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畢業生致母校的一封感恩信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高考
時光荏苒,歲月幽靜。當年輪在生命偏僻的角落悄然輕劃了三圈,曾經青澀的充滿憧憬充滿的向往的我們已然成為了大學校園里學弟學妹們敬稱的學長學姐。當又是一個三年的輪回宕進新一屆高三學子焦急熱切的心里,一千多日日夜夜殘酷的煎熬便于等待中漸漸顯露其在人生的分量;當校園日益圖新,以更為繁榮盛麗的景象映入老一屆同學們驚羨的眼神中時,母校,以更為強大姿態使外出求學的我們更有底氣。
20**年8月15日,X中新一屆高一(1)班成立,在這個號稱“鹽中班”的我們以一種興奮的姿態翹首以待,同時又以一種忐忑的心情惴惴不安。高考,大學,未來,何去何從?惶恐又期待的眼睛在觀望著,嘰嘰喳喳的議論充斥于室。然而喧囂在門被推開的瞬間歸于沉寂,五十多雙眼睛齊刷刷指向門口,推門而入的正是接下來教導我們三年的班主任:宋鋼老師。一股無形的壓力無聲地傳遍了教室,少了些許輕松,出乎意料的冷酷,“和藹可親”這四個字當時早已被拋往九霄云外,這就是我們新的班主任。我相信許多同學腦海里預設的形象一定轟然倒塌,倒不是宋鋼老師長得磕磣,而是面無表情、表現出難以置信的嚴肅。果然,當同學尚未回神之時,“約法三章”已然公之于眾。許多學生私底下都會咒罵三法過于苛刻,畢竟,讓尚處于稚嫩的學生完全拋開玩心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可是現在回頭看看,透過三年遠距離理性的觀望,我才明白宋老師的良苦用心。作為一名學生,應當做符合他身份的事情,何況我們心中還有理性、有抱負!
我總認為宋老師一定深刻地研究過心理學,或者是勵志之類的書籍。開學僅僅幾天,不,早在軍訓之時,全班的積極性就已經被宋老師牢牢地掌握了。渴望表現、渴望優秀的每一個人都被一種強大的驅動力驅使,以最頑強的姿態去做好教官、老師布置的每一件事。可能有少些學生會認為是被宋老師逼著學習,事實上,更多的是我們的意志、韌性在一次次的“逼”中漸漸成長。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尊心,那么任何人如何“逼”也是無濟于事的。能有今天的成就,我想許多因素應該歸功于宋老師。
高一時我們就按著高三的標準開始學習,早晨6點半到校,晨讀,上課。當城市還處于模糊混沌的狀態時,教室里已然響起井然有序的書聲瑯瑯;當陽光還未刺破寒冬籠罩的黑暗時,我們已隨著心中的熾熱理想揚帆起航;而這一切,我們整整堅持了三年。早起的鳥兒才有蟲可吃啊。誰不想擠在溫暖舒適的被窩里多躺上哪怕多一分鐘,誰不渴望少幾張試卷少犧牲些腦細胞。可是,最后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咬牙堅持到最后的人。我一直在想,如果當年沒有進入X中,沒有碰上像鋼哥劍哥等如此優秀的老師,而是進入鹽中做一名平凡的學生混上三年,結果恐怕便另當別論了。高考的比拼的范圍不是一縣一市,而是整個江蘇省50萬學生的選拔賽,這數字時時刻刻都警醒著我,這山望著那山高,只是奮力地拼搏下去,才有可能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
高二,小高考,倒計時100天,每到晚自習前半小時教室里便人聲鼎沸,誦讀聲此起彼伏、嘈雜紛亂卻透出一股力!這就是我們班,我們團隊,大家都沉浸在你追我趕的拼搏勢頭上。記得還是夏天,許多同學背完開始自習后,手中的講義已經濕了半邊。記得還有冬天,從口中奔流而出的詞語給班級的窗戶糊上了一層層厚厚的窗花。夜以繼日,許多同學徹夜通宵地背書,在操場上,在寢室外,在許多偏僻安靜的角落里。小高考在同學的眼里已儼然等同于高考,和班級同學在一起學習,一起拼搏,壓力與激情、汗水與淚水,如大雪般紛紛揚揚飄蕩在腦海里,那燈火通明的景象,那響徹校園的吼叫,才是我們一輩子的精神財富啊!
