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版《紅樓夢》電視劇的觀感
關于新版《紅樓夢》電視劇的討論漸漸冷下來了,我的因它而生的一些感想卻還沒有整理出來,好在我并不太愛湊熱鬧。
但是該整理的還是要整理,閑著也是閑著,況且又有這個興趣。
一到真要正八經地整理,才覺得自己要不狠狠地慚愧一番還真說不過去。因為我似乎壓根兒沒有正八經地、系統地通讀過《紅樓夢》的原本兒。
但畢竟處在一個大環境中,喜歡過小人兒書,看過影、視、戲,聽過廣播,上過學,聊過天兒,耳濡目染之下,竟然對這部小說的情節基本熟悉了;不僅如此,對于這個故事所表現的情緒也有幾分感受了;不僅如此,對于圍繞著這部小說的各種討論、挖掘和發揮也有了幾分了解了。于是曾感嘆:確實不簡單!人不簡單,故事不簡單,表達不簡單!不簡單的意思是,故事不是一般人能碰上的;即便碰上,也不是一般人敢寫的;即便敢寫,也未必肯寫;即便肯寫,也未必就真能寫得這么符合故事本身。
我的觀點是,故事即人生,人生即故事。人生有多復雜,故事就有多復雜,人生有幾面,故事就有幾面。但是,故事在被講出來的時候,往往就已經曲離了故事本身,也就是曲離了人生。能夠選取一兩個角度,把一個故事講好,講得符合生活,讓人感動和認同,就已經算是有才能的人了。而如果能夠選取更多的角度,也能把這個故事講得不錯,無疑才能就更高,因為選取的角度越多了,就容易顧此失彼,反而不如用少的角度講好它討巧。所以這世上好故事其實未必少,但能講好故事的人并不多,把一個復雜的故事講得出類拔萃的人就更少了。《紅樓夢》的作者顯然就是這少之又少的人中的佼佼者。
魯迅先生對《紅樓夢》曾有一段著名的評價:"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還有評論者說,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部《紅樓夢》。諸如此類。這些評論大概正可證見作者描摹的功力。因其更符合生活本身,才在如此豐富的角度上皆見其出色。
因為要兼顧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部作品,著作時其耗費作者的精力之巨可想而知!所以,我似乎能理解為什么這是一部未完成作品。人生無常,一部偉大的作品系于某個個人,而這個個人又處于對自己的健康與安全毫無把握的社會環境中,還能期待這部作品的命運能有多大保證嗎?
雖然是未完成作品,但其光輝卻并不因未完成而稍有遜色,相反,我倒覺得,未完成本身就有一種美,類似的例子還有那缺一只胳膊的維納斯。其實,人生人世本身又何嘗存在所謂完成狀態呢?這種未完成狀態可能倒更符合人生。我想,未必作者便沒有懷了這樣的心思:寫到哪算哪吧!
任何一個好的故事,應該說都有多種表達的可能性。因此,用一種形式表達成功的故事往往會被改編成其它形式。比如,小說改編成戲劇、影視劇。當然,也有影視劇改編成的小說。但是,后一種改編我一般不看好。因為在我看來,小說是一種更高的藝術形式。從高往低改,容易成功,而從低往高改,則比較難。更高的意思是說,其內涵會更豐富,給感覺、想像的回旋空間更大。我們大概能想像這樣一種狀況,有時候描述一件事物的時候,越往具體了說,就越難,因為無法做到準確,既然無法準確,就難免語不達意,越語不達意,關于事物的本身的真實的信息損失就越多。所以,有時為了真實,我們寧愿模糊,尤其是在表達復雜的感受的時候。然而,過于模糊的東西,又經常給接受者的接收和認可帶來麻煩。所以,在選擇了一種表達方式后,關鍵是掌握這個平衡。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不表達是最保險和安全的"表達"方式,其次是詩歌,其次是散文,其次是小說,其次是影視劇等等,越往后,表達的時候冒的偏離生活本身的風險就越大。
所以,原著是小說的作品改編成影視劇后,大多被文本閱讀者諸多挑剔,因為不符合自己閱讀時的想像。而因為某部影視劇不錯受到啟發而去閱讀原著小說的人,則不大會挑剔小說,反而可能會認為影視劇糟蹋了小說,除非編劇的時候進行了太多的內容上的加工而又改編得比較成功。
應該說,任何一個讓人熟悉的故事,演繹成影視作品,都會冒著絕大的風險;在前人已有相對成功的改編的情況下,仍敢于重拍,那就是冒了更大的風險。所以,重拍經典,我很佩服重拍者的勇氣。但是,佩服到一半,我又想,如果不是懷著滿腔的對經典的熱愛去拍,懷著哪怕一分對功利的追求,我都不得不收回我的佩服。因為不管拍得如何,只要用心經營,憑經典本身的影響,除非拍得真正爛到家了,估計是賠不了錢的,賠的只是制作者的社會評價而已。而在現在這個越來越趨功近利的社會,如果經濟上的評價和社會評價二者不可得兼的話,前者對人的身心平衡的影響更大。這樣,最終藝術的評價再濫,最起碼掙到錢的這個事實能夠讓我最終找到平衡。我敢說,現在許多許多人就是這樣一個心理。
