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基礎施工
混凝土基礎施工
1.施工準備。基礎施工前應進行驗槽。應挖去局部軟弱土層,并用灰堵截中砂礫分層回填夯實。如有地下水或地面滯水,應排除基槽(坑)內浮土、積水、淤泥、垃圾、雜物等。2.施工方法。(1)基土良好,且無地下水時基槽(坑)第一階可利用原槽(坑)澆筑,上部臺階支模澆筑,模板要支撐牢固,縫隙孔洞應堵嚴,木模應澆水濕潤。(2)基礎混凝土澆筑高度在2米以內時,混凝土可直接卸入基槽(坑)內;澆筑高度在2米以上時,應通過漏斗、串筒或溜槽下灰。(3)澆筑臺階式基礎應按臺階分層一次澆筑完成,每層先澆邊角,后澆中間,錐形基礎如斜坡較陡,斜面部分應支模澆筑,或隨澆隨安裝模板。(4)當基槽(坑)因土質不一挖成階梯形式時,應當從最低處開始澆筑,且應符合圖4-7所示要求。(5)混凝土澆筑完后,外露部分應適當覆蓋,灑水養護;拆模后,及時分層回填土方并夯實。
毛石混凝土基礎施工
1.施工準備。毛石應選用堅實、未風化、無裂縫、潔凈的石料,強度等級不低于MU20;毛石尺寸不應大于所澆部位最小寬度的1/3,且不得大于30厘米;表面如有污泥、水銹,應用水沖洗干凈。2.施工方法。(1)毛石混凝土的厚度不宜小于400毫米。澆筑時,應先鋪一層八~15厘米厚混凝土打底,再鋪上毛石,毛石插入混凝土約一半后,再灌混凝土,填滿所有空隙,再逐層鋪砌毛石和澆筑混凝土,直至基礎頂面,保持毛石頂部有不少于10厘米厚的混凝土覆蓋層。所摻加毛石數量應控制不超過基礎體積的25%。(2)毛石鋪放應均勻排列,使大面向下,小面向上,毛石間距一般不小于10厘米,離開模板或槽壁距離不小于15厘米。(3)對于階梯形基礎,每一階高內應整分澆筑層,并有二排毛石,每階表面要基本抹平;對于錐形基礎,應注意保持斜面坡度的正確與平整,毛石不露于混凝土表面。
擴展基礎施工
擴展基礎是指柱下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和墻下混凝土條形基礎,如圖4-8、圖4-9所示。1.施工準備。(1)基槽(坑)準備。基礎施工前應進行驗槽,如局部有軟弱土層應挖除,并用灰土或砂礫分層回填夯實,如有地下水應排除,基槽(坑)內的浮土、積水、淤泥、雜物等應清除。(2)墊層施工。墊層厚度一般為100毫米,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小于C15,在驗槽后應立即澆筑,以免地基上擾動。2.施工方法。(1)墊層達到一定強度后,在其上劃線、支模、鋪放鋼筋網片。次下部垂直鋼筋應綁扎牢,并注意將鋼筋彎鉤朝上,連接柱的插筋,下端要用90°彎鉤與基礎鋼筋綁扎牢固,按軸線位置校核后用方木架成井字形,將插筋固定在基礎外模板上;底部鋼筋網片應用與混凝土保護層同厚度的水泥砂漿墊塞,以保證位置正確。(2)在澆筑混凝土前,模板和鋼筋上的垃圾、泥土和鋼筋上的油污等雜物,應清除干凈。模板應澆水加以潤濕。(3)澆筑現澆柱下基礎時,應特別注意柱子插筋位置的正確,防止造成位移和傾斜。在澆筑開始時,先滿鋪一層5~10厘米厚的混凝土,并搗實,使柱子插筋下段和鋼筋圖片的位置基本固定,然后再對稱澆筑。(4)基礎混凝土宜分支連續澆筑完成。對于階梯形基礎,每一臺階高度內應整分澆搗層,每澆筑完一臺階應稍停0.5~1,0h,待其初步沉實后,再澆筑上層,以防止下臺階混凝土溢出,在上臺階根部出現爛脖子。每一臺階澆完,表面應隨即原漿抹平。