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讀后感
讀一本好書,品一杯好茶,其味無窮,久而彌篤。從小就開始被灌輸馬克思的一些思想,卻從未讀過他的原著。因為不想為他人所左右自己的思維,但前段時間大致讀了一下,卻是頗有體會。當然還有許多地方并沒有讀懂,所以只能大致把握一些重要的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的廣闊視野、淵博知識令人欽佩。《文集》內容博大精深,包羅了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考古以及自然科學方面等的知識,充分反映馬克思、恩格斯的博學多才。也正是在淵博知識之基礎上,他們方能創立天才的新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此,列寧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只有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這啟示我們,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決不應僅僅局限于本專業的知識。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其研究對象是存在復雜心理變化的人。每個人都處于日趨多元復雜的社會環境當中,深受方方面面關系的影響;每個人都有尋求自由全面發展的自覺或不自覺。因此,不論是開展科學研究,還是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幫助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都需要我們具備宏觀的視野,懂得運用綜合系統的知識和方法,而決不能形而上學、作繭自縛,僅就思想政治教育談思想政治教育。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者、傳播者和實踐者,馬克思、恩格斯無疑是共產主義革命事業的“權威”人物。他們的“權威”,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源自他們天才般的才華橫溢和先哲式的先知先覺——這當然是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加上勤奮刻苦的主觀因素的結果。如,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正式誕生的《共產主黨宣言》問世于1948年2月,科學預言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這一年,馬克思、恩格斯都不超過30歲!(馬克思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恩格斯生于1820年11月28日)在此一年齡段,我們絕大多數青年人都在做什么,又取得了什么成就呢?與馬克思、恩格斯相比較,蕓蕓眾生顯得多么渺小!馬克思、恩格斯就像兩座高聳入云的世界高峰,巍然屹立于人類發展史中,其地位無可撼動。二是源自馬克思主義理論贏得廣大群眾的信任——這是馬恩積極在革命實踐中將科學理論用于武裝群眾的結果。“馬克思由于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成就已經贏得了這樣的地位,各國工人運動的最優秀的人都充分信任他。他們在緊要關頭都向他請教,而且總是發現他的建議是最好的……并不是馬克思把自己的意見,更談不上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而是這些人自己來向他求教的。馬克思所起的特殊的、對運動極端重要的影響,正是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換句話說,馬恩的權威,一靠自身遠大理想和勤奮努力,二靠積極投身革命實踐,做好群眾的宣傳鼓動工作。由此聯想,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工作者、實踐工作者,要提升影響力、吸引力,樹立起自身的權威,就應從兩個途徑去努力:一是樹立遠大共產主義理想,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念,并以此為動力,勤奮學習科學理論知識,深入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前沿問題、熱點難點問題研究;二是克服“書齋學問”或“輕視思想理論宣傳”的傾向,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大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在實踐中樹立起科學理論工作者自身的權威。
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最大價值,在于其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是思想和行動的“科學指南”。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過程中,發現處處充滿著精彩絕妙的闡述,鞭辟入里的論斷,天衣無縫的推理,磅礴宏大的氣勢,這些都給人以深刻的震撼、淋漓的快感,讓人體驗到
“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的魅力。情不自禁地,我將精彩之處用筆勾畫出來,打算日后反復朗誦,以備寫作之需。然而,僅滿足于此,就會陷于膚淺的、片面的,教條主義的漩渦。在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體會到,讀經典著作,最重要的是,還要將之視為指導實踐的科學指南,用于指導我們的實踐。
其中《共產黨宣言》
對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曾經喚起了無數仁人志士為共產主義偉大事業而奮斗,同時也為各國無產階級政黨提供了理論指導。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對社會主義理論和國際工人運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談到我們的祖國,回顧中華民族奮發崛起的革命歷程,必然會發現一個頑強智慧的民族政黨——中國共產黨;也必然發現一貫偉大的思想燈塔——馬克思主義。在黑暗的舊中國,在
《共產黨宣言》到來之前,中國的土地上凝聚了無數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更有無數仁人志士為社會的發展流下鮮血,犧牲自己。但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這些斗爭的最終失敗解釋一點:農民、資產階級是不可能承當領導民主革命的重任。路在何方?《共產黨宣言》
代表馬克思主義的到來,中國的發展道路明晰了,清楚了。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11月受“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委托,聯合起草的一部黨綱。1848年2月發表的《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較為完整系統的闡述,成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寫于1847年11月—1848年1月,1848年2月用德文在倫敦第一次以單行本形式公布于世。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部著作中,《共產黨宣言》是篇幅較小但影響最大的著作。它可以看作是馬克思全部成熟著作的綱領和紅線,是理解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是每個真正的共產黨人都必須深刻理解和領會的綱領性文獻。
