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我們品味一組數據,在Z,市、縣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中學領導中,Z師范大學畢業生約占60%;全省中學特級教師中,Z師范大學畢業生約占50%;全省評出的中學教壇新秀中,Z師范大學畢業生約占50%;在20**年全國模范教師和教育系統先進個人、全國優秀教師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的評選中,Z省共有78人獲得表彰,其中Z師范大學畢業生有37人,占48%......
當人們提起Z師范大學時,常用詞語是Z基礎教育的工作“母機”、“搖籃”、“航母”、“排頭兵”。
Z師范大學師生無不自豪地說,Z師范大學擎起海峽西岸經濟區基礎教育的一片藍天!
Z師范大學服務基礎教育的光榮傳統,可以追溯到其最早前身校--1907年清朝末代帝師陳寶琛創辦的Z優級師范學堂。百載春秋,薪火相傳,在邁進綜合性大學行列進程中,Z師范大學已形成這樣的共識:教師教育是決定教育質量的根本性的、長期性的工作;作為一所百年師范院校,服務基礎教育既是歷史和現實賦予學校的責任和使命,也是學校一貫以來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所在,不但要旗幟鮮明辦下去,還要辦得更好更富有特色!
高舉師范教育旗幟
培養合格的師資是師范院校服務基礎教育的前提。Z師范大學十分注重師范生教育,按照“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重創新”的人才要求,大力培養高素質的師范畢業生。
優先發展師范教育。今年,Z師范大學出臺了“在20**級師范生中實行100名特困生學費全免,100名貧困生學費減免一半”的政策,以此來突出發展師范教育的優先地位,使地方師范大學學生也能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
優化人才培養模式。Z師范大學通過推行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實行彈性學制,主輔修、雙學位和跨專業選修制度,轉專業制度等,進行了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學校還專門成立了以課程與教學論師資為主體的教師教育課程建設委員會,極大提高了師范教育職前培養的針對性。
注重培養教師基本技能。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手段在基礎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學校適時建設了6間微格教室、154間多媒體教室,進行了微格教學、多媒體教學改革等。為加強師范生實踐教學教育,學校還建立60個教育實習基地。
重視培養創新精神。20**年,Z師范大學啟動了“本科生課外科技計劃”,鼓勵和支持本科生開展科學研究,各學院也成立指導工作組,對學生科技創新加以指導。到目前為止,學校共撥出專款59.8萬,資助了369項課題,極力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近年來,Z師范大學學生在“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和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以及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ACM程序設計競賽等賽事中屢獲佳績,據不完全統計,學生在課外科技學術競賽方面共獲得國家級獎項30多個,省部級獎項100多個。
如今,Z師范大學師范畢業生深受中小學歡迎,學校師范生就業率連續多年達96%以上。不僅如此,Z師范大學優秀師范畢業生還以過硬的教師素質,踏進西部、走出國門,廣泛開展支教活動,為Z省乃至國家贏得了榮譽。
奏響服務基礎教育主旋律
提高基礎教育質量,中小學教師素質的提升是關鍵。Z師范大學堅持把師范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作為學校發展和為基礎教育服務的一項“標志性的工程”。在狠抓本科師范教育教學的同時,因時因地制宜,廣泛開展中小學教師職后培訓。
積極培訓基礎教育教師。近年來,Z師范大學承擔并完成了多期教育部“跨世紀園丁工程”中小學骨干教師國家級和省級培訓。20**年至20**年,Z師范大學依托課程中心和各學院的合作承擔了Z省一千名中小學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的研修任務,學校許多知名教授主動深入中小學指導學科帶頭人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培養了一批中小學課程改革領軍人物。同時,學校組織教授和專業研究人員數十人,組成“送培下縣”講師團,多次免費到Z經濟欠發達地方組織培訓,受到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參訓教師的熱烈歡迎。