(5)對于錐形基礎,應注意保持錐體斜面坡度的正確,斜面部分的模板應隨混凝土澆搗分段支設并頂壓緊,以防模板上浮變形;邊角處的混凝土必須注意搗實。嚴禁斜面部分不支模,用鐵鍬拍實。基礎上部柱子后施工時,可在上部水平面留設施工縫。施工縫的處理應按有關規定執行。(6)條形基礎應根據高度分段分層連續澆筑,一般不留設施工縫。各段各層應相互銜接,每段長2~3米左右,做到逐段逐層呈梯形推進。澆筑時,應先使混凝土充滿模板內邊角,然后澆筑中間部分,以保證混凝土密實。(7)基礎上有插筋時,要加以固定,保證插筋位置的正確,防止澆筑混凝土時發生移位。(8)混凝土澆筑完畢,外露表面應覆蓋澆水養護。
筏板基礎施工
筏板基礎由整塊式鋼筋混凝土平板或板與梁等組成,它在外形和構造上像倒置的鋼筋混凝土平面無梁樓蓋或肋形樓蓋,分為平板式和梁板式兩類,如圖4-10所示。1.施工準備。(1)地基開挖。如有地下水,應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50厘米以下部位,保持在無水情況下進行土方開挖和基礎結構施工。(2)基坑土方開挖應注意保持基坑底土的原狀結構,如采用機械開挖時,基坑底面以上20~40厘米的土層,應采用人工清除,避免超挖或破壞基土。如局部有軟弱土層或超挖,應進行換填,采用與地基土壓縮性相近的材料進行分層回填,并夯實。基坑開挖應連續進行,如基坑挖好后不能立即進行下一道工序,應在基底以上留置一層150~200毫米原土,待到下道工序施工時,再挖至基坑底設計標高,以免基土被擾動。(3)驗槽。2.施工方法。可根據結構情況和施工具體條件及要求采用以下兩種方法之一施工。(1)先在墊層上綁扎底板梁的鋼筋和上部柱插筋,先澆筑底板混凝土,待達到25%以上強度后,再在底板上支梁側模板,澆筑完梁部分混凝土。(2)采取底板和梁鋼筋、模板一次同時支好,梁側模板用混凝土支墩或鋼支腳支承并固定牢固,混凝土一次連續澆筑成。前種方法可降低施工強度,支梁模方便,但處理施工縫較復雜;后種方法一次完成施工,質量易于保證,可縮短工期。但兩種方法都應注意保證梁位置和柱插筋位置正確,混凝土應一次連續澆筑完成。當筏板基礎長度很長(40米以上)時,應考慮在中部適當部位留設貫通后澆縫帶,以避免出現溫度收縮裂縫和便于進行施工分段流水作業;對超厚的筏形基礎,應考慮采取降低水泥水化熱和澆筑入模溫底措施,以避免出現過大收縮應力,導致基礎底板裂縫。做法參見箱形基礎施工要點有關部分。基礎澆筑完畢,表面應覆蓋和灑水養護,不少于7天,必要時應采取保溫養護措施,并防止浸泡地基。在基礎底板上埋設好沉降觀測點,定期進行觀測、分析,作好記錄。
箱形基礎施工
箱形基礎是由鋼筋混凝土底板、頂板、外墻和一定數量的內隔墻構成一封閉空間的整體箱體。
1.施工準備。在進行箱形基礎施工時,應首先進行土方開挖、地基處理、深基坑降水和支護以及對鄰近建筑物的保護工作,施工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1)基坑開挖,如地下水位較較高應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以下50厘米處,當地下水位較高,土質為粉土、粉砂或細砂時,不得采用明溝排水,宜采用輕型并點或深并并點方法降水措施,并應設置水位降低觀測孔,井點設置應有專門設計。(2)基礎開挖應驗算邊坡穩定性,當地基為軟弱土或基坑鄰近有建(構)筑物時,應有臨時支護措施,如設鋼筋混凝土鉆孔灌注樁,樁頂澆混凝土連續梁連成整體,支護離箱形基礎應不少于1.2米,上部應避免堆載、卸土。(3)開挖基坑應注意保持基坑底土的原狀結構。當采用機械開挖基坑時,在基坑底面設計標高以上20~40厘米厚的土層,應用人工挖除并清理,如不能立即進行下道工序施工,應預留10~15厘米厚土層,在下道工序進行前挖除,以防止地基土被擾動。(4)箱形
