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樓中庭大跨度無粘結預應力結構施工方法
本工程主樓中庭(A-D 軸、2-11 軸)部位即5 層、7 層、9 層、16 層、23 及31 層,采用了超高大跨度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預應力梁最大跨度達32.2m,最大截面為900mm×2000mm,大梁最大架空高度為28.8m。公司初步方案將根據中庭大梁不同的架空高度分別采用滿堂鋼管腳手架支撐體系和架空桁架與普通腳手架相結合的支撐體系,即7 層和9 層采用搭設滿堂鋼管腳手架進行施工,對于(5)1(6)23 及31 層采用架空桁架結合普通鋼管腳手架進行施工;模板采用七層板及木枋,散裝散拆。
( 1) 架空桁架( 貝雷架) 與普通鋼管腳手架相結合的支撐體系
架空貝雷架與普通鋼管腳手架相結合的支撐體系,是采用鋼立柱架設貝雷架,由其形成一個架空承力結構,作為空中操作平臺,并在貝雷架上用普通鋼管腳手架搭設支模架,普通鋼管腳手架立柱采用可調上托,以便模板拆除時脫模。
1)支撐體系的布置與構造
根據本工程的中庭部分的結構布置形式,并通過對架空層結構自重及施工荷載的計算,利用中庭臨邊的工程結構柱作為主要的傳力構件,并在⑥-⑦軸中間垂直于(D)軸的方向另布置3 根立柱也作為主要承力構件,同時可減小貝雷架的跨度,有利于整個支撐體系的安全。立柱采用塔式起重機標準節,桁架采用貝雷架。
主桁架支承于工程結構柱和3 根另設立柱上,立柱直接支承于地下室底板上,并由下至上連續搭設至相應施工層的操作高度。為適應塔式起重機標準節的高度模數,采取在工程結構柱上設鋼牛腿以調整主桁架的高度。在主桁架上沿平行于(A)軸方向設次桁架,在次桁架上沿與其垂直的方向設[10 槽鋼,腳手架支撐于槽鋼上,直接作為模板支撐。
2)支撐體系的安裝程序及方法
(A)支撐體系的安裝程序
(B)支撐體系的安裝方法
A)立柱
立柱在地下室底板上做基礎,其做法同一般塔式起重機基礎。立柱采用塔式起重機分節吊裝,遇到結構樓板時,采取預留孔洞讓其穿過。為減小立柱的自由高度,保證其穩定性,對于1#、2#立柱,采取在立柱兩側用工字鋼將其固定。在立柱與工字鋼之間用楔塊楔緊固定,工字鋼錨固在埋設于結構樓板中的預埋件上。對于3#立柱,在結構梁上埋預埋件,安裝簡易附墻,以減小立柱的受壓長細比,滿足穩定性要求。
B)鋼牛腿安裝
搭設鋼管挑架進行牛腿的安裝。牛腿支座通過螺桿固定于建筑物結構上。
C)鋼桁架安裝
在地面組裝成設計所需的長度后,利用塔式起重機分片吊裝就位。鋼桁架與立柱、牛腿以及主次桁架間,采用角鋼焊接或用U 型螺栓連接固定。
D)槽鋼鋪設
利用塔式起重機將槽鋼吊至桁架上,按腳手架的搭設間距布置,并用U 型螺栓與桁架連接固定。
E)鋼管支模架搭設
利用塔式起重機將鋼管吊運到鄰近樓層后進行搭設。腳手架立桿設于槽鋼之上。
沿大跨度梁長度方向立桿間距不大于0.9m,上下兩排橫桿之間的距離控制在1.2m 以內,兩個方向上均設置剪刀撐。
3)支撐體系的拆除
(A)拆除順序
總原則是"后裝先拆" 、"先裝后拆",即先拆模板及鋼管腳手架、再拆槽鋼及鋼桁架,最后拆除牛腿;但另設于地下室底板上的立柱直到結構封頂后才拆除。
(B)支撐拆除的時間要求:
第5 層的支撐在第9 層的預應力梁混凝土達到強度并且預應力筋張拉完畢之后方可拆除;
第1(6)2(3)31 層的支撐應在本層預應力梁混凝土達到強度并且預應力筋張拉完畢之后方可拆除。
(C)支撐拆除的方法:
A)模板、腳手架及槽鋼的拆除方法
采取人工拆除后轉至相應樓層內,然后由塔式起重機吊至地面。
B)鋼桁架的拆除方法
采取在結構大梁上預留吊裝鋼絲繩孔,將電動葫蘆掛在大梁上,由電動葫蘆將桁架放下。然后由塔式起重機轉運至施工樓層。
C)拆除牛腿
在臨近樓層內搭設鋼管挑架拆除牛腿。將固定牛腿支座的螺桿取出即可。
D)立柱拆除
