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后感:詩化的教育
要理解張文質的文字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原因很簡單,他是一位詩人。他的文字像詩一樣跳躍。他的新書《教育的十字路口》采用了作者喜歡的文體,用教育札記的方式,記錄了讀者跳躍的思想。沒有前言、沒有序、沒有后記,可是,飽含思想。
作為《福建論壇》與《明日教育論壇》兩份教育類雜志的執行主編,張文質無疑是一位對教育問題有自己獨到思考與見解的人。事實上,作者這些年來一直不懈地倡導他“生命化教育”的理論。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這本書中,這一思想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生命化教育就是個性化、個人化教育,始終指向一個永無重復、永難窮盡的生命個體,始終以成全每一個健全和富有個性的人為自己最為根本的目的?!薄吧逃冀K相信人,始終相信生命的意義,始終相信教育能不斷戰勝愚昧、粗暴、狹隘、卑俗,走向光明、慈祥、遼闊、和諧,教育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終贏得解放?!薄八薪逃陌l現都是人性的發現,所有教育的道理其實都很平實、淺近。教育的難處在于無所用心、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教育的難處還在于我們總要時不時偏離了人性的‘常態’。”教育的對象是人、是生命,讀著這些文字,忽然感悟到這最淺顯的道理,我們的心靈卻陡然升華了。
作為一名教育理論工作者,張文質這么多年來一直堅持深入最底層的課堂聽課,每年到中小學聽課都在100節以上,幾乎平均每兩天聽一節課,這一點極為難能可貴。要知道,即使是基層學校的一些校長,一年所聽的課也不過寥寥數節。與第一線教師、學生的“親密接觸”使得張文質的文字雖然空靈,但是也十分親切、實在。
讀讀這些文字吧:“整齊劃一、循規蹈矩、漸進漸變是創新最大的敵人?!薄安皇俏覀儾恢雷哒涝谀睦铮亲哒捞y了?!薄爱斀處熓艿絹碜越逃齼炔康母鞣N威脅時,他可能很快就會威脅他的學生?!薄敖逃阴U伊爾說:當每班學生數超過了30個人的時候,教師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控制?!比羰菦]有對真實教育狀況的深入了解,怎能有這樣的尖銳深刻的思考與闡述?
正是由于對教育的“生命化”的追求,《教育的十字路口》這本書中許多篇幅描述了作者自己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個人對生命的獨特體驗與感悟。在讀《途中狗友及其他》、《夢想的詩篇》、《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聲音模仿者》、《片面之辭》這些章節的過程中,我們仿佛走入了作者的生命世界。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跳動”、“無序”、敏感、空靈、思維“像網一樣撒開”。那是一個詩化的世界。
我們今天讀到的張文質,是經歷過10年“精神的脫胎換骨,逐漸成為最像自己的那個人”的張文質,這個世界上,又還有誰說自己“最像自己”呢?張文質關注自己的生命,關注“教育對生命的關注”,這種關注是持久的、有耐性的。最終,他“已經掌握自我療治的所有秘密”,可以任憑“時間的潮水長驅直入”了。
篇2:《教育十字路口》讀后感:詩化教育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后感:詩化的教育
要理解張文質的文字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原因很簡單,他是一位詩人。他的文字像詩一樣跳躍。他的新書《教育的十字路口》采用了作者喜歡的文體,用教育札記的方式,記錄了讀者跳躍的思想。沒有前言、沒有序、沒有后記,可是,飽含思想。
作為《福建論壇》與《明日教育論壇》兩份教育類雜志的執行主編,張文質無疑是一位對教育問題有自己獨到思考與見解的人。事實上,作者這些年來一直不懈地倡導他“生命化教育”的理論。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這本書中,這一思想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生命化教育就是個性化、個人化教育,始終指向一個永無重復、永難窮盡的生命個體,始終以成全每一個健全和富有個性的人為自己最為根本的目的?!薄吧逃冀K相信人,始終相信生命的意義,始終相信教育能不斷戰勝愚昧、粗暴、狹隘、卑俗,走向光明、慈祥、遼闊、和諧,教育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終贏得解放。”“所有教育的發現都是人性的發現,所有教育的道理其實都很平實、淺近。教育的難處在于無所用心、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教育的難處還在于我們總要時不時偏離了人性的‘常態’?!苯逃膶ο笫侨?、是生命,讀著這些文字,忽然感悟到這最淺顯的道理,我們的心靈卻陡然升華了。
作為一名教育理論工作者,張文質這么多年來一直堅持深入最底層的課堂聽課,每年到中小學聽課都在100節以上,幾乎平均每兩天聽一節課,這一點極為難能可貴。要知道,即使是基層學校的一些校長,一年所聽的課也不過寥寥數節。與第一線教師、學生的“親密接觸”使得張文質的文字雖然空靈,但是也十分親切、實在。
讀讀這些文字吧:“整齊劃一、循規蹈矩、漸進漸變是創新最大的敵人?!薄安皇俏覀儾恢雷哒涝谀睦?,而是走正道太難了?!薄爱斀處熓艿絹碜越逃齼炔康母鞣N威脅時,他可能很快就會威脅他的學生?!薄敖逃阴U伊爾說:當每班學生數超過了30個人的時候,教師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控制?!比羰菦]有對真實教育狀況的深入了解,怎能有這樣的尖銳深刻的思考與闡述?