基坑開挖到設計基底標高后應及時驗槽。合格后隨即澆筑墊層和箱形基礎底板,防止地基土被破壞。冬季施工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基坑底土的凍脹。2.施工方法。(1)箱形基礎底板,內外墻和頂板的支模、鋼筋綁孔和混凝土澆筑,可采取分塊進行,其施工縫的留設可如圖4-11所示,外墻水平施工縫應在底板面上部300~500毫米。范圍內和無梁頂板下部30~50毫米處,并應作成企口型式。有嚴格防水要求時,應在企口中部設鍍鋅鋼板(或塑料)止水帶,外墻的垂直施工縫宜用凹縫,內墻的水面沖洗潔凈,注意接漿質量,然后澆筑混凝土。(2)當箱形基礎長度超過40米時,為避免出現溫度收縮裂縫或減輕澆筑強度,宜在中部設置貫通后澆縫帶。(3)鋼筋綁扎應注意形狀和位置準確,接頭部位用閃光接觸對焊和套管壓接,嚴格控制接頭位置及數量,混凝土澆筑前須經驗收。外部模板宜采用大塊模板組裝,內壁用定型模板;墻間距采用直徑12毫米穿墻對接螺栓控制墻體截面尺寸,埋設件位置應準確固定。箱形基礎頂板應適當預留施工洞口,以便內墻模板拆除取出。(4)混凝土澆筑要合理選擇澆筑方案。底板混凝土澆筑,一般應在底板鋼筋和墻鋼筋全部綁扎完畢、柱子插筋就位后進行,可沿長方向分2~3個區,由一端向另一端分層推進,分層均勻下料。當底面積大或底板呈正方向,宜分段分組澆筑;當底板厚度小于50厘米,可不分層,采用斜面趕漿法澆筑,如圖4-12所示。表面及時整平;當底板厚度等于或大于50厘米時,宜水平分層或斜面分層澆筑,每層厚25~30厘米,分層用插入式或平板式振搗器密實,每層應在水泥初凝時間內澆筑完成。(5)墻體澆筑應在墻全部鋼筋綁扎完,包括頂板插筋、預埋鐵件、各種穿墻管道敷設完畢、模板尺寸正確、支撐牢固安全、經驗查無誤后進行。一般先澆外墻,后澆內墻,或內外墻同時澆筑,分支流向軸線前進,各組兼顧橫墻左右寬度各半范圍。外墻澆筑可采取分層分段循環澆筑法如圖4-13(a),即將外墻沿周邊分成若干段,分段的長度,應由混凝土的攪拌運輸能力、澆灌強度、分層厚度和水泥初凝時間而定。一般分3~4個小組,繞周長循環圈進行,周而復始,直至外墻體澆筑完成。當周邊較長,工程量較大,亦可采取分層分段一次澆筑法如圖4-13(b),即由2~6個澆筑小組從一點開始,混凝土分層澆筑,每兩組相對應向后延伸澆筑,直至同邊閉合。混凝土一次澆到墻體全高,模板側壓力大,要求模板牢固。(6)箱形基礎頂板(帶梁)混凝土澆筑方法與基礎底板澆筑基本相同。
樁基礎
樁基礎是由若干個沉入土中的單樁組成的一種基礎,各單樁的頂部用承臺或梁聯系起來。樁按施工方法可分預制樁和灌注樁。預制樁按樁截面表狀可分為方樁和管樁;按將樁深入土中的方法不同,分為打入樁、靜力壓樁、振動沉樁和水沖沉樁等;灌注樁是先在樁位處成孔、然后放入鋼筋骨架,再澆筑混凝土而成的樁,按其成孔方法的不同,可分為泥漿護壁成孔、干作業成孔、套管成孔及爆擴成孔灌注樁等。
篇2:別墅群基礎施工環境保護措施
別墅群基礎施工環境保護措施
1、項目確定的重要環境因素
防止建筑材料污染:防止有毒害或產生毒害氣體的建筑材料進入現場使用。
防止大氣污染:防止施工揚塵;生產和生活的煙塵排放。
防止水污染:灰漿攪拌機、乙炔發生罐等作業產生的污水處理;油漆、油料的滲防治。
防止施工噪聲污染:人為的施工噪聲防治;施工機械的噪聲防治。
2、保護措施
