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小學養成教育工作總結
充實的一學期工作即將畫上句點,我校這一學期的養成教育工作也進入了總結與反思階段。本學期我校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以上學期取得的成績為基礎,揚長避短,逐步推廣養成教育,力求在生活和學習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為其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現將本學期的養成教育工作總結如下:
一、確定目標,堅持不懈
我校本學期依然以《中小學養成教育管理細則》為養成教育培養內容,在全面推廣各種習慣的同時,確定重點內容,我校按照局重點工作把讀記習慣和書寫習慣作為重點培養目標的同時,把學生的聽課習慣和作業習慣也作為本學期的主要培養內容。
開學初我校要求各位教師針對自已所教學科的特點制定計劃,在學期中并針對學生聽課的具體情況,圍繞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開展教師論壇活動。業務校長和教導處深入班級聽課,了解班級學生的上課情況,及時與教師進行信息反饋。
二、具體習慣的培養
1.作業習慣的培養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我校在作業習慣的培養上加大力度,開學初制定作業要求,要求班主任按時留作業,作業內容要豐富,形式要多樣,學生的字跡要工整,本面要整潔,班主任批閱要及時,避免錯批。教導處和業務校長每月對各班作業進行不定期檢查,并把檢查情況及時和班主任交流,不斷整改,同時把檢查情況按等級評定,與教師期末考核掛鉤。本學期學生的作業效果情況有了明顯的變化。
2.聽課習慣的培養
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并不是一夕培養成的,為了培養學生的聽課習慣,業務校長深入班級聽課,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態,并和任課教師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聽課習慣”展開論壇,針對學校教師的教學狀況,業務校長利用業務學習對教師進行教學培訓,不斷提高教師上課的教學能力,力求通過教師豐富的課堂內容、誠摯的關心和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多方面吸收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聽課能力。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我校大部分學生的聽課習慣有了明顯的改善。
3.寫字習慣的培養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我校把每天下午1:00到1:15這段時間設為寫字時間,同時把科任教師分配到各個班當副班任,一同深入學生當中從坐姿、握筆姿勢、字的基本筆畫等細節處指導學生寫字。業務校長和教導處每天深入班級監督寫字教學的完成情況。
同時在教師中間開展師生齊練活動,教師每天堅持練習粉筆字和鋼筆字,在不斷提高自身寫字能力的同時為學生起表率作用。
通過這一學期的全面努力,我校師生的寫字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4.讀記習慣的培養
教育工作德育為先,為了更好地從小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我校本學期把《弟子規》引入學校,每名學生人手一本新版《弟子規》。每天早上7:30到7:45這段時間我校設為誦讀時間,班主任逐句講解后,要求學生誦讀《弟子規》,讓學生在中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
我校把周五下午兩節課時間也定為閱讀時間,為了全面鼓勵學生走進書的樂園,學校為各個年級買了大量的課處圖書供學生閱讀,還為每一名學生訂制了一本閱讀筆記,要求學生在仔細閱讀的同時認真完成讀書筆記。
5.計算習慣的培養
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我校開學初統一幫學生購買了口算題卡,班主任每天利用早自習或上課前一分鐘,領學生進行速算練習,從基礎抓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具體活動
(一)三月份:
1.林義鴻、李書平、姜彩霞等11人參加《弟子規》培訓。
2.3月28日在我校邀請權淑芳、吳虹到校召開《弟子規》講座。我校部分家長和全體教師聆聽了講座,在精神上受到了一次深刻地洗禮。
(二)四月份
1.4月13日組織了三——五年級閱讀成果比賽。三年組劉筱宇、四年組吳狄,五年組王金海獲得一等獎,欒璐伶、開薪茹、隋明瑤等同學獲二等獎,姚明軒、楊琬琳、劉全雙等同學獲得三等獎。
2.4月15日下午進行全校誦讀展示。全校50人參加了展示活動。一——五年級學生齊聚一堂,這個充實而又緊張的下午,讓學生受益頗多。
(三)五月份
1.5月20日我校寫字教師對全體班主任進行寫字培訓。我校專業寫字教師少,這種以點代面的方法全面推動了我校寫字教學的開展。
2.5月24日組織全校演講比賽。三年級的欒璐伶、開薪茹等同學成績突出。
3.在我校寫字競賽中,王金迪、林鷺、代雨杭、曹旭熒和王金海獲校級一等獎;李端文、紀麗、高德等獲二等獎;鐘志國、姚名軒、付凱軍等獲三等獎。
4.在5月末我校評選養成習慣優秀少年:梁旭桐、鐘治國、柴鉅晨等被評為“小小書法家”;姜厚洋、王金迪、肖以旭等被評為“好習慣好少年”;丁銘禹、葉加寶、現梓陽等被評為“文明小公民”;王星晨、馬佳華、隋明瑤等被評為“樂學少年”;王超、崔美玲、何生恩等被評為“閱讀小能手”。
5.5月31日我校學生參加了區組織的寫字競賽,在比賽中我校成績較理想。
(四)六月份
1.6月4日王金海參加市寫字競賽。
四、具體落實
1.加大監管力度。落實工作之后,教導處加大檢查力度,對每一項工作都及時檢查落實情況。
2.把各項檢查工作與期末考評掛鉤,全面督促教育教學工作的落實。
篇2: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階段總結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課題階段總結
和平中學