繞了半天,得說正題。
老版《紅樓夢》電視劇我看過許多遍,再演我還有看下去的興趣;新版《紅樓夢》電視劇我看過少數幾集,但看不下去了,再演,我會毫不猶豫地換臺。這就是我的觀感。
篇2:新老版《紅樓夢》電視劇觀感
新老版《紅樓夢》電視劇的觀感
關于新版《紅樓夢》電視劇的討論漸漸冷下來了,我的因它而生的一些感想卻還沒有整理出來,好在我并不太愛湊熱鬧。
但是該整理的還是要整理,閑著也是閑著,況且又有這個興趣。
一到真要正八經地整理,才覺得自己要不狠狠地慚愧一番還真說不過去。因為我似乎壓根兒沒有正八經地、系統地通讀過《紅樓夢》的原本兒。
但畢竟處在一個大環境中,喜歡過小人兒書,看過影、視、戲,聽過廣播,上過學,聊過天兒,耳濡目染之下,竟然對這部小說的情節基本熟悉了;不僅如此,對于這個故事所表現的情緒也有幾分感受了;不僅如此,對于圍繞著這部小說的各種討論、挖掘和發揮也有了幾分了解了。于是曾感嘆:確實不簡單!人不簡單,故事不簡單,表達不簡單!不簡單的意思是,故事不是一般人能碰上的;即便碰上,也不是一般人敢寫的;即便敢寫,也未必肯寫;即便肯寫,也未必就真能寫得這么符合故事本身。
我的觀點是,故事即人生,人生即故事。人生有多復雜,故事就有多復雜,人生有幾面,故事就有幾面。但是,故事在被講出來的時候,往往就已經曲離了故事本身,也就是曲離了人生。能夠選取一兩個角度,把一個故事講好,講得符合生活,讓人感動和認同,就已經算是有才能的人了。而如果能夠選取更多的角度,也能把這個故事講得不錯,無疑才能就更高,因為選取的角度越多了,就容易顧此失彼,反而不如用少的角度講好它討巧。所以這世上好故事其實未必少,但能講好故事的人并不多,把一個復雜的故事講得出類拔萃的人就更少了。《紅樓夢》的作者顯然就是這少之又少的人中的佼佼者。
魯迅先生對《紅樓夢》曾有一段著名的評價:"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還有評論者說,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部《紅樓夢》。諸如此類。這些評論大概正可證見作者描摹的功力。因其更符合生活本身,才在如此豐富的角度上皆見其出色。
因為要兼顧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部作品,著作時其耗費作者的精力之巨可想而知!所以,我似乎能理解為什么這是一部未完成作品。人生無常,一部偉大的作品系于某個個人,而這個個人又處于對自己的健康與安全毫無把握的社會環境中,還能期待這部作品的命運能有多大保證嗎?
雖然是未完成作品,但其光輝卻并不因未完成而稍有遜色,相反,我倒覺得,未完成本身就有一種美,類似的例子還有那缺一只胳膊的維納斯。其實,人生人世本身又何嘗存在所謂完成狀態呢?這種未完成狀態可能倒更符合人生。我想,未必作者便沒有懷了這樣的心思:寫到哪算哪吧!
任何一個好的故事,應該說都有多種表達的可能性。因此,用一種形式表達成功的故事往往會被改編成其它形式。比如,小說改編成戲劇、影視劇。當然,也有影視劇改編成的小說。但是,后一種改編我一般不看好。因為在我看來,小說是一種更高的藝術形式。從高往低改,容易成功,而從低往高改,則比較難。更高的意思是說,其內涵會更豐富,給感覺、想像的回旋空間更大。我們大概能想像這樣一種狀況,有時候描述一件事物的時候,越往具體了說,就越難,因為無法做到準確,既然無法準確,就難免語不達意,越語不達意,關于事物的本身的真實的信息損失就越多。所以,有時為了真實,我們寧愿模糊,尤其是在表達復雜的感受的時候。然而,過于模糊的東西,又經常給接受者的接收和認可帶來麻煩。所以,在選擇了一種表達方式后,關鍵是掌握這個平衡。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不表達是最保險和安全的"表達"方式,其次是詩歌,其次是散文,其次是小說,其次是影視劇等等,越往后,表達的時候冒的偏離生活本身的風險就越大。
所以,原著是小說的作品改編成影視劇后,大多被文本閱讀者諸多挑剔,因為不符合自己閱讀時的想像。而因為某部影視劇不錯受到啟發而去閱讀原著小說的人,則不大會挑剔小說,反而可能會認為影視劇糟蹋了小說,除非編劇的時候進行了太多的內容上的加工而又改編得比較成功。