在主體結構封頂后且屋面板混凝土達到規范規定的拆模強度后方可拆除。立柱的拆除方法與鋼桁架的拆除方法相同。
4)預留孔洞的處理
對于樓板上的預留洞,采取在施工縫周圍留設企口,在立柱拆除后,對施工縫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處理,認真清洗,清除鋼筋上的鐵銹、砂漿等,預留出的鋼筋全部采取焊接。封堵預留洞采用膨脹混凝土進行澆筑,以確保接縫質量,滿足防水要求。
( 2) 滿堂腳手架支撐
滿堂架的搭設方法與一般工程類同。在沿大跨度梁長度方向上,立桿間距控制在0.9m 以內,上下兩排橫桿之間的距離控制在1.2m 以內。兩個方向上均設剪刀撐。
滿堂腳手架的拆除方法與一般工程類同。須注意的是第8 層的滿堂架必須在第10層預應力梁混凝土達到強度并且預應力筋張拉完畢之后方能拆除。
( 3) 模板體系
模板采用七層板及木枋,散裝散拆。支模時按規范要求進行起拱。
模板工程的施工方法與一般工程類同,其中箱型梁內模采用專門制作的塑料盒作為永久性模板,詳見后面有關章節。
( 4) 鋼筋及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法
鋼筋工程的施工方法與一般工程類同,值得注意的是預應力筋的埋設等工作要與非預應力筋的綁扎等工作協調配合好,先進行非預應力鋼筋的綁扎,再進行預應力鋼筋布設。普通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詳見后面有關章節。
( 5) 無粘結預應力工程施工方法
1)施工采用的材料及機具
(A)鋼材
根據設計圖紙之要求,本工程采用強度等級為1860MPa,直徑為15.24mm 的高強度低松馳鋼絞線(松馳損失小于2.5%),鋼材應具有出廠證明書,進場時應進行外觀檢查和力學抽樣檢驗,合格方可使用,根據JGJ/T92-93 的要求,每三十噸為一批,每批從不同盤中頭或尾抽取1.2m 或1m 共三根做力學性能試驗。
(B)錨具
本工程固定端采用擠壓錨(P 型錨),錨墊板用與擠壓錨配套的承壓托板,張拉端采用單孔夾片式錨具,所有錨具均為Ⅰ類錨具。
錨具為預應力工程中最重要的部件,必須嚴格按要求選用,出廠前應由供方按規定進行檢驗并提供質量合格證或質保書,其質量應符合《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國家標準(GB/T14370-93)的
要求,進場時應分批抽樣進行外觀檢查并進行組裝件試驗,及錨具硬度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組裝件成批數量與鋼筋同,兩端共取6 件套組成3 個組裝件進行靜載試驗,錨固系數及伸長量應合符《JGJ/T92-93》無粘結預應力技術規程的有關規定。錨具硬度要按每批不超過1000 套抽取5%總用量做硬度試驗,其硬度值應在廠家出廠合格證或質保書之硬度要求范圍內。(C)端部用承壓墊板
本工程固定端用與擠壓錨相配套之單孔托板,張拉端根據每個張拉端預應力筋數量及可利用承壓面積決定用單孔或多孔墊板,單孔墊板規格為100×100mm12mm 厚16Mn鋼板,開孔20mm,多孔墊板用16mm 厚16Mn 鋼板,開孔20mm,孔與孔間距離最少為80mm或經驗算可調至50mm,邊孔離板邊最少為50mm。
(D)螺旋筋或網片筋
根據每根梁預應力筋的布置情況,螺旋筋可采用φ5 高強鋼絲做成的4 圈直徑為80-90mm 的椎螺旋筋,布螺旋筋時梁內各螺旋筋應相互扣住。或可直接用鋼筋網片,網片筋采用二級鋼φ12 鋼筋,雙向@100 布焊,至少四片。
(E)預應力施工機具選用
張拉機用FYCD-23 型前卡穿心式帶液壓頂壓器千斤頂及配套高壓油泵,剪切多余鋼筋用小型手提式角磨機或液壓機械剪切器。張拉設備在張拉之前必須送國家計量單位或大型力學試驗室進行標定校驗,檢驗制度按JG/T5028-93 的有關規定進行,未經標定的設備不得使用。
