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型物業管理企業的探討
作為一家物業管理企業,將節約的管理理念滲透到企業日常工作的各個方面,就是對中央“建設節約型社會”指導思想的最好響應。由于物業管理的服務范圍涉及業主和客戶衣食住行的多個方面,應該說在日常管理服務工作中具有很大的節約潛力。建設一個節約型物業管理企業,我們一般會想到從企業內部運作和項目的對外日常管理服務兩個方面抓起。
企業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建立節約意識,從節省一張紙、一根筆做起,對各類資源進行規范的量化管理,盡量避免辦公用品和其他耗材的浪費;各物業管理項目更要注意經濟合理地使用水、電、氣等能源,有針對性地進行節能改造,杜絕跑冒滴漏現象的發生;此外我們還要進行相關的宣傳倡導,帶動廣大業主和客戶增強節約意識......當然,以上這些標準不止是對一個物業管理企業,即使是放到全社會的其他各個行業中也都是適用的。
然而,要在真正意義上做到“節約型的物業管理”,除了常規意義上的節能降耗行為以外,還應該有哪些超越這些一般范疇的節約形式呢?這是非常值得每一家物業管理企業思考的問題。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管理活動的日益復雜,節約的概念也應該從單純的對能源、材料等物資的節約,上升到一個更為寬泛的領域,這就要求我們突破對節約的常規認識。
提高物業管理企業自身的辦公效率,提高為業主服務的效率,也是一種節約。物業管理企業作為服務性機構,高效的管理能夠大大提高企業對業主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的反饋速度,能夠更為快速地對工程、設備、安全、交通組織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和隱患做出反應并加以解決,而服務的高效率則是為廣大業主提供更高品質物業服務的基本保證。因此,如果說節能降耗是節約型企業的基本標準,那么工作中的增效提速就是對節約型企業的更高理解和深層詮釋。
通過資源優化配置,最終達到資源的最大共享也是建設節約型物業管理企業的關鍵手段和形式。在這方面物業管理企業具備其他很多行業都不具備的優勢:一個市場化的物業管理公司,它的管理項目涉及地域可能會比較分散,因此如果由公司總部對各個項目的每個方面的工作都進行統一調配和集中管理不僅難度很大,同時也違背了簡化辦事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初衷。這就要求各個在管項目都應配備涵蓋工程管理、治安防范、清潔衛生等物業管理基本內容的物業服務隊伍。
那么,如何合理地配置各項目的設備設施和人力資源,使其既能滿足各個項目日常物業管理工作的需要,相鄰地域的項目之間又不會發生重復建設和人才重疊的情況,從而真正找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最佳契合點,是企業在資源配置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如果能將這個分寸拿捏準確了,應該說對資源優化配置的把握就比較到位了,也將在相當程度上節約企業的人力、物力。因此可以說,建設節約型的物業管理,能否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是極其關鍵的。如果說節省一滴水、一度電是從細節入手的個人隨機節約行為的話,那么通過企業宏觀調控來實現的節約則是一種更有組織性和計劃性,從根本上避免浪費的規模化的集體節約模式。
物業管理公司根據業主的實際需求,積極拓展服務領域,挖掘服務深度和廣度,也是一種節約。之前說到的提高辦事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等措施,應該說是從企業的第一人稱視角來闡述一種新的節約觀,而拓展物業管理公司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也是節約,則是從物業管理公司服務的對象--業主和客戶的角度而言的。物業管理服務涵蓋了業主和客戶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一個合格的物業管家,對業主最大的貢獻就是能夠節約業主的時間,為業主提供優質而便捷的服務。
雖然此時節約的主體已經變成了業主和客戶,但這恰恰體現了一個真正的節約型物業管理企業所應達到的境界:不光自己能夠注意節約,還要通過自己的行為將節約的影響擴大到社會的更大范圍。為了達到這個標準,我們必須根據各個項目的不同特點盡可能深入地發掘業主和客戶的不同需求,為他們設計并提供貼切的個性化服務,這就給物業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節約的最終形態是構建節約型的社會,建設節約型企業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從一個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角度講,物業管理公司更應為構建整個節約型的社會做出貢獻。因此拓展物業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對于建設節約型的物業管理具有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