應該說,任何一個讓人熟悉的故事,演繹成影視作品,都會冒著絕大的風險;在前人已有相對成功的改編的情況下,仍敢于重拍,那就是冒了更大的風險。所以,重拍經典,我很佩服重拍者的勇氣。但是,佩服到一半,我又想,如果不是懷著滿腔的對經典的熱愛去拍,懷著哪怕一分對功利的追求,我都不得不收回我的佩服。因為不管拍得如何,只要用心經營,憑經典本身的影響,除非拍得真正爛到家了,估計是賠不了錢的,賠的只是制作者的社會評價而已。而在現在這個越來越趨功近利的社會,如果經濟上的評價和社會評價二者不可得兼的話,前者對人的身心平衡的影響更大。這樣,最終藝術的評價再濫,最起碼掙到錢的這個事實能夠讓我最終找到平衡。我敢說,現在許多許多人就是這樣一個心理。
繞了半天,得說正題。
老版《紅樓夢》電視劇我看過許多遍,再演我還有看下去的興趣;新版《紅樓夢》電視劇我看過少數幾集,但看不下去了,再演,我會毫不猶豫地換臺。這就是我的觀感。
篇3:紅樓夢第八回讀后感
《紅樓夢》第八回讀后感
在這一回中是寶釵的第一次正式出場,這幾句是關于寶釵的外貌與穿著,通過寶玉的眼睛來觀察“寶玉掀簾一步進去,先就看見寶釵坐在炕上作針線,頭上挽著黑漆油光的兒,蜜合色的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線的坎肩兒,蔥黃綾子棉裙:一色兒半新不舊的,看去不見奢華,惟覺雅淡。罕言寡言,人謂裝愚;安分隨時,自云守拙。”作者首先描寫了薛寶釵的美貌和品格:標準的淑女,品格端方,容貌美麗。之后的“罕言寡言,人謂裝愚;安分隨時,自云守拙”則概括地寫出了她裝愚守拙,謹守封建禮教順應環境的個性特點,勾勒了一個封建淑女的輪廓。這也反映出人物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忠誠地信奉封建禮教。
寶釵要看寶玉那塊“落草時銜下來的寶玉”,便笑著說:“成日家說你的這玉,究竟未曾細細的賞鑒,我今兒倒要瞧瞧。”寶玉把玉解下來遞給寶釵。只見通靈寶玉上銘文: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寶玉也要過寶釵佩帶的金鎖來看,發現金鎖上銘文:不離不棄,芳齡永繼。這兩句銘文恰好是對仗工整的一副聯語,也是所謂“金玉良緣”的根據。在這一段描寫出可以看出寶釵的善于心計,故意要看寶玉的通靈寶玉,其目的應該是想要給寶玉看到金玉良緣的關系。這兩句銘文恰好是對仗工整的一副聯語,也是所謂“金玉良緣”的根據。從字面上看,這是兩句好話,但用在“二寶”身上就帶有明顯的嘲諷意味。將來一個要出家當和尚,一個要守活寡,長壽又有什么用?說是“仙壽恒昌”,寶玉并沒有成佛作主;說是“芳齡”永繼,寶釵同樣要衰老貧病。其實不過是表面吉利的兩句空話而已。
黛玉的到來則更加熱鬧,“我來得不巧了”“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可以看出黛玉的“半含酸”以及小性子、、小心眼、刀子嘴,展現了黛玉的直言直語,正是這樣才使得黛玉的形象更加生動,有血有肉,富有靈氣。個人覺得這里是一個伏筆,早知寶釵在你身邊,我就不來了,暗示最后黛玉的結局,在書中這樣的伏筆有很多。
接著是寶黛釵第一次大篇幅的談話并吃酒,而且最后演發了李嬤嬤禁酒、以父恐嚇。這其中寶玉聽寶釵的話不喝冷酒,平時黛玉也叫寶玉別喝冷酒他不聽,其實這正是親疏的區別,因為寶玉“只愛吃冷的”,寶釵是外人,好意勸他,他不好意思不聽,而黛玉是自己人,自然可以由著性子來。
在這一段的描寫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大家都勸寶玉別喝酒,黛玉卻說“別掃了大家的興。舅舅若叫,只說姨媽這里留你。”“別理那老貨,咱們只管樂咱們的。”……讓寶玉別賭氣,從這里可以看出寶釵永遠不可能是寶玉的戀人,因為她只會教寶玉做正確的事,三綱五常,封建禮教,而寶玉對這些禮教厭惡痛恨,再看黛玉,她會鼓勵寶玉做高興和舒服的事,這樣在寶玉心中,薛寶釵充其量是個大家閨秀版的李嬤嬤,而黛玉則是可親可愛,知暖知熱的心上人。
之后則是楓怒茶事件是作者有意寫寶玉醉酒犯錯,卻招至毫無過錯的丫鬟茜雪受牽連,分析其原因:1、寶玉醉酒。2、李嬤嬤數次阻勸寶玉和兩位姐妹吃酒掃興。3、勸酒中曾言“老爺在家,提防問書”使心中大不悅。4、拿走了原給晴雯豆腐皮包子一碟。5、李嬤嬤喝了他早起沏的三四次的楓露茶(諧音逢怒茶)。但結果寶玉,李嬤嬤都沒受責,尤其是李嬤嬤,寶玉叫攆出去其實是她,卻把無罪的茜雪攆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