正是由于對教育的“生命化”的追求,《教育的十字路口》這本書中許多篇幅描述了作者自己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個人對生命的獨特體驗與感悟。在讀《途中狗友及其他》、《夢想的詩篇》、《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聲音模仿者》、《片面之辭》這些章節的過程中,我們仿佛走入了作者的生命世界。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跳動”、“無序”、敏感、空靈、思維“像網一樣撒開”。那是一個詩化的世界。
我們今天讀到的張文質,是經歷過10年“精神的脫胎換骨,逐漸成為最像自己的那個人”的張文質,這個世界上,又還有誰說自己“最像自己”呢?張文質關注自己的生命,關注“教育對生命的關注”,這種關注是持久的、有耐性的。最終,他“已經掌握自我療治的所有秘密”,可以任憑“時間的潮水長驅直入”了。
篇3:大學生創新創業讀后感(1)
創新創業讀后感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已經是到了自己邁入社會創造價值的時候了,對于創業也真的不是一件遙遠的事,大體看來其實創業也是很簡單的。作為創業的第一步自然是要確定創業的方向,這是創業的關鍵,因此我們也就要發現商機,確定項目。接下來就是制定創新創業計劃,而后就是去實踐。
那么,什么是“創新”呢?
“創新”這個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時髦,許多機構都把它當作口號,甚至寫進自己的宣言,但是對它的理解卻是千差萬別。首先是把“創新”與聰明的創意或發明混為一談;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會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認為凡開創一盤新生意或者一項新事業就是創新。
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德魯克深刻地指出,“創新”與上述誤解的區別在于是否為客戶創造出新的價值。什么是價值?價值并不是價格。價值是客戶得到的,價格是客戶付出的。做企業的,推出一項新產品、新服務或一個新流程,要滿足客戶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潛在的需求,創造出新的客戶滿意??蛻粲行碌乃?,才會從不買到買、從買得少到買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過去更高的價格。這反映在企業的收入和利潤上,就是創造了新的財富。同樣的,非營利機構的創新也要讓服務對象有新的滿意,從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務;政府的政策創新或體制改革也要產生讓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雖然很多“創新”與科技有關,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會創新,不但機會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價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產品或服務并不算創新,因為它只是對別人已經創造出來的客戶群進行瓜分,并沒有創造新客戶,這樣的新公司注定會在市場萎縮的時候被“邊緣化”。
由此可見,創新是可以學習的。
在德魯克的筆下,無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歷史悠久的大企業還是新開辦的小企業,企業界還是非營利界和政府,處處都有創新的機會,人人都可以成為企業家。他認為創新是組織的一項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項重要職責,它是有規律可循的實務工作。創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訓練;不需要靈光乍現,但需要遵守“紀律”(創新的原則和條件)。因此,創新是可以作為一門學科去傳授和學習的,只要照書中所總結的規則去操作,就可以學會如何成功地創新。這打破了以往創新給人的神秘感。
商機是創業的關鍵,因此我們需要練就一雙發現商機的“火眼金睛”,在很多情況下對待商機的問題上大都是“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因此有人說:商機=運氣+等待。盡管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沒有強烈的市場意識、敏銳的商業觸角、明察秋毫的選擇及分析信息的本領是很難發現商機的端倪的。機遇只垂青那些有頭腦的人,創業者需要一顆市場意識的頭腦。處處留心商機,是創業者應仔細考慮的問題。
我們在尋找商機和選擇項目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該商機或項目實際操作時,一定要奉行“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專”的戰略,只有不斷出奇、出新,生意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并經久不衰。
創業無止境,創新無窮時。因此創業的商機還在于創新。要比創業就要比創新。比創新,就是要進一步弘揚敢為人先、高人一籌的創新精神。創新是企業生命力的源泉,是企業增強競爭力的法寶。民營企業家要繼續保持先人一步的創新膽略,創新發展模式,以建設創新型、創造型企業為己任,把握大勢,出新招、出絕招,推進觀念、體制、技術、管理、文化創新,以創新的思路謀劃新一輪企業發展戰略,以創新的舉措化解前進中的矛盾和困難。要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內外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中,做大做強企業。