事實上,馬恩兩位偉人,也早預料到有人會以歪曲或僵化的態度對待他們創立的理論。為此,他們多次對此問題作了強調。比如,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他還批評了德國的許多青年作家,把“唯物主義”當作一個套語,“他們把這個套語當作標簽貼到各種事物上去,再不作進一步的研究,就是說,他們一把這個標簽貼上去,就意味問題已經解決了”。恩格斯還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的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馬克思也對一些人歪曲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表示反對,比如,對于當時德國出現的一些所謂“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就曾說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馬克思也對俄國的一位教條主義者表示反對:他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
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丟掉了,一切堅持都是空話、假話。而要真正地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必須在兩種歷史情況下都堅持,否則,就不能稱之為歷史唯物主義者,就不能自詡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一種歷史情況是:
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這時必須自覺行動起來,變革舊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再一種歷史情況是:
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時,就不能隨意改變生產關系。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不去積極變革不是歷史唯物主義者,同樣,隨意改變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建立的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的水平,也不是歷史唯物主義者。
封建的社會主義政治上為了復辟封建社會的沒落統治,一方面懼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力量的發展壯大,它們積極地參與對工人采取的一切暴力措施;另一方面,為了拉攏人民,激起同情,“貴族們把無產階級的乞食袋當作旗幟來揮舞”。經濟上,封建貴族在他們經營的一部分土地上,開辦了一些工廠,其目的是維護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因此,封建的社會主義實質上代表的是占人口少數的沒落的封建貴族的利益。
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雖然非常透徹地分析了現代生產關系中的矛盾,“但是,這種社會主義就其實際內容來說,或者是企圖恢復舊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從而恢復舊的所有制關系和舊的社會,或者是企圖重新把現代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硬塞到已被它們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舊的所有制關系框子里去。它在這兩種場合都是*的,同時又是空想的。”其所代表的利益也僅僅是小資產階級的利益。
德國的或“真正的”社會主義其實質是一種反對無產階級、反對共產主義的*思潮。它們完全閹割了在居于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的壓迫下產生的,并且同這種統治作斗爭的法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文獻。它們恰恰忘記了“法國的批判(德國的社會主義是這種批判的可憐的回聲)
是以現代的資產階級及相應的物質條件和相當的政治制度為前提的,而這一切前提當時在德國正是尚待爭取的”。這樣,這種社會主義就成了德意志各邦專制政府求之不得的、嚇唬來勢洶洶的資產階級的稻草人。“這種社會主義是這些政府用來鎮壓德國工人起義的毒辣的皮鞭和槍彈的甜蜜的補充。”“它發展到最后,就直接反對共產主義的‘野蠻破壞’傾向。并且宣布自己是不偏不倚地超乎任何階級斗爭之上。”可見,所謂“真正的”社會主義直接地代表了一種*的利益,即德國小市民的利益。
馬克思和恩格斯用尖銳潑辣的筆調,分析了封建的、小資產階級的、德國的或真正的、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分別揭露了它們的實質,劃清了科學社會主義與它們的界限。非科學的種種社會主義,盡管它們在主張和表現形式上有一些差別,但其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和統治。它們打著社會主義的旗號,干著*主義的勾當,與真正的社會主義背道而馳,它們害怕和阻礙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和發展,一方面用武力鎮壓無產階級革命,另一方面妄圖通過社會改良來解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讓無產階級放棄推翻舊制度的暴力行動。
馬克思說“關于教育和環境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把社會分成倆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這句話我不是十分理解,但很感動。我覺得許多人在批判別人的時候,總是自立清高,好像自己高人一等。把別人稱為俗人,好像自己不是俗人,是天才,是外來之人,不是這個世界的人。當然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個世界存在許多精神病人,總是為那些無聊的問題爭論不休,放著許多他們該干的事不去干。而當你去說他們時,他們總是振振有詞,顯示出自己是多么清高,多么偉大,別人是那么可鄙。而且在他們看來他們的問題是多么的重要,不知發現了什么新大陸。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許正因此次人際關系才那么重要吧。正因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我們要扮演很多角色,學著去適應。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理論武器,是我們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行動指南,是人類指明的路燈。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進一步自主學習,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特別是要多讀一點原著,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要自覺將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發展融合起來,增強為祖國和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感,通過實踐學習,增強對理論的學習興趣,提高對重大社會熱點問題的認識水平,培養、鍛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理論思維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通過學習,使我深刻體會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作用,并堅定了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這一信念。
