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下講話:踐行“十德”,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老師們,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基本內涵,這就是我們的主題墻的內容:“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jié)、勇、和”。
1.“仁”:仁人、愛人、仁愛、仁慈。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到對他人的愛。
2.“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義”,還有情誼、恩誼之意,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fā)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情友善純久。心中有“義”,朋友就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
3.“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jié)、禮儀、禮制。禮與仁互為表里,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節(jié)”、“禮儀”;作為個體修養(yǎng),謂“禮貌”;用于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
4.“智”:就是知者,有明智、智慧、機智、聰明之意。“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lián)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
5.“信”:誠信、信任。“信”是立身之道、興業(yè)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規(guī)則,講誠信的人才能交到真朋友,沒有誠信的人就沒有人愿意與之交往。
6.“忠”:忠誠、忠良、忠恕。所謂忠,就是內心忠誠,外表表現(xiàn)在盡職盡責,包括忠于國家,忠于黨,忠于朋友等等。
7.“孝”:孝心、孝敬、孝道。“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人們往往把“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對立起來,認為“忠孝不能兩全”,甚至貶低“孝敬父母”,這是誤區(qū)。其實“孝敬父母”“報效祖國”二者都光榮。二者可以統(tǒng)一,也應該統(tǒng)一,忠孝可以兩全。個別人受條件限制不能統(tǒng)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們要把二者盡量統(tǒng)一起來,既盡到“報效祖國”之“忠”,又盡到“孝敬父母”之“孝”。
8.“節(jié)”:氣節(jié)、名節(jié)、操守、節(jié)制、節(jié)儉。講氣節(jié),就要重操守,重名節(jié)、輕利欲。
9.“勇”:勇敢、堅強、剛毅。“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闖、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開拓,敢于承擔責任,敢于說真話,敢于堅持原則,敢于實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斷、剛健不屈。
10.“和”:和睦、和氣、www.dewk.cn中和、和平、和諧、和還意味著求同存異。中華傳統(tǒng)文化把“和”作為最高價值,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禮之用,和為貴。”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順和鄰里、和諧社會、協(xié)和萬邦、天人合一、和氣生財、和平天下、和衷共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標。
“十德”具有綜合性、全面性、現(xiàn)實性 。“十德”是一個系統(tǒng),是一個體系。“十德”是全方位的,“十德”中有道德,有價值,有人格,有文化,有制度,有法治,有經(jīng)濟,有政治,有實踐,有家庭,有國家。“十德”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基本內涵,是要義,是精華,是人生的基本準則,是社會倫理規(guī)范。“十德”是個很高、很全、很美、很理想的目標,很崇高的境界。每一個人,甚至每一代人,不可能徹底做到,不可能完全達到,但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心向往之、為之奮斗,不懈努力,不斷地接近,直到永遠!
篇2:國旗下講話:踐行十德 做一個品格高尚人
國旗下講話:踐行“十德”,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老師們,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基本內涵,這就是我們的主題墻的內容:“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jié)、勇、和”。
1.“仁”:仁人、愛人、仁愛、仁慈。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到對他人的愛。
2.“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義”,還有情誼、恩誼之意,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fā)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情友善純久。心中有“義”,朋友就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
3.“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jié)、禮儀、禮制。禮與仁互為表里,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節(jié)”、“禮儀”;作為個體修養(yǎng),謂“禮貌”;用于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
4.“智”:就是知者,有明智、智慧、機智、聰明之意。“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lián)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
5.“信”:誠信、信任。“信”是立身之道、興業(yè)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規(guī)則,講誠信的人才能交到真朋友,沒有誠信的人就沒有人愿意與之交往。
6.“忠”:忠誠、忠良、忠恕。所謂忠,就是內心忠誠,外表表現(xiàn)在盡職盡責,包括忠于國家,忠于黨,忠于朋友等等。
7.“孝”:孝心、孝敬、孝道。“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人們往往把“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對立起來,認為“忠孝不能兩全”,甚至貶低“孝敬父母”,這是誤區(qū)。其實“孝敬父母”“報效祖國”二者都光榮。二者可以統(tǒng)一,也應該統(tǒng)一,忠孝可以兩全。個別人受條件限制不能統(tǒng)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們要把二者盡量統(tǒng)一起來,既盡到“報效祖國”之“忠”,又盡到“孝敬父母”之“孝”。
8.“節(jié)”:氣節(jié)、名節(jié)、操守、節(jié)制、節(jié)儉。講氣節(jié),就要重操守,重名節(jié)、輕利欲。
9.“勇”:勇敢、堅強、剛毅。“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闖、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開拓,敢于承擔責任,敢于說真話,敢于堅持原則,敢于實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斷、剛健不屈。
10.“和”:和睦、和氣、www.dewk.cn中和、和平、和諧、和還意味著求同存異。中華傳統(tǒng)文化把“和”作為最高價值,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禮之用,和為貴。”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順和鄰里、和諧社會、協(xié)和萬邦、天人合一、和氣生財、和平天下、和衷共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標。
“十德”具有綜合性、全面性、現(xiàn)實性 。“十德”是一個系統(tǒng),是一個體系。“十德”是全方位的,“十德”中有道德,有價值,有人格,有文化,有制度,有法治,有經(jīng)濟,有政治,有實踐,有家庭,有國家。“十德”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基本內涵,是要義,是精華,是人生的基本準則,是社會倫理規(guī)范。“十德”是個很高、很全、很美、很理想的目標,很崇高的境界。每一個人,甚至每一代人,不可能徹底做到,不可能完全達到,但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心向往之、為之奮斗,不懈努力,不斷地接近,直到永遠!
篇3:中學生校園安全講話稿:讓安全與我們同行
中學生校園安全講話稿:讓安全與我們同行
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讓安全與我們同行》
一個和諧溫馨、安定有序的校園是我們每位同學生命健康成長的樂園,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殿堂。校園的安全,關系到同學們能否健康成長,能否順利完成學業(yè);關系到老師能否在一個寧靜、安全的環(huán)境中教書育人,關系到家庭和社會對學校的信任,它是學校發(fā)展的支點和保障。
我國目前有2.1億中小學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學安全工作,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經(jīng)動情地說:“生命不保,何談教育”,教育必須以安全為發(fā)展基礎,有安全才能有學校的穩(wěn)定和諧,才能有學校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和諧,有安全才能有我們每個同學的健康成長和家庭的幸福。 但是,在我們身邊,仍然有很多同學的行為存在著安全問題。例如:有的同學課間在樓道里,追趕、打鬧,做一些危險的游戲;有的同學上下樓梯時,你推我擠,甚至把樓梯扶手當做滑梯;有的同學隨意地把腦袋探出窗口,或者向窗外扔東西;有的同學放學后沒有按時回家,在校園、街頭逗留閑逛。從以上這些事實中,不難看出我們校園中還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意外事故總是令人防不勝防,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安全無小事,隱患就是事故。
在此,我真誠地提醒每一位同學能夠努力做到:上學、放學遵守交通規(guī)則,注意交通安全。不吃不衛(wèi)生食品,有病要及時到醫(yī)院就診;課間不追逐打鬧,上下樓梯靠右行,互相禮讓不得擁擠,行至拐彎處,要放慢腳步,預防相撞;運動時,要遵守運動規(guī)則,注意自我保護;課間要做文明游戲,遇事更要冷靜、謙讓。
老師們,同學們,安全工作重如泰山,安全工作人人有責,安全工作任重道遠,讓我們共同努力,去撐起一片安全的天空,共建我們和諧美好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