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1、基坑降水
根據地質勘察報告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和同類工程施工經驗,在基坑內設置明溝明井降水,是較為合理有效的降水方法。教學樓、行政樓、實驗樓、圖書館每個區設置6口泄水井,基槽四周設泄水溝寬50cm、深50cm。同時設置三級過濾池,對基坑排水進行處理后排入市政排水管網。
2、建筑物沉降控制措施
2.1做好沉降觀測
根據設計圖紙要求和天津市建委有關的變形觀測規定,為了掌握工程沉降變形情況,及時了解工程施工對結構變形的影響,預防結構可能出現的變異,考慮進行沉降監測,并作好施工技術資料。
2.1.1、沉降觀測基準點的布設及測量
沉降觀測基準點采用施工測量所埋設的三個高程水準點。
2.1.2、沉降觀測點的布設
沉降觀測點應布設在變形明顯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詳見變形觀測方案。
2.1.3、埋設方法
詳見變形觀測方案。
2.1.4、觀測技術要求
(1)沉降觀測按《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規定的二等水準測量要求進行。觀測過程中應遵循觀測儀器、觀測路線、觀測方法、觀測環境、觀測人員五固定的原則。沉降點埋設完畢進行首次觀測時必須進行聯測,以保證沉降數據的銜接和完整。
(2)觀測儀器選用精密電子水準儀與其配套因瓦尺進行觀測。測站觀測順序:
往測:奇數站為后-前-前-后;偶數站為前-后-后-前。
返測:奇數站為前-后-后-前;偶數站為后-前-前-后。
(3)沉降觀測點埋設完畢并穩定后,連續觀測兩次,取其平均值作為沉降觀測點的初始值;并形成技術資料如:作業說明、沉降觀測記錄及平面布置圖等。
(4)觀測過程中,每觀測一次,作一次沉降觀測記錄。
(5)觀測作業累計三個月,作沉降觀測技術分析,并有荷載、時間、沉降量曲線圖等資料作說明。
(6)沉降觀測工作完成(作業終止)后,對形成的沉降觀測資料進行整理。
2.2沉降控制措施
2.2.1、在發生沉降較大時,應停止降水,并及時通知甲方、監理和設計,根據情況編制合理的應急方案。
2.2.2、對發生沉降過大的局部區域可采用灌漿法固結沉降區域的土壤。
篇2:基礎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礎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1、基坑降水
根據地質勘察報告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和同類工程施工經驗,在基坑內設置明溝明井降水,是較為合理有效的降水方法。教學樓、行政樓、實驗樓、圖書館每個區設置6口泄水井,基槽四周設泄水溝寬50cm、深50cm。同時設置三級過濾池,對基坑排水進行處理后排入市政排水管網。
2、建筑物沉降控制措施
2.1做好沉降觀測
根據設計圖紙要求和天津市建委有關的變形觀測規定,為了掌握工程沉降變形情況,及時了解工程施工對結構變形的影響,預防結構可能出現的變異,考慮進行沉降監測,并作好施工技術資料。
2.1.1、沉降觀測基準點的布設及測量
沉降觀測基準點采用施工測量所埋設的三個高程水準點。
2.1.2、沉降觀測點的布設
沉降觀測點應布設在變形明顯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詳見變形觀測方案。
2.1.3、埋設方法
詳見變形觀測方案。
2.1.4、觀測技術要求
(1)沉降觀測按《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規定的二等水準測量要求進行。觀測過程中應遵循觀測儀器、觀測路線、觀測方法、觀測環境、觀測人員五固定的原則。沉降點埋設完畢進行首次觀測時必須進行聯測,以保證沉降數據的銜接和完整。
(2)觀測儀器選用精密電子水準儀與其配套因瓦尺進行觀測。測站觀測順序:
往測:奇數站為后-前-前-后;偶數站為前-后-后-前。
返測:奇數站為前-后-后-前;偶數站為后-前-前-后。
(3)沉降觀測點埋設完畢并穩定后,連續觀測兩次,取其平均值作為沉降觀測點的初始值;并形成技術資料如:作業說明、沉降觀測記錄及平面布置圖等。
(4)觀測過程中,每觀測一次,作一次沉降觀測記錄。
(5)觀測作業累計三個月,作沉降觀測技術分析,并有荷載、時間、沉降量曲線圖等資料作說明。
(6)沉降觀測工作完成(作業終止)后,對形成的沉降觀測資料進行整理。
2.2沉降控制措施
2.2.1、在發生沉降較大時,應停止降水,并及時通知甲方、監理和設計,根據情況編制合理的應急方案。
2.2.2、對發生沉降過大的局部區域可采用灌漿法固結沉降區域的土壤。
篇3:深基坑支護排水方案和防止沉降措施
深基坑支護、排水方案和防止沉降措施
**地區地下水位高,屬于軟土區。本工程有一層地下室,而且地下室面積大,地下室層高3.9米,加上底板厚度,基坑為深基坑,考慮由專業公司結合排水方案設計,經過天津市深基坑專家委員會審查通過后由分包。
1、基槽開挖前,根據地質勘察報告和現場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并根據方案實施。
2、基礎排水:
2.1 基坑內設置降水井。采用潛水泵將地下水位降至槽底標高以下0.5~1m后開始挖槽。經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網,設專人看泵,使槽底干燥無積水,并保證地下水位在槽底500mm以下。
2.2 降水井的設置間距不大于25 m,降水分兩步進行,第一步降至自然地坪下2.5m處,第二步降至自然地坪下9.0m處。
2.3 挖槽的同時在槽底四周設置300×400mm明溝,并沿槽邊每間距30m左右設置集水井,設專人及時排除積水,以防泡槽。
3、防沉降措施:
3.1.基坑四周設置封閉的雙排水泥土攪拌樁,作為止水帷幕,此方案可保證基坑四周的道路及建筑物,不會因基坑降水而產生安全隱患。
3.2.坑外設置觀察井4口,井深8000mm,分別布置在基坑邊緣轉角處。隨時觀察坑外水位變化。若有異常現象,則可及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