篇2:物業員工《禮儀金說》讀后感
物業員工《禮儀金說》讀后感
禮儀是現代人的處世根本;禮儀是成功者的潛在資本。禮儀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行為科學,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地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為;是一種為時代共識的行為準則或規范,即大家認可的,可以用語言、文字和動作進行準確描述和規定的行為準則,并成為人們自覺學習和遵守的行為規范。
在人際交往中,禮儀不僅可以有效地展現一個人的教養、風度和魅力,還體現出一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個人學識、修養和價值。禮儀是一種潛在資本,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人們就能取得豐碩的成就。“大行不忘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若禮儀不當,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別人看作是“烏合之眾”!
與一般禮儀類圖書最大的區別是,本書的風格幽默、風趣,非常生活化,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對不同行業的讀者均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本書的目的就是給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值得參考的讀本,直接可以修正自己日常言行中的錯誤部分,進而用規范禮儀約束自己,成為一個有尊嚴、有教養現代公民。
讀完全書,對問候、握手、介紹、交談、待客、拜訪、溝通、裝束、儀表等諸多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有的禮儀更了解,并且會做得更規范。在日常生活與商界往來中,更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社交氛圍,促進雙方了解,塑造自己和公司的良好形象。
“中國人,便后請沖水”,“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這種僅以簡體中文標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國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國--法國、德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頻現。當大批游客成為中國的最新出口品時,“中國人”卻成了不文明、粗魯的代名詞。近幾年來,一些中國公民的旅游陋習,嚴重損害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引起海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和批評。中央文明辦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增強國家的“軟實力”。
我覺得整本書可以用幾句話來概括,就是交往中,一定要以對方為中心,多換位思考,多替別人著想,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同時,對別人的尊重要通過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 這也是很重要的。
就這點來說,我覺得對于象我們這樣的服務業來說尤其顯得重要,我們的所提供的良好服務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禮儀上的,如故光有好的服務而不重視禮儀,那我們服務的結果勢必會大打折扣,在觀看了《禮儀金說》之后,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禮儀對于我們的工作、生活是多么的重要而又無處不在,同時覺得在今后有必要更多的學習禮儀,使自己的修養能更上一層。
篇3:《向解放軍學習》讀后感:創建高效率組織
《向解放軍學習》讀后感:創建高效率組織
很多的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的時候,隨著人數的增多、機構的增加,基于工作流程的效率卻越來越低,對市場的應變能力也就越來越慢,如何使組織高效運轉,已成為很多企業的一大困擾的一大難題。
解放軍有80多年的軍史,是中國最有效率的一個組織。向解放軍學習,成為現今企業界比較流行的一句話。聯想的柳偉志、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華潤集團的寧高寧、杉杉集團的鄭永剛等等,他們都是中國優秀的企業家,都出自解放軍,他們都用軍隊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從市場、競爭、制度建設、傳承、員工忠誠等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的模仿與復制,提高組織效率,提高工作效率,加速組織的成長,創建了中國最有效率的企業。
那么,如何才能創建高效率組織呢?讀完《向解放軍學習》,體會如下
1、有效溝通
“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宣傳隊”。從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再到解放軍,每戰必作思想動員,是這支軍隊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的一個重要保證。政治思想工作是部隊各級軍政主官必會的一項工作。“下部隊”就是軍隊各級領導深入基層,了解真實情況、傾聽廣大基層官兵心聲的一個好制度和方式。
對于企業來說,當今年代是個溝通的時代,溝通是組織賴以生存的重要過程。一個企業要實現高速運轉,要讓企業充滿生機和活力,有賴于下情能為上知,上意能迅速下達,有賴于部門之間互通信息、同甘共苦、協同作戰。良好的溝通能讓員工感覺到企業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從而產生極大的責任感、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員工以強烈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為企業工作.
