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小學學年度上學期品生、品社教研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生活是一二年級、品德與社會是三至六年級開設的一門綜合課程。根據縣教研室文件精神,執行其“以落實學科宗旨為出發點,圍繞學科開設(開齊、開足、開好)做文章,進一步突出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努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逐步開創本學科課程落實有力,社會高度重視,學生充分發展的良好局面。”的工作思路。
二、工作重點
一加強培訓學習,進一步明確課程理念
由于品生、品社學科一般是由語數教師擔任,涉及的教師面較廣、流動性較大,因此,本學期將繼續組織教師學習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相關理念。以《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和《臨沂市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策略》為藍本,開展學科培訓活動。針對教材,認真分析教材特點,討論教學方法,真正使教師樹立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程實施的水平。
二加強學科研究,提高教學有效性
從20**年開展的有關品德學科有效性的研究中,發現不少影響教學有效的因素,其中不乏客觀因素,但也意識到有不少是來自于教師的主觀原因。經過深入地分析與反思,要提高小學品德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正確解讀教材,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結構嚴謹、目標明確,形成了完整而有機的結構體系。如果教師不去統領教材、縱觀教材,那么教學設計可能就會出現偏差,影響教學效果。新教材的教學目標設定應該是立體的,它包括了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過程與方法四個方面,有的教師在目標的定位上往往偏向知識與技能,對行為習慣缺乏必要的指導與鞏固。與傳統思品課不同的是,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更加凸現了其課程活動性、開放性、生活性和生成性的特點,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悟,最終生成積極的情感反應,從而達到培養基本道德觀、人生觀以及形成良好品性的目的。
2.充分課前準備,利用有效資源
由于種種原因,很多教師在課前沒有充分地作好準備,準備可以是精神上的,如對本課教學環節的熟悉掌握,了然于胸;也可能是物質上的,如配合本課教學必要的教具物品;可能是來自學生的,如課前要求學生作必要的調查搜集工作等;也可以是教師自身的,如除了教科書以外的有效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新課程拓寬了教學的時間與空間,教學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短短的40分鐘,而是根據需要走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延伸到社區、社會,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觀察者、實踐者,所以教師必須有備而來。
3.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小組討論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已被許多教師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生生互動、競爭合作、時時有思維碰撞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啟迪。然而一些教師片面追求小組合作這一學習形式,對小組合作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設計,認真組織,討論的時間也沒有保證。學生還沒進入討論狀態,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師的要求下就結束了。學生處在一個被動的討論中,對學生而言,如果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組織引導好,往往就會缺少平等的交流和溝通,結果往往是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其它成員的意見和想法,學習差一些的學生就會變成陪襯,更多的時候他們是聽眾,甚至閑聊說笑、無所事事,在小組長里匯報時他們的意見也往往被忽視。這樣的小組討論成了一種“假熱鬧”,已失去了品德課堂合作學習的意義。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必須作好小組成員的分工、任務的分配、學習結果的階段性匯報等工作,真正使合作學習發揮它的功效。
4.精心設計提問,認真落實課后延伸
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師生圍繞教材內容的一問一答,也有的問題學生不用多思考就能回答,這樣的提問沒有思維的力度,缺乏有效性。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對提問進行精心地設計,在活動化為特點的品德教學中,應努力創設學生參與和感悟的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當然,必要的提問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對問題的難度也要保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會上能夠“跳一跳,摘到桃子。”一個教學主題往往要從課堂延伸到課后的活動之中,教師要將品德教學與班隊活動、社區活動緊密結合,真正使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三加強學科建設,促進教師發展
加強校本培訓研究,開展學科問題教研。課改的教學理念、教學要求、教學方式要逐步轉化成廣大教師的教學行為,離不開校本培訓與研究。校本教學研究作為理念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水平。學校要加強對教師基本素養和綜合素質的訓練,提高教師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活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方面的能力。同時把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得出結論,有利于品德學科的教學。
三、活動安排
九月:
1、參加縣教研室組織的新課程教材培訓。
十月:
1、組織迎接縣新課程課堂教學達標活動。
2、組織聽評、指導新教師的課堂教學。
十一月:
1、做好縣小學教學工作專項評估準備工作。
2、迎接縣小學生綜合素質測試。
十二月:
1、進行教學教研工作總結。
2、制定20**年品德教研工作計劃。
篇2:鎮小學學年度上學期品生品社教研工作計劃
鎮小學學年度上學期品生、品社教研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生活是一二年級、品德與社會是三至六年級開設的一門綜合課程。根據縣教研室文件精神,執行其“以落實學科宗旨為出發點,圍繞學科開設(開齊、開足、開好)做文章,進一步突出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努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逐步開創本學科課程落實有力,社會高度重視,學生充分發展的良好局面。”的工作思路。
二、工作重點
一加強培訓學習,進一步明確課程理念
由于品生、品社學科一般是由語數教師擔任,涉及的教師面較廣、流動性較大,因此,本學期將繼續組織教師學習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相關理念。以《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和《臨沂市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策略》為藍本,開展學科培訓活動。針對教材,認真分析教材特點,討論教學方法,真正使教師樹立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程實施的水平。
二加強學科研究,提高教學有效性