高三,新的起點。于我而言,高三卻是不太努力的一年,因為記憶非常模糊,模糊到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甚至感覺高三甚至沒有度過一般。那一年,也是我唯一一次數學拿過不及格,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是因為我驕傲的緣故,其實是我心里在畢業階段總有一種陰影,譬如六年級、初三,這些事情都發生過,所以到了高三時壓力陡然增大,導致名次一下子滑到了百名開外。學如逆水行舟,X中到底人才濟濟,一個不留神,曾經成績還算優秀的我竟然掉出那么遠,實在出乎我的意料。現在想來,記憶模糊是因為在高三做了許多重復的事情,比如背書,比如考試,以至于你都沒有時間去記憶、去思考,漫天的試卷像雪片般堆在腦海中等待消化,實在無暇估計其他。當然,有一些事情是決然不會忘記的:高考100天,神圣的日子,期待的日子,惶恐的日子,沖刺的日子,教室黑板的角落里悄然而高調的掛上的倒計時牌日益輕盈,每一名同學上去撕下一頁的時候心情又會是如何的呢?歷史曾經是那么真實而生動的存在過,而回憶里充斥著太多酸甜苦辣、千百滋味的阻攔。高考那天,江蘇省都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一如10屆學子對葛神杰作的哭泣。當最后一門考完后,你絕對不會還有著之前謀劃了千百遍的激動,在微涼清冷的小雨里,在高二時教室隔壁的考場里,最后一份試卷交上去后,你只會輕輕地吐出一句話:一切,都結束了么?當我在小雨里走出校門,最后一次回望時,那一千多個日夜的煎熬之痛倏然飄散。這是,我的終點;這也是,我的起點。
尾聲:我一直記得開學的那個上午,那時我們班第一次聚集在一起,那時我們在一樓教室的最西邊,那時我們一起聆聽鋼哥的第一次“思想教育”,還有,那句第一次發出的耳熟能詳的話:八月十五號,我們第一次見面...........套用《項脊軒志》中的最后一句話,八月十五之話,吾師之言語,今已兩千零四天矣。
篇2:畢業生致母校的一封感恩信
畢業生致母校的一封感恩信
一直想寫點什么紀念我那漸離漸遠的高中生活,或許是懶,或許是害怕回憶,或許是羞于自己的文筆,總是沒有鼓足勇氣去完成這個愿望,直到這次宋老師提起這事,讓我有機會一點一點的揭開了那段充實,開心的記憶。
還記得高中班主任宋鋼老師的一句話:“人的一生中最珍貴的時間就是高中,在這里會有一生中最值得交的朋友,會有你最深刻的回憶!”幾次或有意或無意地路過學校,站在校門前看著那熟悉環境卻陌生的面龐,總有種“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覺。也許正是這種深刻的回憶才讓我每次都有種淡淡地說不出的憂傷,也讓我對這所學校充滿著感激與思念。
感謝母校讓我有機會認識了那些值得我銘記一輩子的老師和同學。幾年來,我們在彼此的一聲聲問候中不斷的努力前行著,在關切的詢問聲和真誠的祝福中汲取能量收獲感動。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一句句經典的話語總是在日常彼此間的交談中被提及,每當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被提及,總能收獲一片歡聲笑語。同學聚會時總有多說不清道不完的話無不顯示著再次見面的興奮之情。正是這些純潔的友誼支撐著我們再人生的道路上舉重若輕,端然成長。
感謝母校給了我機會鍛煉自身的能力。有時開玩笑說我在高中時高一是生物課代表,高二時物理課代表,高三是地理課代表,是啊,當了整整三年的學生干部,每天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傳遞信息,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潛移默化的的提升,為之后的大學生涯以及人生都打下了不可磨滅的基礎。
不知不覺中畢業已經近三年了,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思念著那里的人,懷念著那里曾經發生的故事。
感謝母校在高中三年里對我們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無微不至的照顧,希望母校在今后的日子里再創輝煌,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