顧玉清
一種好習慣,就是一種能力,一種毅力,一種品格,一種修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生終身享用不盡的財富。為此,我能與科任課組的教師一道,在《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課題的第一階段研究過程中,能依照課題研究計劃,有步驟,有計劃,有措施的落實課題的實施步驟,課題研究要達到的目標基本能實現。在研究中,能按時參加教師培訓學習,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認識和業務能力。能將課題研究緊密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力爭在品德學科課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中不搞一刀切,一鍋煮,對他們也是
“分層推進,分類指導”,讓優秀生行為在充分發展,讓中等生的良好行為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有所提高,潛能生的良好行為不“滑坡”,并有所提高。為此現將第一階段的總結如下:
一、課題簡介
我們科任組承擔了《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子課題研究工作,
在課題研究中,始終能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做為課堂教學工作中的重點,能為按時參加學校組織的課培培訓學習,不斷探索,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專業素質,在課堂教學中能改變轉統的教學方式,不斷創新,能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為培養的嘗試,能結合教學實踐不斷地總結,在總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課題的具體實施
1.做好開題前的調查摸底工作,針對各班學生的情況,我能按時參加課題研究工作。
2.提高認識,轉變教學觀念。
能按時參加課題組組織的有關的理論學習,經常與每一位課題教師進
行溝通,提高科研認識,在學習現代學生良好行為教育理論的同時,通過網絡了解各地的教育發展情況,了解國內外教育動態,使自己從思想上認識了課題的重要性,為課題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能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教師教育理論的學習,明確課題研究目標和重點。
針對課題,能多次與本課組的教師學習和討論,聽專定講座和指導,學習古今中外教育家對此內容的解析,使自己能在課堂教學中深化課題研究,確定研究目標和工作重點,在課堂教學中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究:一是小學生該養成哪些好習慣;二是在教育教學之中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好習慣;三是家長、教師如何配合才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四是好習慣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正面影響。
我在教學中制定針對學生良好學習行為習慣,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強調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優生幫助“潛能生”。在課外輔導中,特別是“潛能生”要進行“一幫一”活動,我還在教學實踐中采取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采取不同方法補差。記每個學生在學習習慣養成上都有不同的改變和提高。
4.通過課題初步落實研究,提高了自身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改變了以往的“一言堂”“教授化”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大大地提高了教育教
學質量。
5.思想教育是培優補差的根本,我在品德課教學中特別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老師傾注真誠的愛,在感情上親近學生,在學習上幫助他們,在生活中關心他們,使他們真正感到老師可親、可信、可敬。這樣,他們才會主動親近老師,才會樂意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教育。平時我就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公平,公正對待每一位同學,通過談心、個別交流的形式,給予全班學生同樣的關心指導,同樣的信賴和尊重,同樣的鼓舞和期待。使每個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有積極進取的心態,幫助他們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引誘,培養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培養他們頑強的意志。
6.因材施教是培優補差的有效措施。
我們在教學中能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特別是個性鮮明的學生,“因材施教”創造不同的成功教育方法,不傷害任何一個學生,嚴格要求優等生的學習習慣,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培養高素質的拔尖人才。挖掘中等生的潛力,使他們超越自我。關注熱愛后進生,使他們減輕壓力,感受到來自老師與集體的愛,享受大家庭的樂趣,了解自己的
長處與學習和紀律上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了學習自信心。
7.通過自己在品德教學中落實課,認真上課題研究課,通過參加聽課、說課、評課和反思活動,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總結經驗和不足,提高了課題研究的實效。
