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夏秋季節常見病的預防措施
夏秋季節是各類呼吸道傳染病、皮膚病和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例如:熱傷風、乙腦、風疹、手足口病、濕疹、菌痢、食物中毒等急慢性疾病好發的季節。
手足口病是夏秋季節在3-6歲的學齡前兒童中常見的傳染病,它和水痘、腮腺炎、結膜炎(紅眼睛)、流感等,屬于兒童之間最容易感染、最容易流行的疾病。但它預后比較好,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后遺癥。只要早發現、早治療、早隔離,幼兒很快會恢復健康和痊愈。
手足口病是柯薩奇a組16型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它有2-8天的潛伏期,通過呼吸道傳染,也可以通過手和排泄物傳染,起初的癥狀和上呼吸道感染相似,1-2天后出現小皰疹,出現在口腔、手掌、足底、臀部、關節等處。發生皰疹后,必須去醫院作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采取針對性支持療法。如果確診為手足口病,從這個時候開始,幼兒園和家庭雙方面都要采取一定的隔離和消毒措施了。對于幼兒園來說:要整班隔離,加強消毒;對于幼兒個人來說就要居家隔離直至幼兒完全康復。通常隔離的時間為兩周左右。(醫學上稱之為:醫學觀察期滿)兒童病愈后重新返園必須持復診的病歷卡才能入園。為了預防我們的孩子感染這些疾病,我們可以這樣做:
1、注意個人的衛生工作,保持皮膚的清潔:勤洗手、洗澡,特別是飯前便后要洗手。
2、盡量少帶幼兒去公共場所,特別是人群密集的場所。一來,這些場所的空氣不新鮮;二來,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機率非常高。幼兒園放學后,請家長盡量帶幼兒直接回家,不要聚集在一起,以免相互交叉感染。
3、加強食品衛生意識,把好“病從口入”關。
4、在傳染病流行期間`,健康兒童或者是密切接觸者可以服用板藍根、維生素C等中成藥來預防。
5、居室經常開窗通風,每天保持新鮮的空氣。
6、加強幼兒的體格鍛煉,保持良好的心態,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以上是園方和保健教師向各位家長提出的,對夏秋季節幼兒常見病的一些預防措施和建議。與此同時,幼兒園內部配合相關部門,對傳染病的班級和幼兒啟動了“發生傳染病的應急措施預案”。
1、發生手足口病后立即隔離患兒,患兒班級整班隔離,加強消毒措施。
2、對患兒所在班進行醫學觀察,在觀察期間不并班和接受新兒童。按“托幼機構消毒隔離工作常規”的要求,對環境和各種物品做好終末消毒和醫學觀察期間的消毒工作。
3、在傳染病醫學觀察期間,加強晨檢,作好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工作。
篇2:學生常見病、傳染病預防和治療制度
中學學生常見病、傳染病預防和治療制度
一、 為全面貫徹《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加強對學生中常見病和學校中傳染病的預防和防治工作,不斷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特制定本制度。
二、上好健康教育課,并結合季節發病特點,開設衛生宣傳講座、專欄,提高學生講衛生的自覺性,增強預防意識。
三、每學期集體對學生普服腸道驅蟲藥一次,每年普服一次長效磺油丸,隨時與防疫站保持聯系,有預防流感、流腦等級別能夠的預防針、劑、藥。
四、統一發滅鼠藥,搞好滅鼠工作,搞好撲滅蚊蠅工作,加強飲食飲水衛生管理,嚴防食物中毒與食源性疾病爆發流行。
五、加強對學生中常見病的重點防治,定期做好近視眼、沙眼、寄生蟲、齲齒、結核、脊柱彎曲、肝炎、神經衰弱的調查、監測和防治。
六、一旦發現有傳染病的可疑病人,馬上與班主任取得聯系,隔離觀察,并及時轉送醫院治療。同時,采用藥物噴灑、紫外線照射、醋熏法對寢室進行消毒,發現有傳染病流行趨勢時,采用藥物滴鼻或熬大鍋中藥等進行預防,同時,立即與防疫站取得聯系。
七、加強衛生宣傳,普及衛生知識,使師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八、加強師生的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九、每年給師生有計劃地接種兩次(乙腦、流腦)疫苗,并根據流行病多發季節隨時進行預防。
十、如發現有患傳染病的師生,應及時隔離、治療,病上報衛生防疫部門。
十一、搞好環境衛生,消滅傳染源,減少疾病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