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下講話--歡迎萬慈師生
老師和同學們,早上好:
陽春三月,我們又一次迎來了來自花園城市之國的新加坡的老師和同學,他們的光臨為珠媚園的春天增添了一道靚麗的春色。首先請讓我在這里代表通師二附全體師生對遠道而來的貴賓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們有朋自遠方來,而且是一群和我們同學年齡相仿,朝氣蓬勃的少年朋友,他們的到來更令我們歡樂和喜悅。
被譽為“獅城”的新加坡是我們中國的近鄰,新加坡是一個亞洲熱帶島國,由一個本島和63個小島組成。它的氣溫變化不大,降雨量充足,動植物繁衍,體現了熱帶島嶼的特征。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優越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運輸、通訊、旅游中心。新加坡和中國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無論在教育思想,還是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都可以看到儒家傳統文化的痕跡。
對于新加坡萬慈學校,我們也不陌生。20**年12月,去年的3月和6月,萬慈學校的部分師生就曾經來過我們學校。那次,我們學校的同學和新加坡的同學共同學習、共同活動,彼此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今天,為了尋求中華文化之根,擁有國際視野,他們又一次踏上了文化浸儒之旅,踏上了友誼傳播之旅。不遠萬里地來到我們學校,這既是對我們學校的信任與厚愛,也給我們全體師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交流的機會,讓我們不出國門就能探討中新文化的異同和融合。
下面,讓我們用熱情的笑容、熱烈的掌聲有請萬慈學校的師生和我們見面,讓我們一起大聲地歡迎遠道而來的朋友,一起說:歡迎你們!
在今天、明天、后天,短暫而珍貴的三天內,我們將歡聚一堂、暢敘友誼、相互交流、放飛希望。新加坡學生將融入我們中國課堂,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與熏陶,零距離地接觸華文學習;我們學校的同學將和新加坡的同學一起上課、一起活動、一起用餐,一起體驗南通的地方文化。我相信,我們學校的每一個同學一定會向新加坡的客人展示中國孩子熱情誠懇、文明禮儀、好學上進的良好風貌。我也相信在幾天的朝夕相處中,雖然可能會語言不通,但語言定不會阻隔同學們之間真誠的情誼,我校同學一定會和新加坡的小伙伴成為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同學們,今天的中國已走向世界,新加坡師生的來訪給我們同學提供了從小獲得多種文化熏陶,從小擁有國際視野,學做世界公民的良好契機。讓我們再次對他們的光臨表示感謝與歡迎!
三天的時光是短暫的,但我們會讓短暫時光成為美麗的永恒。我衷心祝愿新加坡的師生在南通生活愉快,身體健康,祝愿新加坡的同學在我校學有所獲,快樂每一天。而我們一定密切合作,創造一個安全寬松的環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提供便利,保證這一次活動能夠取得圓滿成功!愿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
篇2:課題結題歡迎辭講話稿
課題結題歡迎辭講話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們:
下午好!非常榮幸請到泰州市教科所所長z先生,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z先生……等蒞臨我校進行課題結題工作的指導,我們深感榮幸、深受鼓舞,在此我謹代表張甸初級中學1600多名師生向各位領導、專家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最誠摯的敬意!
二0一二九年六月,我校成功申報z市級規劃課題《突出學生主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實踐研究》。
在新課程背景下,面對省教委“五嚴”規定,如何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如何促使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問題即課題,切實做到研究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我們的設想。“突出學生主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對我們學校的現實意義就是改變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方法。我們要以課題研究為推動力,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來實施我們的改革,尋找出一種適應我們農村學校實際的高效的教學方法和適合我們學生特點的高效的學習方法。
我希望,通過課題研究來提升我們第一線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促進他們的專業成長,催生一支有較高的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的教師隊伍。盡快實現我們提出的“提高一批、打造一支教師隊伍,創造一流辦學實績,促進學校發展、師生成長”的辦學目標,使教師會教、樂教,學生會學、樂學。把“上好五天班(課),快樂充實過好每一天”的口號真正落到實處。
還記得我們當初選擇課題組成員的時候,我們強調三個條件:在教學第一線、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有熱情有恒心。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好課題研究工作,在全校形成一股濃厚的教研風氣,也才能夠切實做到以課題研究來增長教師的教學智慧,提升教師的自我價值,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學校教學教研工作深入開展。
兩年多來,在各位專家的悉心指導下,經過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團結協作和共同努力,《突出學生主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實踐研究》課題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新課程為載體,以實際教學過程為依據,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切實突出學生主體,探索出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為顯著特征的“五效一堂”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課題研究工作一定能夠一步一個腳印,結出豐碩成果。包括校本教材、教師發表和獲獎的論文集(一)和論文集(二),以及《“五效一堂”專題資料集》。
我們認為,課題研究不是一朝一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須化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動,只要我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堅定信念、務實創新,立足課堂、服務學生,以身作則,我們就能有效地探索出高效課堂的課改思路并勇于實踐,這是我們當代教師的責任,也是我們堅持“辦負責任的教育,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核心辦學理念以及“辦出具有時代特征的現代教育”的最好的見證。
最后,再次感謝各位專家的親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