總之,在不斷的課題教學研究中,我要積極探索高效科學的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
不斷反思工作的實效性,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將課題研究進行到底。
篇3:11月中學生養成教育工作總結(1)
20**年11月中學生養成教育工作總結
學校形成了“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辦學思想和“規范管理、開放教育”的管理模式。在辦學實踐中秉承這一思想,重視德育工作,重視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志向高遠、道德高尚、體魄健美、心理健康、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基礎扎實、特長突出”的優秀中學生。在常抓不懈的德育實踐中,育人為核心,以養成教育為主線,以校園生活課程為載體,以貫徹《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校規校紀為抓手,抓基礎,抓常規,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堅持從理論上進行指導、從思想上進行啟迪、從情感上進行交流、從行為上進行訓練,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的行為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完善制度建設,強化育人意識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個人有了好的習慣,必然會產生好的結果。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養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礎工程,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對學生的養成教育,不是某個人或是某些人的工作,而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需要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參與的工程。為此,確立了“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理念,要求全體教職員工都要以嚴謹的行為和良好的表率成為養成教育的實施者,教師要做到教書育人,職員要做到管理育人,工人要做到服務育人,讓學生在每天的學習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受到教育。為此,學校在管理制度方面,制定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以“勤政、奉獻、開拓、高效”為宗旨制定了學校領導崗位職責;以“立志、尚學、求實、創新”為宗旨制定了學生行為規范;以“愛校、愛生、愛事業、講奉獻”為宗旨制定了教師崗位職責。學校還制定了《教師十要十不要》、《教師文明用語與文明忌語》、《禁煙規定》、《職能部門崗位職責》、《教職工工作考評制度》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并通過全校大會,以及其他各種教育形式,貫徹到干部教師的工作中,使全體干部、師生的行為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這些規章制度也督促教職員工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為學生做好表率,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和諧有序的工作學習氛圍,保證了養成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構建德育網絡,狠抓隊伍建設
為了有效地挖掘和整合學校德育工作力量,形成全員育人的“大德育”體系,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組員包括副校長、各職能部門主任、團委書記、年級主任,并明確領導小組成員分工,將學校德育工作細化為每個人的職責,形成“校長─政教處─年級─班主任”的管理網絡和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參與實施德育的格局。在注重德育領導機構力量配備的同時,學校十分重視德育隊伍的建設。重點加強了“二支隊伍”建設:即教師隊伍和班主任隊伍。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塑造良好的師德形象,是學校加強學生養成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關鍵,正所謂“正人先正己,教人先自教”。教師的行為表率是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養成教育的有效方式。教師的模范行為是推進學生進行道德實踐和行為仿效的榜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興趣愛好,他們必然在教師中尋找自己的榜樣。各學科教師的群體形象及教師平時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養成教育豐富的資源和最形象、最生動、最富有感召力的教育。因此,學校在狠抓學生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的同時,重點強調了師德建設,大力提倡“愛學生、愛學校、愛事業”的三愛教育,力求以優良的師德師風去感染、教育學生。在師德教育中,做到治本為先,抓起點、抓風氣,對教師高要求、嚴要求,大力倡導“學校無小事,教師無小節”的育人觀念,從教師的自我養成,自我完善著手。特別是在儀容儀表、言談舉止、遵紀守法、愛護學生等方面,教師要做到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