2)預應力施工方法
(A)預應力施工工藝
(B)預應力筋下料及加工
本工程根據施工場地情況,預應力鋼筋采用加工廠下料,根據下料長度直接加工好后送往工地施工,下料時采用無齒砂輪機切割,下好的成品鋼絞線不能有死彎及磨傷。
鋼絞線的下料長度L 按以下公式計算:
L=L1+L2+L3
其中:L1---鋼絞線埋入構件內長度L1 按以下公式計算:L1=L0(1+8*H2/3*L0)
L0-----曲線水平投影長度
H-----構件高度
L2----------預應力筋張拉長度。
L3---------下料誤差(取0.1m)
下好料的鋼筋貼上長度標簽,按長度分類堆放,并掛好長度標簽。預應力筋堆放場應盡可能靠塔式起重機,以便于垂直運輸。
(C)支吊筋及預應力筋安裝
支吊筋可用φ10~12mm 普通鋼筋與預應力梁箍筋焊接在一起,支吊筋的高度在布點要嚴格按圖紙預應力筋曲線大樣布置,同時各點如果間隔較大可在其中加點,使各支承點間隔宜取1~1.5m,所有焊點要牢靠。
先鋪梁內預應力筋,按設計要求鋪放, 預應力筋數量嚴格按設計要求鋪設,保證位置準確,平面順直,互不扭絞布筋時如與非預應力筋發生沖突時,應優先保證預應力筋的鋪設;預應力筋位置垂直允許誤差:梁為±10mm。
(D)預應力固定端及張拉端安裝
張拉端設置時,應保證預應力筋與承壓板垂直,承壓板安裝好后須固定牢固,防止混凝土澆筑時位移;
預應力筋外皮有破損時,隨時用水密性膠帶纏繞修補。
樓面板需預留管孔時,應在綁扎樓面板底筋時進行,不宜在混凝土澆筑后鑿孔開洞。
(E)預應力筋張拉
根據設計要求和張拉設備的標定值確定預應力筋的張拉控制力及油表讀數,計算預應力筋理論伸長值;根據材料試驗情況,進行試張拉,確定預應力鋼筋伸長值。
理論伸長值計算公式:△L=△L1+△L2-△L3
△L1=FP×LT/(AP×ES)
FP=FJ[1-(κ×LT+μ×θ)/2]
式中 FJ---張拉控制力
LT ---線長度
AP---預應力筋截面積
ES---預應力筋彈性模量
L2 為10%應力下推算的伸長值(為統計經驗值)
L3 為預應力筋回油錨固時的回縮值(為統計經驗值)
預應力筋伸長值的丈量方法為:建立10%應力時量滑塞伸出量,張拉至103%應力時量滑塞伸出量(如一個行程沒達控制應力則該伸出量為各行程量減回縮值的總和)清理預應力筋張拉槽孔,剝除張拉端外露預應力筋外皮,檢查承壓板后混凝土質量情況,如有問題及時處理;
樓層混凝土試塊抗壓強度大于設計強度等級75%時,才能進行預應力筋的張拉,強度未達到要求時不得進行張拉;
預應力張拉工序為:
清理墊板→安裝錨環及夾片→安裝千斤頂→建立初應力(10%張拉力)→記錄初始油壓表及鋼尺讀數→張拉至終應力(超張拉3%)→記錄終點油壓表及鋼尺讀數 →校核伸長值→千斤頂回程→錨固
預應力筋張拉程序為:張拉控制力從零開始至1.03 倍預應力筋的張拉控制力錨固即可;
張拉采用應力控制為主,應變校核的方法進行,理論伸長值與實際伸長值偏差范圍 -5%~+10%;
張拉時發生混凝土表面破裂或斷絲、滑絲時,應停止張拉,查明原因處理后再張拉;
作好原始記錄,記錄應精確到mm。
(F)預應力筋切除及封堵預留孔
封錨前應用于手持砂輪切割機切割預應力外露多余長度,剩余長度不得少于30mm。
封錨前必須將錨具、錨孔清理干凈及濕潤充分,按設計要求進行封錨;
封錨材料必須將錨具、預應力鋼絲頭全部封堵密實,筋頭、錨具不得外露 ,保護層厚不小于15mm。
(G)預應力施工應注意事項
預應力底模及支撐,必須在預應力筋張拉結束后方可拆除,預應力梁的側模板和非預應力現澆樓板的底模板,可以在預應力筋張拉前全部拆除,如果相連板為預應力板也要預應力板預應力筋張拉完成后將底模拆除,以避免施加預應力時模板束縛梁的混凝土自由變形,影響混凝土預加應力的建立,具體拆除時間要根據施工圖說明確定,同時預應力梁由于自重很大,其下的支撐必須有足夠的承載力。
(H)預應力筋穿束