構建多層次的繼續教育層次。Z師范大學于20**年成立網絡教育學院,進行現代遠程教育試點。6年來,網絡教育學院積極開展www.dewk.cn在職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在課程資源開發和網絡平臺的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已有10多萬教師參加這一平臺的培訓,對Z基礎教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中小學教師中培養教育碩士。從20**年起,Z師范大學還發揮自身優勢,開展“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免試招收到Z省經濟欠發達縣中學任教三年的本科畢業生攻讀教育碩士。目前,已有444名優秀本科生志愿到農村學校任教,有力地推動了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促進了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提升服務基礎教育水平
高質量服務基礎教育必須要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為先導。長期以來,Z師范大學以基礎教育課程中心為依托,堅持用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引領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不斷提升服務基礎教育的水平。
積極開展教改實驗。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Z師范大學在中小學主持開展了一系列的教改實驗研究,如“中學物理教學法改革‘五年跟蹤’對比實驗”、“中學地理教學法改革實驗”、“中小學生體質健康與訓練實驗”等。
直接參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000年,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作為全國少數設有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的高師院校之一,Z師范大學積極組織全校教育學科教師和相關學科教師學習、研究新課程,同時鼓勵和支持教師主動地參與新課程改革。課程研究中心的余文森教授是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的核心成員,直接參與課程綱要、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的研制等,為全國中小學新課程改革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深入開展基礎教育改革專題研究。近年來,學校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深入開展新課程改革專題研究,承擔了“新課程實施教學專業支持項目”、“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及“以校為本教研制度建設項目”等十幾項教育部新課程改革的項目。關于校本教研的核心觀點被寫進教育部的相關文件中,對全國中小學推進新課程起了很好的專業導向作用。
篇2:深圳康佳開拓國際市場紀實
"嚴關"擋不住--深圳康佳開拓國際市場紀實
深圳的夏天,熱湛良襲人。然而坐落在深圳灣的康佳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卻依然客商盈門。這家公司1994年僅接待外國客商就有30多批。康佳的產品50%銷往海外,我國每出口3臺彩電,其中就有一臺出自康佳公司。幾年來,公司出口創匯額以51%的速度連年遞增,1993年達1.47億美元,居全國同行之首。
在松下、東芝等日本彩電俏銷國內市場的同時,康佳彩電卻源源走出國門,進入洋人家庭。康佳彩電靠什么闖過道道嚴關,跨進國際市場呢?
經營管理體制--靈、輕、巧
立足國內,開拓海外,大力出口創匯,是康佳公司不變的經營信念和行為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公司從決策、經營、生產、銷售各個環節全方位向國際標準看齊。
靈、輕、巧的外向型經營管理體制,是企業應付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的基礎。公司實行董事局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企業有很大的自主權。企業內部,建立民主管理基礎上的”集約式“管理模式,形成”嚴謹、高效、民主、有序“的經營風格。對分廠和下屬獨資、控股企業實行獨立核算,或分為二級法人,成為二級經濟中心,同時強化組織、計劃、財務控制,實行放控結合。建立動態、開放的產品結構體系,根據國際電子市場的變化,隨時調整產品發展方向。堅持技術進步,每年以20%的速度更新設備、以保證工藝技術的領先地位。僅1993年,康佳就投入500多萬元港幣進行技術改造。同時通過多種形式,不斷提高員工的業務素質,以適應日新月異的世界電子產品市場。
產品開發--優、新、精
康佳公司異常重視捕捉新的產品信息,時刻了望世界電子市場的前沿,以主動及時地使產品更新換代。常務副總經理陳偉榮說,與眾多的國內電子企業相比,康佳走向成功的關鍵是扎實進行新產品開發,生產節奏快于多數國內企業,接近國際速度。