節約型物業管理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是一種積極的倡導,但只有理論聯系實際,勇于在實踐中探索,才會具有現實的價值。筆者所在公司建立了以矩陣式管理模式和項目總負責制相結合的運作機制,強調職能體系對一線業務、市場拓展的服務和支持,通過科學合理、責任明確的流程再造,使職能體系和項目體系對口銜接。簡化流程、提高效率、適度授權、自我管理、發揮部門和項目的主觀能動性,避免了逐級匯報、審批的低效率勞動,強調了職能部門、項目間橫向和縱向的溝通協調、資源共享。
由此不難看出矩陣式管理模式非常順應建設節約型物業管理這一社會形勢的要求。公司還奉行“精細化管理與服務”的原則,在日常物業管理服務過程中不放過任何細節:強化工程維修養護管理工作,盡可能延長設備設施的使用壽命,節省維修資金的投入;突出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盡可能消除一切安全隱患,同時制定各種應急預案,避免意外事件所帶來的不必要損失;注意水、電、氣等資源的科學使用,積極推行各類節能降耗的相關技術改造;從多種渠道了解業主和客戶的心聲,結合項目具體情況開設多種形式的特約服務;加強對公司員工相關技能的培訓,使員工服務辦事更具效率;成立電梯、保潔等專業公司,提高物業管理專項服務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可以說,“精細化管理與服務”的很多內容也都是圍繞節約能源、節約時間、提高效率這一主題而展開的。
篇2:如何控制物業管理成本
如何控制物業管理成本
現在的物管行業究竟是虧是盈?按照業內的普遍認識,物業管理行業是一個微利行業,但有些業主對此并不買賬,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物業管理公司真的虧損,那為什么不關門大吉?為此有業主猜疑,物業管理是不是暴利行業?為什么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呢?首先得看物業所處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物業的類型和規模,物業管理企業的資質等級,物業管理質量,管理水平以及物業管理費的收繳率等。對于經濟適用房及業主入住率較低的物業,物業管理公司虧損的可能性比較大,面對于種種高檔物業,應該說還是有一定利潤空間的,但無論如何也達不到所謂“暴利”的程度。
如何提高物業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擺脫經營困境,提高經濟效益,這是每一個物業管理從業人員都應當思考的問題。《物業服務收費管理辦法》第十一條確規定了物業管理成本的基本構成。
通過規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物業管理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這些均未反映出裝修管理服務費、停車服務費、特約服務創收等費用。其實在實際操作中,這些也是物業管理公司的重要收入。那如何降低控制成本,實現企業的良性循環?
1、物業管理應早期介入
物業管理公司在物業的規劃設計及建設階段應提早介入。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改進和完善物業的設計,監督施工質量,有利于完善物業的使用功能,也有利開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從而降低使用、維修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部分項目實行專業分包業化服務轉變,將部分項目發包給專業公司
例如:將清潔衛生這一技術含量較低,利潤率不高的項目發包給社會上的專業清洗公司,公司在清潔衛生方面能夠提供比物業管理公司更加優質的服務,而且成本會更低,物業管理公司也不用承擔清潔工的社會保險等責任,這樣管理費用也會降低。
3、全面節約各項費用
建立行之有效的獎懲制度,獎勵節約,懲罰鋪張浪費行為。要求每位員工都要有節約意識,物品信用實施以舊換新,修舊利廢,綜合利用。尤其對水、電、電話費等方面加以控制,在財務報銷上嚴格把關,嚴格控制打的費,餐飲費等費用,確保“一支筆”的財務報銷制度。
4、完善采購招標管理制度
較大的物業管理公司每年辦公用品、保潔用品、維修配件、員工服裝等采購費用,少則幾十萬,大到幾百萬。因此必須實行招標定點采購,這樣可杜絕“暗箱操作”,從而大大降低成本。
5、充分利用物業資源,開展多種經營進行創收
物管不僅要會省錢,還得會賺錢。除去物業管理公共服務外,要廣泛開展多種經營,針對客戶的需求,開動腦筋,比如說家政服務,這既方便了業主也增加了收入。
6、合理定編定崗,整合資源
對照物管委托合同,甲方的要求,物業的特點等因素合理定人定崗。按因事設崗的原則,工作延伸,綜合利用,提高人均管理面積,并通過招聘一專多能型人才,同時在企業內部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使員工隊伍精干,并在企業內部回憶新員工的培訓,使新員工能熟練掌握各崗業務,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也可通過“1拖N”管理模式,由一個管理成熟的大型小區向周邊幾個小區輻射,實現管理人員的共享。對大型、綠化、維修設備,甚至車輛等,可由幾個管理處綜合利用,資源共享,從而降低管理成本。