預應力筋待梁骨架筋綁扎好后(S 拉筋后扎)即可吊運到工作面,起吊時注意起吊每捆重量不宜大于0.5t , 起吊宜用軟質繩子三點起吊,預應力筋穿束可根據梁的截面大小及預應力筋數量決定分1~3 層布置,同時每層預應力筋數量較多時可將其分成2-3束,每束通長要捆綁,同時要與支承點綁扎,綁扎用鋼絲可用10~12 號細鋼絲,也可在各支承點預應力筋上方加焊一壓筋,將預應力筋壓在支吊筋間,以防澆筑混凝土時預應力筋走位浮動,預應力筋到兩端均勻分開,預應力每
束不宜打扭,以免影響預應力張拉效果。預應力筋安裝完成后的曲線形狀要與圖紙大樣相同,復查各矢高,其誤差不能超過10%。(I)預應力梁張拉方案
預應力張拉要從中軸線開始,雙向對稱張拉,張拉前要把理論伸長值算好,取第一根為試張拉,試張拉要量千斤頂行程,所量得伸長值加上10%推算伸長值與理論伸長值比較,兩者如果在+10%至-5%內,即可進行張拉,張拉時千斤頂后嚴禁站人,在梁端兩側要觀察混凝土有無裂縫出現,如有應停止張拉查明原因后方可張拉。采用兩端張拉時,可采用一端先預緊夾片,在另一端張拉,其后補足張拉力,兩端張拉時兩面端正面均不能站人,同時最好有對講機聯系錨固情況。
(J)預應力施工質量保證措施
重點把預應力筋材料、錨具質量關,選購符合國標要求的上等材料,材料必須具有出廠驗收合格證明;
做好材料、錨具質量的抽驗和設備的校驗工作;為保證梁、板預應力筋的鋪設質量,建立工人自檢,技術人員復檢,項目負責人組織全面檢查的質量驗收制度;
預應力筋張拉是預應力重要環節之一,張拉時一定要按設計和技術規程要求進行,落實張拉順序、次序,做好張拉原始記錄。
( 6) 附支撐體系及構件的設計與受力計算書
1)橫向鋼桁架的平面布置見圖,受力計算與結構選型
(A)荷載計算
每半邊梁由兩片橫向鋼桁架承力,
結構恒載:梁 每片鋼桁架承受q1=0.6×1.2×25÷2=9kN/m
板 每片鋼桁架承受q2=2.0×0.12×25÷2=3kN/m
每片鋼桁架自重荷載及腳手架等恒載:q3=4kN/m
每片鋼桁架承受施工活荷載: q4=3kN/m
(B)橫向鋼桁架簡化為簡支梁的計算型式:
化為集中荷載p2=1.2×0.9×(9+3+4)+1.4×0.9×3=21.06kN
p1=10.53kN
可求出Mma*=464.4kN.m Vma*=136.9kN
如取用單排單層的貝雷架組合型式,查貝雷架容許內力表,
容許內力M=788.2kN.m>464.4kN.m
V=245.2kN>136.9kN
實際施工中采用單排單層的貝雷架組合型式,安全性足夠。
2)縱向鋼桁架的平面布置見圖,受力計算與結構選型:
荷載計算
縱向鋼桁架簡化為如圖所示
恒載:縱向貝雷架自重荷載qa=2 kN/m
橫向貝雷架傳來的集中荷載簡化為P=294.8kN(為最不利情況下的取值)
查《施工計算手冊》連續梁內力表
Mma*=449.6kN.mVma*=390.3kN
實際施工中采用雙排單層的鋼桁架組合型式,安全性足夠。
牛腿支座上的鋼架受力計算方法與縱向鋼桁架相同。也采用雙排單層貝雷架組合型式,安全性足夠。
3)立柱受力計算
立柱承受軸向荷載,最底部立柱標準節承受最大軸向壓力
立柱自重最大 :300kN
鋼桁架傳來的最大壓力:900kN
對塔式起重機標準節而言,承受 1200kN 的軸向壓力,安全性足夠。
立柱的平面布置見圖。
立柱基礎照一般塔式起重機基礎進行處理。
4)牛腿支座加工與安裝方法祥見圖。受力計算:
受剪驗算
牛腿10 根螺桿(φ32),能承受剪力 2492kN(足夠安全)
抗傾覆驗算不考慮法向應力的有利作用,抗傾覆力矩為 804 kN.m ,實際力矩為380 kN.m(足夠安全)
5)在梁上要預埋鐵件,以作以后立柱標準節附墻用。在梁上適當的地方預留吊裝孔,以作以后拆除支撐及轉運使用。
篇2:大跨度模板工程拆模方案
大跨度模板工程的拆模方案
1、嚴格建立模板塊和立柱的拆除申請、批準制度,防止為趕進度而盲目拆模。
