調動或牽制黔陽、芷江、洪江的敵人,以便策應中央紅軍向黔北進軍。18日,*中央在一進入貴州的黎平縣又召開了政治局會議,進一步討論了戰略方針問題,肯定了*在通道會議上提出的轉兵貴州的正確主張。
通道會議是中央紅軍在面臨危機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緊急會議,在此次會議上,*力挽狂瀾,提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通道轉兵決策,從危機中挽救了3萬多中央紅軍。正如劉伯承同志在《回顧長征》一書中指出的:“當時,如果不是XX堅決主張改變方針,還剩3萬紅軍的前途只有毀滅。”從此可以看出,沒有通道會議,就沒有通道轉兵,沒有通道轉兵,也就沒有貴州的黎平會議以及后來的遵義會議。因此,通道會議不僅挽救了3萬多中央紅軍,還為黎平會議和以后的遵義會議召開奠定了基礎。
盡管關于通道會議連一片紙也沒有留下(人們只是在最近幾年才慢慢知道舉行過這么一次會議),它作出的決定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紅軍在通道會議作出的改變行動路線的決定是至關重要的關鍵性的決定。說明了中國人此時開始漸漸團結在*的周圍,形成反對共產黨國際派來的德國顧問的陣線。沒有跡象表明李德意識到他指揮中國革命軍隊的日子從此開始宣告結束,除非他有了什么疾病,可以得到某種心靈上的暗示,他所擔心的事情正在發生。*本人也未必意識到他當時已漸漸地贏得了中國革命的領導權,而且后來便一直掌權,直至他生命最后時刻。肯定也沒有別人想到這一點。事實上,除了少數幾個共產黨領導核心人員外,多年來無人知道曾經舉行通道會議和黎平會議。迄今為止,也沒有多少青年人知道這個曾經決定中國命運的地方——通道侗族自治縣。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4月,我和妻子尋著紅軍的足跡自駕來到了湘、貴、黔交界處的紅色明珠——通道侗族自治縣。看著當年紅軍突圍揮師西進的轉兵道,耳邊回響起紅軍艱難突圍的激烈槍炮聲,感慨萬千。如果沒有通道會議,沒有*的建議,沒有紅軍的通道轉兵西進,也就沒有后來的遵義會議,紅軍的命運將會改變,中國革命的道路、中國今天的歷史也將徹底改變!四月的通道,春暖花開,滿眼青色,當年的小鎮80年后的今天已變成一座美麗的城市。通道縣先后榮獲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生態示范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最佳休閑旅游縣、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游目的地、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縣域旅游縣、通道侗族村寨成功入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當地的導游灰諧地告訴我,凡是來通道轉兵道看的人將來都會時來運轉。斗轉星移,滄海桑田,讓我們記住80年前長征路上這個給中國工農紅軍、給中國革命帶來巨大轉機的紅色明珠——通道侗族自治縣吧。祝福這個美麗的侗族城市越來越好!
篇3:三八婦女節征文:三八隨想
三八婦女節征文:“三.八”隨想
又到陽春三月,微微的春風拂過,太陽從云層中露出嫵媚的笑臉,迎春花撐起嫩黃的小花傘,仿佛在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每到三月,愛做夢的女同事就開始寄予希望,憧憬今年單位里會組織去哪里游玩。平日里看不到半邊天的領導,這時候一定會語重心長地拍拍女同事的肩膀,“不行呀,你們都是單位的頂梁柱,都走了怎么辦?”這時節,不只是領導還有我們自己才恍然大悟,原來對于單位的正常運轉我們女同志還真是不能或缺的呢。
年復一年,我漸漸明白,女人的節日只有“三.八”這一天。于是,對這一天我再也沒有期待和欣喜,有的只是越來越無言的悲哀。看著曾是同學的老公每日充實地為工作忙碌,雖然辛苦,但畢竟有期盼,有成就感。而我,在我們這樣行政性質的事業單位里,再怎么熟悉業務也越不過女人的半邊天,只得望天興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昨晚,12歲的女兒晚自習回家,一進門就大呼小叫:“媽媽,媽媽,快看,我送你的。”這是一張手工制作的賀卡,女兒神采飛揚,非常得意,說是班里的同學都羨慕她呢。賀卡上畫了兩顆心,一大一小,邊角上還畫了一支鮮紅的玫瑰,整張賀卡用橡皮泥做的花草裝點著,很是新穎別致。打開卡片是幾句稚嫩的話語:“親愛的媽媽:祝您越長越漂亮,越活越年輕,笑口常開,三.八節快樂!”看著興奮的女兒,迎著她滿懷期待的眼睛,我感動地拉過女兒說了聲“謝謝”,并在她紅撲撲的臉蛋上親了親。黑夜里,似乎有一縷曙光在向我快樂地招手。
都說好事總是接連不斷。晚11點半,我正準備休息時收到一條短信:“袁姐,預祝你節日快樂!”這是一位小妹,兩年前曾為我做過美容護理,現在隨男友在廣州發展。我們姐妹般相處,雖然她手機號變了又變,但不時的短信問候卻從未斷過。人世間有些情誼就是這樣美麗,美麗得有如朝陽般燦爛溫馨。
三月八日,女人的節日,春天的陽光終于讓這一天云消霧散而格外溫暖。
清晨,才起床就看到手機閃爍著短信光芒,打開看不由得笑了,“這個英子,這么早就吵我。”英子是我高中同學,現在隨博士老公在沿海一所大學任教,我和她常在網絡上見面。上午,我們又在qq上相逢。她似乎并不快樂,盡管在我們眼里她應該是最有理由快樂的。她告訴我,前晚沒事找來我的文字看,感動得直掉淚,好羨慕我的幸福。當初,我與老公瘋狂相戀,她親眼見證,而今,又從我的文字里品味我的婚姻,自是唏噓不已。而她,隨著自己老公學位越來越高反而日漸地失落,莫名地煩惱。我和同學每每對她開解,卻似乎再難聽到她昔日那震破耳膜般的爽朗笑聲。面對她的低落,我不由困惑,女人呀,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不解的思索中,我的手機又一次閃爍。這次,差點讓我大跌眼鏡地笑出聲。是老公發來的短信:“老婆并可愛的女兒節日快樂,萬事如意!”這個呆子,一向和浪漫不沾邊,今天太陽難道打西邊出來了?!我一邊笑一邊嗔怪他把女兒早早盼成了成人,回家一定得好好教他把概念弄清不可。
今天真是個特別的日子,不由得我不信了。年長我一輪,還不太會用手機的同事鄧姐竟給我發來了祝福短信;久不去情懷的我收到了情懷姐姐的精彩flash;還有幾位網友從寒冷的北方給我捎來了暖心的祝福。來到論壇,迎面是小村老壞和一劍驚鴻等朋友的帖子,字里行間全是對女性的關愛和祝福。也許作為女人,我還會時常為女性悲哀;但是今天,**年的三月八日,作為女人,我是快樂的,我是快樂得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