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種植戶先進事跡:身殘志堅 科技種田
在z農場嶺豐管理區,大家經常會看到一對恩愛的聾啞夫妻騎著一輛摩托車穿梭于田間與營區,他們就是水田種植戶秦z、王勝銘夫婦。小兩口經營著90畝水田,他們克服了由于先天殘疾帶來的諸多不便,付出了超出常人多少倍的努力,靠著勤勞的雙手走出一條自己的致富路,為管理區的職工群眾樹立了榜樣。
說起這對小夫妻的水田種植,大家都會齊刷刷的豎起大拇指:“兩口子聰明能干,地種的好。”管理區的管理干部也對他們在育苗、插秧等環節給與了很高評價:“他家的大棚擺盤標準高,苗床管理科學,在我們作業站是長勢最好的秧苗!”分公司生產部的領導在檢查育秧基地時,也對其給與了好評。
有回報必定有付出,為了能及早的完成各個階段的工作,小兩口邊學邊看、早出晚歸,常常是烈日當頭耕作在田間,太陽落山了也不回家。為了能節約成本,在今年插秧期間,小兩口對機車改裝動起了腦筋。通過學習農機知識,再加上兩口子愛鉆研愛琢磨,這不,他們對自家的的農用車進行了改裝,通過懸掛設備在機車前后個安裝了小車廂,即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節約了成本,僅此一項就節省了人工費4000多元。大家為此還開玩笑,讓他倆去申請個專利呢!
如今,他們經營的水田一篇綠油油的,事兒會傳來陣陣蛙鳴,就像是為夫妻倆奏響的幸福交響曲,在勞動中演奏美好樂章。
篇2:堅持科學帶頭致富種植戶先進事跡
堅持科學帶頭致富種植戶先進事跡
劉z同志是z農場第二十四作業區的一名水稻種植戶,現年51歲,共產黨員。自20**年承包水田19公頃,是二十四居民組科技高產示范戶。
在農場以“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為核心,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提升農業技術含量,提高科技貢獻率,優化種植結構,加快技術集成,促進科技示范”的指導思想下,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生產之余努力學習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種植水平,在帶動周邊種植戶的同時,自己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一、利用大棚增溫技術,培育壯秧
劉z同志于20**年開始響應農場號召,在自家的育秧大棚中采用三膜覆蓋技術,增加了大棚溫度,增強了水稻抗寒能力,加上育秧期間的標準化管理,全部實現了壯秧標準。在他的帶動下,全居民組一半以上都采用了此項增溫措施,并取得了較好的產量和經濟效益。
二、采用葉齡診斷技術,全面防控稻瘟病
劉z同志多年來一直堅持學習,做到了不懂就問,并經常到農場生產部門虛心請教。特別是學習了葉齡診斷技術后,經常到田間查看水稻葉齡指數,連續幾年帶頭防治水稻稻瘟病,抓住有利時機按葉齡指數,采用科學配方,使全作業站水稻防病工作連續多年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帶頭應用浸種催芽新技術和毯狀秧盤技術
劉z同志使用浸種催芽新技術,育出的稻苗,苗齊苗壯并且不粉籽。居民看到了好處,在他的帶動下全居民組供應芽種率達100%。該同志還應用毯式秧盤技術,按標準要求育出了質量較高的缽育壯苗。20**年他種植的19公頃的水稻,單產達9噸。
劉z的科技示范作用,為全居民組做出了榜樣,帶動了水稻種植戶堅持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