創新是需要不斷培養。創新的想法出于想象,大研一在《創新者的思考
發現創業與創意的源頭》中講到磨礪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先對自己所遇見的事或通過換位思考,考慮要是換作自己的話該怎么辦,把自己擺在這個位置時進行徹底思考,并把思考過程中想到的東西都寫在紙上。感觸非常深的是他在書中提到,即使是在看廣告的同時也要進行如此的思考,如果是我會這樣拍嗎?這樣拍能達到效果嗎?我會選這樣的場景,選這個演員嗎?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不得不佩服他的這種細微觀察的精神,其實身邊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另還可以去不停地拜見能給我們強烈刺激的富有想象力的人,去拜見他們并聆聽高論,去接受刺激,逼迫自己去思考。還可以使不斷的自我否認。在思考和不斷的自我否認中都可能會有新的想法出現,這也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們常說不打無準備的仗。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制定確實可行的計劃,計劃是做事情的一個向導,因此,想要創業成功就要制定成功的計劃.肖建中在《邊打工邊創業》講到創業計劃書是整個創業過程的靈魂,在創業計劃書中主要記載一切創業的內容,包括創業的類型、市場調查和分析、資金規劃、階段目標、財務估計、行銷策略、可能風險評估、內部管理規劃等。創業計劃書猶如一部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它可以幫助創業者記錄許多創業的內容、創業的構想,能夠幫助創業者規劃成功的藍圖。
接下來的便是實踐,沒有這一步所有都是紙上談兵。實踐當中需要個人具備一些獨到的特征。
首先,是欲望。
“欲”,實際就是一種生活目標,一種人生理想。創業者的欲望與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的欲望往往超出他們的現實,往往需要打破他們現在的立足點,打破眼前的樊籠,才能夠實現。所以,創業者的欲望往往伴隨著行動力和犧牲精神。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
我們說的創業者的欲望是不安分的,是高于現實的,需要掂起腳才能夠得著,有的時候需要跳起來才能夠得著。因為欲望,而不甘心,而創業,而行動,而成功,這是大多數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走過的共同道路。
其次,是忍耐。成語里有一句“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還有一句“篳路藍縷”,意思都是說創業不易。不易在哪里呢?首先是要忍受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折磨。因此,創業前一定要調整好心態,既要有吃苦的思想準備,還要有承擔失敗的心理準備,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勇敢地面對所出現的一切情況。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們都要學會忍耐,堅持不懈,直到成功。
同時,眼界也很重要。廣博的見識,開闊的眼界,可以很有效地拉近自己與成功的距離,使創業活動少走彎路。敏感不是神經過敏。神經過敏的人,像瓊瑤小說里的那些角色,可以當花瓶,可以做茶余飯后的消遣,惟獨不適合創業。
創業者的敏感,是對外界變化的敏感,尤其是對商業機會的快速反應。
另外,創業不是引“無源之水”,栽“無本之木”。每一個人創業,都必然有其憑依的條件,也就是其擁有的資源。創業者資源,可分為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兩種。內部資源主要是創業者個人的能力,其所占有的生產資料及知識技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只不過這種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屬于個人罷了。創業者的家族資源也可以看作創業者內部資源的一部分。擁有一份良好的內部資源,對創業者個人來說無疑是重要的。
創業者外部資源的創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人脈資源的創業,即創業者構建其人際網絡或社會網絡的能力。一個創業者如果不能在最短時間之內建立自己最廣泛的人際網絡,那他的創業一定會非常艱難,即使其初期能夠依靠領先技術或者自身素質,比如吃苦耐勞或精打細算,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成功,我們也可以斷言他的事業一定做不大。除非他像比爾·蓋茨,能開發出一個WINDOWS,前無古人,無可取代,只好由他獨霸市場。
創業是一個斗體力的活動,更是一個斗心力的活動。創業者的智謀,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創業成敗。尤其是在目前產品日益同質化,市場有限,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創業者不但要能夠守正,更要有能力出奇。
再者,即是謀略,說白了就是一種思維的方式,一種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創業者來說,智慧是不分等級的,它沒有好壞、高明不高明的區別,只有好用不好用,適用不適用的問題。
總之,一個人若想通過創新創業開出一番新天地,就一定要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品質。創新為源,創業必能成為滔滔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