從20**年開展的有關品德學科有效性的研究中,發現不少影響教學有效的因素,其中不乏客觀因素,但也意識到有不少是來自于教師的主觀原因。經過深入地分析與反思,要提高小學品德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正確解讀教材,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結構嚴謹、目標明確,形成了完整而有機的結構體系。如果教師不去統領教材、縱觀教材,那么教學設計可能就會出現偏差,影響教學效果。新教材的教學目標設定應該是立體的,它包括了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過程與方法四個方面,有的教師在目標的定位上往往偏向知識與技能,對行為習慣缺乏必要的指導與鞏固。與傳統思品課不同的是,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更加凸現了其課程活動性、開放性、生活性和生成性的特點,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悟,最終生成積極的情感反應,從而達到培養基本道德觀、人生觀以及形成良好品性的目的。
2.充分課前準備,利用有效資源
由于種種原因,很多教師在課前沒有充分地作好準備,準備可以是精神上的,如對本課教學環節的熟悉掌握,了然于胸;也可能是物質上的,如配合本課教學必要的教具物品;可能是來自學生的,如課前要求學生作必要的調查搜集工作等;也可以是教師自身的,如除了教科書以外的有效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新課程拓寬了教學的時間與空間,教學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短短的40分鐘,而是根據需要走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延伸到社區、社會,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觀察者、實踐者,所以教師必須有備而來。
3.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小組討論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已被許多教師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生生互動、競爭合作、時時有思維碰撞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啟迪。然而一些教師片面追求小組合作這一學習形式,對小組合作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設計,認真組織,討論的時間也沒有保證。學生還沒進入討論狀態,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師的要求下就結束了。學生處在一個被動的討論中,對學生而言,如果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組織引導好,往往就會缺少平等的交流和溝通,結果往往是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其它成員的意見和想法,學習差一些的學生就會變成陪襯,更多的時候他們是聽眾,甚至閑聊說笑、無所事事,在小組長里匯報時他們的意見也往往被忽視。這樣的小組討論成了一種“假熱鬧”,已失去了品德課堂合作學習的意義。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必須作好小組成員的分工、任務的分配、學習結果的階段性匯報等工作,真正使合作學習發揮它的功效。
4.精心設計提問,認真落實課后延伸
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師生圍繞教材內容的一問一答,也有的問題學生不用多思考就能回答,這樣的提問沒有思維的力度,缺乏有效性。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對提問進行精心地設計,在活動化為特點的品德教學中,應努力創設學生參與和感悟的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當然,必要的提問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對問題的難度也要保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會上能夠“跳一跳,摘到桃子。”一個教學主題往往要從課堂延伸到課后的活動之中,教師要將品德教學與班隊活動、社區活動緊密結合,真正使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三加強學科建設,促進教師發展
加強校本培訓研究,開展學科問題教研。課改的教學理念、教學要求、教學方式要逐步轉化成廣大教師的教學行為,離不開校本培訓與研究。校本教學研究作為理念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水平。學校要加強對教師基本素養和綜合素質的訓練,提高教師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活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方面的能力。同時把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得出結論,有利于品德學科的教學。
三、活動安排
九月:
1、參加縣教研室組織的新課程教材培訓。
十月:
1、組織迎接縣新課程課堂教學達標活動。
2、組織聽評、指導新教師的課堂教學。
十一月:
1、做好縣小學教學工作專項評估準備工作。
2、迎接縣小學生綜合素質測試。
十二月:
1、進行教學教研工作總結。
2、制定20**年品德教研工作計劃。
篇3:XX中心校教研組工作方案
XX中心校教研組工作方案
根據中心校工作安排,教研組由某某學校、某某小學、某某小學組成。為整合三校各方面力量,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促進三校共同發展,走出一條“組織聯體、強弱結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新路子,特定本工作方案。
一、成立組織,加強領導。
根據中心校統一安排,本聯合教研組成立以朱德潤為組長、劉艷波、朱美榮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結合三校實際,聯合教研組主要以年級備課組為單位組織開展活動。吸收部分學科骨干教師分別為學科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具體負責召集、組織、引領、協調本年級各備課組開展活動,并對本級部各備課組的活動進行布置、分工、協調、指導。各年級學科備課組分別設備課組長一名,負責召集、組織三校本備課組開展活動,并做好教師出勤及活動記錄。
二、建章立制,確保政令暢通,確保工作實效。
在各項活動中要加強對教師的考勤工作,組織要嚴密有序,過程要實實在在,效果要追求實效。對在各項活動中涌現出的好思想、好做法要及時通報表彰并與教師績效考核掛鉤,以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聯合教研組要保證每月至少一次工作例會,對各項工作早謀劃、早安排,做到活動內容具體明晰、任務措施得力到位,保證工作實效。要做好會議記錄,每學期制定工作方案、活動安排等相關文件,并建立檔案。
四、工作具體安排:
1、學校管理經驗互補。
(1)三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學校管理經驗方面的相互交流,并在中心校的協調下,制定切合實際的統一的管理制度,并不斷修改完善,以達到管理上的互補。
(2)聯合召開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共同研討、學習優秀班主任工作經驗,體驗不同學校、不同教師在班級管理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吸收、借鑒他人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提高班級管理水平。
2、業務交流。確定每周星期六是聯合教研組業務活動的固定時間,在聯合教研組的統一組織下,開展集體備課、說課、評課、作業展評、單元測試會診、后進生轉化方法交流、優秀學科教師經驗介紹等各方面的交流,根據每周確定的活動主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安排,在定期的活動和探討中,促進教學常規、教研活動、教育創新的全面發展。
3、師生間的活動交流。
聯合教研組成立后,三校將組織金秋隊列廣播體操比賽、古詩文誦讀比賽、迎國慶演講比賽、手抄報展評、教師節學生征文、慶元旦文藝聯歡、迎新年師生書畫展等活動。這些活動采取集中活動與分散活動相結合的方法,宜集體活動的要集體活動,宜分散的要分散活動。要讓學生開眼界,上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