確實如此,他們以”快、新、變“為原則,傾力培育產品開發能力。一方面發揮毗鄰香港的優勢,多方搜集全球電子信息;另一方面派出人員參加各種國際展覽會,密切關注電子產品的發展潮流,以便采用最新技術、最優元器件,開發款式新穎、功能先進的產品。目前,國際市場上每出現一種新款式與新功能的電視機,不用兩三個月,康佳便會推出自己的同類產品。高清晰度電視是今后一段時間內彩電的發展方向,康佳不惜財力,加入了高清晰度彩電的研究行列。
康佳公司把設計師的設計思想作為一種資源加強管理,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智慧,創造更多的效能。一個設計思想,往往衍生出一個系列的產品。現在康佳能生產彩電、音響、通訊產品等14個系列450多種電子產品,海內外用戶已突破1150萬,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覆蓋率越來越高。
組織生產--多、快、好
企業在組織生產中,做到多、快、好并非易事,參與國際商品交換,更需一套與國際交換規律相適應的生產管理體制。國際市場需求批量小、標準多、型號雜、變化快,如跟不上它的變化,就可能被市場淘汰。為在世界市場上立穩腳,康佳公司以市場變化為軸心,對生產計劃實行彈性管理,伸縮控制,視市場變化調整月、季生產計劃。對年度外銷生產計劃留有20%的余地,便于臨時安排搶手新產品。經過改造的生產線,具有多功能和可變性,能生產不同品種、不同規格的產品。現有的彩電生產線就可生產16種規格幾十種型號的產品。公司每年要轉換機型300次以上,由于生產線的這種性能,變化一種新機型只需幾小時就可投入生產。
康佳公司嚴把質量關,建成數個儀器設備大型、密集、先進的例行試驗室、客戶驗機室和中心信號源;生產線配備了具有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檢測儀器。1993年10月,康佳公司在全國同行業中第一個取得ISO9001國際質量標準認證,從而實現了國產電視質量與國際質量體系的接軌。嚴格的質量把關,使康佳的主要產品51Cm、53Cm彩電性能指標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4.35萬小時,而國際標準為1.5萬小時。
良好的外向型企業素質和能力,使康佳公司走上了國際電子產品舞臺,展示了民族工業的實力。公司連續4年被評為”全國十大最佳合資企業“,連續4年躋身中國500家最大規模工業企業和行業50家最佳效益企業行列。
篇3:紀實文學新作《抗日戰爭》讀后感
紀實文學新作《抗日戰爭》讀后感
人要有點“精神”
王樹增紀實文學新作《抗日戰爭》新書發布會7月在北京舉行,很有幸讀到了這本令人震撼的書。
王樹增的《抗日戰爭》是他戰爭系列作品的最后一部,從史料收集開始,整個寫作過程長達10年之久。據了解,由于抗日戰爭戰場廣闊,參戰人數眾多,親歷者遍布全國各地,資料收集和采訪工作極為艱難。王樹增盡可能地查閱文獻、踏勘戰場,通過采集、比對、甄別,力求真實,正因為真實、難得,所以才更值得拜讀。如作者所言,此書是為當代青年而寫,希望通過它能與青年們探論交流一些關于精神層面問題,讓青年一代能建立起強大的民族自信心。
《抗日戰爭》是對抗日戰爭全新定位和全新認知的巨著。它用三卷恢宏篇幅記述了發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華民族,在山河破碎、艱難困苦、犧牲巨大的歷史現實,解讀中日之間為什么會發生如此持久的戰爭;它以每一場戰役為縱貫線索,從第二世界大戰國際視角揭示了中華民族近代歷史中,第一次全民同仇敵愾、浴血山河所贏得的偉大反侵略戰爭的勝利,讀來令人唏噓。這場殘酷戰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于年輕一代認識戰爭的本質和對在實踐民族復興偉業的今日,都有著巨大的認知意義和價值。
全面講述抗日戰爭歷史,既是歷史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隨著社會日益開放,對外交流通暢頻繁,兩岸對歷史認識的共同之處越來越多,塵封已久的秘密文書檔案也紛紛解密。有太多年輕人希望全面了解抗戰史,有太多父輩們曾親身經歷的戰爭需要重述。在距今抗日戰爭勝利70年的時候,再來審視這場戰爭,這對整個民族的心路歷程、沉重苦難,乃至對當代中國,都是一種精神關照。
與其說王樹增在寫戰爭進程,毋寧說他更希望提供一種歷史認知和精神啟迪。大量一線普通官兵中大多沒有留下姓名,但他們在民族危難時刻,奮勇抗爭、視死如歸;當時海內外中華兒女,只要對國土故鄉懷有情感的,都投入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他們的社會地位大多卑微,但這群人,以行動拒絕自己的民族淪為卑微,這是我們當代社會亟需的精神特質!
幸福的日子、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淡忘什么叫英勇?何為堅貞?忘記血與火的歷史,也使麻痹人的精神。感謝《抗日戰爭》,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有了嶄新的理解,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英勇堅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