2、建立健全競爭機制
“首戰用我,用我必勝”,在軍隊里面,除去一般性、日常性的競爭,還設計了“大練兵”、“大比武”、紅藍軍對抗和實戰演習等等科目,在部隊中不僅同年兵在競爭,而且班與班、連與連、團與團之間都有競爭,以此來帶動官兵的訓練熱情和士氣,在對抗性演練中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生存能力和處突應變能力。從組織管理策略上說,在企業內部制造“鯰魚效應”,進行自己人與自己人競爭,有時候其實比自由市場競爭更能符合公司利益。對企業來說,能夠形成一個內部競爭的戰略布局,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可以培養企業內的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夯實企業的“內功”,在市場上才更有競爭力。在成功的企業中都有內部展開競爭的辦法和途徑。海爾的“賽馬不相馬”,是海爾人力資源戰略成功的一個標志。競爭沒有身份的貴賤、年齡的大小、資歷的長短之說,只有技能、能力、活力、創造精神、奉獻精神之比。
3、完善激勵機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在解放軍組織中具有現實意義。在部隊中按照規定,要懸掛張思德、雷鋒、黃繼光、董存瑞等我們能耳熟能詳的英雄模范的照片。解放軍這個組織深信,只要有了模范,就有了學習的榜樣,就有了規范--這是組織最有效、最好的激勵。
在現代軍隊管理中,精神激勵占有主要地位,物質激勵只起輔助作用。精神激勵還包括滿足官兵的情感需要,鼓勵他們參與管理,增加他們的工作興趣等內容。工作目標是工作激勵的主要源泉。工作目標告訴員工需要做什么,以及需要作出多大的努力。具體化的工作目標可以使員工預期自己行為的目的和結果,減少行為的盲目性,提高員工自我控制的程度。如果工作目標的設定超出了員工個人的能力水平,則會令員工產生挫折感,喪失信心;如果過于簡單,又會缺乏挑戰性。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表揚和鼓勵。在組織中,對待自覺性比較差的員工,無須一味地為他們創造良好的軟環境,去幫助他,并不一定非讓他們感受到“胡蘿卜”的重要,有時還離不開“大棒”的威脅。偶爾利用你的權威對他們進行“威脅”式的激勵,會及時制止他們消極散漫的心態,激發他們發揮出自身的潛力。自覺性強的員工也有滿足、停滯、消沉的時候,也有依賴性,適當的批評和懲罰能夠幫他們認清自我,重新激發新的工作斗志。
4、監督檢查機制
組織的效率來自組織的執行能力。執行力的具體表現就是“服從命令聽指揮” ,解放軍的執行力更源于督促與檢查形成了制度。部隊團以上的司令部、政治部、聯勤部和裝備部四大機關,主要職責之一是對所屬部隊執行命令、軍官履行職務進行督促、檢查,表現在對所有工作的落實上。做得好的部隊希望通過上級首長、機關的檢查,對工作有一個肯定;首長、機關也希望通過督促檢查,發現問題,為指導部隊改進工作提供依據。
在企業外部,是市場配置資源;在企業內部,則主要是計劃配置資源。由于這個特性,在企業內部,強調了一致和統一,強調了服從。在企業中,不是你愿意做什么,更多的是企業需要你做什么。海爾在總結自己的經驗時,張瑞敏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之所以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因為比別人更有效的通過上層對下層的有效介入--監督檢查。因為人們通常不做你所希望的,他只做你檢查的,你布置了什么,就要檢查什么,不檢查就等于不重視。現代企業管理者往往通過監督和檢查來實現對企業的控制。
需要闡明的是:《向解放軍學習》指明了組織必須根據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不斷地及時調整組織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以組織與其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對任何組織來說,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的秘訣在于管理者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采取合理的行動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