2.1防止建筑材料的污染措施
采用經國家或重慶市認證的綠色環保材料,嚴格現場材料驗收制度,杜絕禁止使用的有毒害材料進入現場,用于本工程。
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應熟悉材料性能,對混合后會發生反應,生成有毒害物質的材料應分開存放,并嚴禁混合使用。
2.2防止施工現場大氣污染措施
1)施工現場防揚塵措施:
清理施工垃圾,必須使用封閉的專用垃圾道或采用容器吊運,嚴禁隨意凌空拋撒造成揚塵。施工垃圾要及時清運,清運時,適量灑水減少揚塵。
在施工前做好施工道路的規劃和設置。現場臨時施工道路,基層要夯實,路面采用混凝土澆筑。
水泥和其它易飛揚的細顆粒散體材料應盡量安排庫內存放,如露天存放應采用嚴密苫蓋,運輸和卸運時防止遺灑飛揚,以減少揚塵。
施工現場要制定灑水降塵制度,配備專用灑水設備及指定專人負責,在易產生揚塵的季節,施工場地采取灑水降塵。
2)灰漿攪拌站的降塵措施:
灰漿攪拌機設置在封閉的攪拌棚內,攪拌機上設置噴淋裝置后方可進行施工。
3)防止水污染的各項措施
(1).灰漿攪拌機的廢水排放控制
在灰漿攪拌機前臺及運輸車清洗處設置沉淀池。排放的廢水要排入沉淀池內,經二次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線或回收用于灑水降塵。未經處理的泥漿水,嚴禁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設施和河流。
(2).乙炔發生罐污水排放控制
施工現場由于氣焊使用乙炔發生罐產生的污水嚴禁隨地傾倒,要求專用容器集中存放,倒入沉淀池處理,以免污染環境。
(3)禁止將有毒有害廢棄物用作土方回填,以免污染地下水和環境。
2.4建筑施工現場防噪聲污染的各項措施
1).人為噪聲的控制措施
施工現場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為噪聲的管理制度。盡量減少人為的大聲喧嘩,增強全體施工人員防噪聲擾民的自覺意識。
2).強噪聲機械的降噪措施:
(1)易產生強噪聲的成品、半成品加工制做作業,應盡量放在工廠、車間完成,減少因施工現場加工制作產生的噪聲。
(2).盡量選用低噪聲或備有消聲降噪設備的施工機械。施工現場的強噪聲機械(如:攪拌機、電鋸、電刨、砂輪機等)要設置封閉的機械棚,以減少強噪聲的擴散。
(3)加強施工現場的噪聲監測
加強施工現場環境噪聲的長期監測,采取專人監測、專人管理的原則,根據測量結果填寫建筑施工場地噪聲測量記錄表,凡超過《施工場界噪聲限值》標準的,要及時對施工現場噪聲超標的有關因素進行調整,達到施工噪聲不擾民的目的。
篇3:大廈地下室基礎施工準備
大廈地下室基礎施工準備
(1 技術準備
1組織現場施工人員熟悉審查圖紙,做好安全技術交底和圖紙會審工作。
2備齊本工程所需的規范、圖集等技術資料。
3積極準備本工程所需的計量、測量、檢測、試驗等儀器和儀表。
4做好測量基準點和基準線的交底、復測交底及驗收工作。
5制定技術工作計劃,包括分項施工方案的編制計劃和試驗工作計劃等。
(2 現場準備
1根據現場平面現有情況適當的規劃臨建、設備堆場,材料加工場地,布置施工機械,詳見《施工總平面布置圖》。現場臨時辦公室、食堂、廁所采用磚墻砌筑,防水屋面,工人宿舍、倉庫為快速裝拆活動板房。臨建施工所用材料及設備要在進場前按計劃配備好,隨時準備施工。
2由于是在市區地段施工,因此要積極采取措施,降低施工噪聲,防止粉塵污染,及時清除場內外的建筑和生活垃圾。