7、努力實現規模經營
通過提高品牌含金量,提高資質等級,提高社會美譽度,提高服務質量,擴大市場競爭力,不斷承接一些面積大、綜合質量優的物業,提高規模效益,面積增加后也能不斷降低單位管理成本,同時由勞動密集向知識密集轉型,依靠自身的技術實務和專業化運作方式,努力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
8、智能化管理降低成本
借物管小區朝智能化社區發展的新趨勢,以IC卡等技術為核心,實現對業主用水、用電、用氣及物業服務費、停車費等其他會費項目管理的新模式。還可利用先進的電視監控安防系統對小區的主要出入口、道路、公共場所進行監控,從而降低人工費用,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當然,企業成本管理離不開企業文化的輻射,有著良好企業文化氛圍的企業,必然有利于各項成本管理制度的實施。企業內部每一個部門和每位員工都是成本的影響者,要將全體員工都當作成本管理的主體,通過種種方法不斷提高成本控制意識。
篇3:控制物業管理人工成本投入
控制物業管理人工成本投入
物業管理有兩大特點:一是勞動密集型;二是管理密集型。勞動密集型是服務行業所共有的,但管理密集型卻是物業管理行業所特有的,一個不被業內所重視的特征。物業管理的管理密集型,并不是勞動密集型所引發的。而是因為物業管理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型所造成的。物業管理行業知識領域涵蓋了房地產、法律、政治、經濟等等。物業管理行業涉及的技術領域更廣泛,許多都是前沿科技。如網絡、消防系統、監控系統、門襟對講系統、智能化系統。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型,決定了物業管理服務的管理密集型。
控制物業管理人工成本投入正是體現了“勞動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的結合、協調、完善、一致。對物業管理行業來講,一個企業管理水平如何,說到底就是看他的人工成本控制如何。因為對勞動密集型行業來講,人工成本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盈利水平的高低。
首先,控制物業管理人工成本投入你需要搞清楚和掌握小區的資源,不同的小區資源,采取不同的配置。
小區資源主要包括:物業的類型,多層還是小高層或高層,小區的住戶數、小區出入口的數量、小區是封閉式還是開放式;小區的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商業面積(含學校、幼兒園、會所、商鋪、酒店等),綠化面積(包括覆蓋率、植物種類等)、收費面積(不同物業的收費面積)、小區的收費標準(這一點十分重要);小區的設施設備包括電梯、配電房、水泵房、消防、監控、對講系統、配電箱的數量、監控探頭的數量;生活(消防)水池個數、所處位置、容積率、會所基本情況;游泳池基本情況、活動中心等;地下停車面積、停車位數量、樓層、基本設施設備情況;地上車位面積、停車位數量、所處位置等;道路的面積、路燈的數量;沙井、雨水溝的位置、走向;化糞池數量、位置、容積率等。
第二步,根據小區的資源情況,確定小區的等級標準和服務標準。
資源決定了小區的服務標準:2元/㎡的管理費收費標準與3元/㎡的管理費收費標準,在服務品質上肯定有差距。所以說,不同的資源應改有不同的服務標準。收費標準與服務等級、服務標準對應。不同的服務等級對應不同的人力資源配置標準。因此,我們可以把小區分為若干等級。小區等級的確認主要依賴小區的資源。參考數據有:小區的占地面積、公共設施(配套)面積、收費面積、綠化面積等等。例如
1、A1類小區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管理面積:30萬㎡以上
收費面積:20萬㎡以上
收費標準:3元/㎡以上
2、A2類小區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管理面積:15~20萬㎡
收費面積:13萬㎡以上
收費標準:3元/㎡以下
3、B1類小區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管理面積:10~15萬㎡
收費面積:8萬㎡以上
收費標準:2.5元/㎡以上
4、B2類小區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管理面積:8~13萬㎡
收費面積:6萬㎡以上
收費標準:2.0元/㎡以上
5、C1類小區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管理面積:3~8萬㎡
收費面積:4萬㎡以上
收費標準:2.0元/㎡以上
6、C2類小區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兩個
管理面積:2~5萬㎡
收費面積:2萬㎡以上
收費標準:1.2元/㎡以上
與之配套的是A1類服務標準,A2類服務標準,B1類服務標準,B2類服務標準,C1類服務標準,C2類服務標準等等。第三步,掌握了小區的詳細資源情況、資料、數據,以及小區的等級標準和服務等級,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資源的情況、標準,確定小區人力資源的配置。人力資源配置也是小區的定員定編。