2、模板的拆除:非承重側模應以能保證混凝土表面及棱角不受損壞(大于1N/m2)方可拆除,承重模板應按《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的規定執行。
3、板拆除的順序和方法,應按照配板設計的規定進行,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非承重部位、后承重部位以及自上而下的原則。拆模時,嚴禁用大錘和撬棍硬砸硬撬。
4、拆模時,操作人員應站在安全處,以免發生安全事故。待該片段模板全面拆除后,方可將模板、配件、支架等運出堆放。
5、拆下模板等配件,嚴禁拋扔,要有人接應傳遞,指定地點堆放,并做到及時清理、維修和涂刷好隔離劑。以備待用。
6、模板塊在裝、拆、運時,均用手傳遞,要輕拿輕放,嚴禁摔、扔、敲、砸。每次拆下的模板,應對板面認真清理,立柱底腳螺栓等要定期刷油防銹。
7、現澆結構的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按下列規定:
(1)在混凝土強度能保證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損壞后,予以拆除。
(2)底模,在混凝土達到以下設計強度后,方予拆除:
板:結構跨度≤2m時,50%;
板:結構跨度>2m,≤8m時,75%。
梁:結構跨度≤8m時,75%;
>8m時,100%。
懸臂構件:結構跨度≤2m時,75%;
>2m時,100%。
8、側模拆模時,按合理順序進行拆除,一般按后支的先拆,先支的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拆模時不得強力震動或硬撬硬砸,不得大面積同時撬落或拉倒,對重要承重部位應拆除側模檢查混凝土無質量問題后方可繼續拆除承重模板。
9、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結構,在混凝土強度符合設計混凝土強度等級后,方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載;當施工荷載產生的效應比使用荷載的效應更為不利時,先進行核算,加設臨時支撐。
篇3:大跨度模板質量要求和措施
大跨度模板質量要求和措施
1模板工程質量程序控制示意圖
2模板工程應注意的重點:
1、實施專人負責預留洞口、預埋管道等模板的安裝,在澆筑混凝土時派專人檢查。
2、應力筋波紋管嚴格按設計圖紙側預埋,模板的對拉桿螺桿設置時,應注意避免與波紋管交叉。
3、預應力大梁底模在預應力筋張拉前不得拆除,以確保混凝土的養護質量。
3模板質量檢查
模板工程安裝完成后及時進行技術復核與分項工程質量檢查,確保軸線、標高與截面尺寸準確。
1、要求模板及其支架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
2、模板接縫全部采用膠帶紙粘貼。
3、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清理干凈并涂刷隔離劑。
4、模板安裝的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
模板安裝的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
項次項 目允許偏差檢驗方法
1軸線位移梁3尺量檢查
2標 高+2,-5用水準儀或拉線和尺量檢查
3截面尺寸梁+2,-5尺量檢查
4每層垂直度3用2m托線板檢查
5相鄰兩板表面高低差2用直尺和尺量檢查
6表面平整度5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檢查
7預埋鋼板中心線位移3拉線和尺量檢查
8預埋管預留孔中心線位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