3由于本工程施工用電機械、設備種類及數量較多,且用電量較大,用電的起動電流大,負荷變化多,移動式、手動式用電機具多,因此對用電應作詳細部署,編制現場用電方案,并派專人對現場施工用電進行管理,合理規劃使用,確保用電安全及現場施工的正常進行。
4針對雨季施工特點,在施工方案中制定切實可行的雨季施工措施,屆時要及時掌握施工期間氣象資料,以便綜合組織施工。
5對工人進行必要的技術、安全、思想和法制教育,教育工人樹立"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正確思想,遵守有關施工和安全的技術法規;遵守地方治安法規。
(3物資準備
1由于施工所需物資資源品種多、數量大,因此應對各種物資資源的生產和供應情況、價格、品種等進行詳細的市場調查,以便及早進行供需聯系,落實供需要求。
2根據工程的施工進度和施工圖預算中的工料分析,編制工程所需的材料用量計劃。根據材料需用量計劃,做好材料的申請、訂貨和采購工作,組織材料按計劃進場,并做好保管工作。
(4 施工總平面布置
1 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原則
根據業主提供的場區總平面圖和現場勘測情況,施工總平面布置原則為:
1)符合沈陽市和我公司有關現場管理及文明施工等規定的要求。階段平面布置要與該時期的施工重點相適應。
2)施工平面要緊湊合理,盡量減少施工用地;滿足施工生產需要,有利于生活、安全防火、環境保護和勞動保護的要求。
3)中小型機械的布置要處于安全環境中,要避開高空物體打擊的范圍。臨電電源、電線敷設要避開人員流量大的樓梯及安全出口,以及容易被墜落物體打擊的范圍,電線盡量采用暗敷方式或架空。
2臨時用地
臨時用地詳見施工總平面布置圖
(5 臨電系統布置
施工用電采用三相五線制從施工現場變壓器引出至施工總配電箱,然后根據現場臨時用電情況再分路引至各用電區域。因主體施工期間投入的設備較多,且存在多專業交叉施工現象,各種設備功率均較大,因此本工程最大用電量為主體施工期間,各分路電纜選用布設以主體施工用電為準。
(6 臨水系統布置
根據業主提供的水源,現場采用DN50水管形成統一環路。
現場排水圍繞施工現場,在道路臨邊布置一排水暗溝,生活污水均經過暗溝排入沉淀池,經沉淀池后排入市政管道,現場廁所須建成水沖式,廁所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排入市政管網。
(7機械設備的準備
根據工程規模及工期要求,合理配備施工機具設備。對所有的機械設備,在進場安裝使用前均進行集中維修和保養,以保證機械設備處于完好狀態。根據施工計劃安排建立統一的機械設備集中管理機構,統籌進場、安裝、使用、維修和保養,同時建立相應健全的崗位責任制度。施工所需的機械設備詳見下表。
(8勞動力的準備
根據工程結構特點和工期要求,對各專業工種人員,按需分期分批進場,勞動力使用實行動態管理。所有進場人員都要經過嚴格的工種培訓,具備良好的施工操作技術和身體素質,以適應施工現場高節奏的工作。勞動力計劃表詳見下表。
勞動力需用計劃表
序號工種數量(人)計劃進場時間備注
合計674(人)
(9周轉材料
根據工程規模及工期安排,確定周轉材料使用量,編制周轉材料需用計劃,并在工程施工前報公司物資部。周轉材料的供應應能隨時滿足工程施工的需要,為了確保本工程施工工期,在施工過程中要加大周轉材料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