小區的人力資源配置主要計算數據是人均管理面積㎡/人。如多層不帶電梯的物業,人均管理面積是1300~1400㎡/人;多層帶電梯的物業,人均管理面積是1200~1300㎡/人;高層住宅的物業,人均管理面積是1600~1700㎡/人;寫字樓物業,人均管理面積是2000㎡/人左右。
同時我們還要(考慮不同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的參考數據,乘以一定的系數。例如,在同等條件下,“開放式”小區的管理難度遠遠大于“封閉式”小區的管理。所以,對開放式的小區乘以一定的系數才能體現出公平合理。
參考的數據有:
1、物業的種類、物業的建筑面積、公共設施面積;
2、治安防范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
3、物業的管理收費標準;
4、物業的服務等級和服務標準。
例如,公司內部對比分析:
案例1某公司A管理處與B管理處比較:
(1)資源
A管理處:小區客觀資源:小高層物業6棟、240戶、建筑面積34802㎡,綠化面積4500㎡、收費面積24703.76㎡,收費標準:住宅2.8元/㎡。設備:地下停車場車位89個、游泳池、會所各一個;月管理費收入69170.53元;目前崗位人數34人。
B管理處:小區客觀情況:小高層物業4棟、244戶、建筑面積33038㎡、綠化面積3040㎡、商業面積1200㎡、收費面積26900㎡。收費標準3.0元/㎡、商業3.0元/㎡。設備:電梯8臺、水泵房、消防系統、地下停車位86個。清潔外包。月管理費收入80700.40元,目前崗位人數29人。
(2)對比
A管理處與B管理處都有電梯、配電房、水泵房等設備和地下停車場、公共走廊、電梯廳、架空層等公共設施。
不同的是A管理處有游泳池、會所,B管理處沒有。B管理處有商鋪,A管理處沒有。
(3)分析
a. A管理處與B管理處在整體資源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人力成本投入卻出現了很大的差距。一個用了34人,一個用了29人。
b. B管理處的月管理費收入高出A管理處17%,人工成本卻低出了17.24%。
c. A管理處人均創收2034.43元/人;B管理處人均創收2782.77元/人。
案例2 行業內W公司C管理處與*公司D管理處比較
(1)資源:
a. *公司D管理處
小區客觀情況:建筑面積29.0萬㎡、綠化面積11.96萬㎡、商業面積1萬多㎡;
物業:高層14棟,其中27層10棟、25層4棟。
設備:電梯29部,有配電房、水泵、消防系統、監控系統、對講系統。
設施:游泳池、學校、幼兒園、地下停車場。車位1180個,停車使用率80%左右。
b. W公司C管理處
小區客觀情況:高層8棟、小高層8棟、1548戶、建筑面積26萬㎡、綠化面積4.9萬㎡、收費面積25.49萬㎡;
收費標準:一期別墅2.8元/㎡、小高層1.8元/㎡;二期高層住宅3.2元/㎡,別墅3.8元/㎡。
設施設備:電梯42部、配電房、水泵房、消防、監控、對講系統。會所、游泳池各一個,地下停車位1400個。清潔外包。目前管理處崗位人數230人。
(2)支出:
a. *公司D管理處所有設施設備養護維修到位,該項花的錢花到位。該項包給專業公司維護的,交由專業公司維護。
b. *公司D管理處共有人員218人。除負責*公司D管理處的物業管理外,還負責附近“G”小區(2萬多㎡)的物業管理;F中學、小學、幼兒園的保安服務;附近H宿舍的設施設備小修、搶修和應急維修等工作。(3)收入
*公司D管理處收入:收費面積20多萬㎡,管理費2.6元/㎡,商業6.0元/㎡;月收入(不含停車費、商業面積管理費收入)約80萬元。
(4)對比差距
a. *公司D管理處的管理建筑面積比W公司C管理處高出23%,6.2萬㎡;人力成本控制卻比W公司C管理處低出5%,少用12人。一個是218人,一個是230人。
b. *公司D管理處的人均面積是1577.98㎡。W公司C管理處的人均管理面積是1130.43㎡,相差1.39倍。
c.不含商業管理費收入,*公司D管理處的人均創收3640.86元/人 ;W公司C管理處人均創收為3381.88元/人。*公司D管理處高出W公司C管理處1.07倍。
e. W公司C管理處每平方米管理費的收費標準高出*公司D管理處1.17倍,相差0.45元/㎡的情況下,人均創收卻低出7%。這就是同行間的差距。第四,有了人力資源配置,我們還要根據小區的服務等級確定小區人員的收入。不同服務等級的小區對應不同的服務標準,不同的服務標準,員工的勞動付出也不同。為了體現同工同酬,多勞多得,不同服務等級的小區員工的收入也不同。
例如,
1、操作層員工
一類小區保安員月工資1400元/人(不含社保)。個人素質要求:身高1.75米,高中畢業,退伍軍人等。二類小區保安員月工資1200元/人(不含社保)。個人素質要求:身高1.70米,初中畢業,不一定是退伍軍人等。三類小區......其他各類操作員工也類似。
2、管理層員工
一類小區管理層的員工薪酬高于二類小區,主管的薪酬與三類小區管理處主任的薪酬基本相等。第五步:不同服務等級的小區采取不同的考核標準
物權法的最終出臺,物業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將會促使物業管理市場程度的加速提高。新舊物業合同期滿將實行“招投標”,重新選聘物業管理單位。價格將成為市場競爭的法寶!在同等服務質量服務標準的情況下,誰的價格低,誰取勝的可能性就大!價格最終反應的是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管理水平的標志對企業來說就是成本控制的能力,也就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