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2102:20**《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解釋: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
標準條文
最高管理者應任命或指定一名高層管理人員為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無論該人員在其他方面的職責和權限如何,至少應具有并履行以下方面的職責和權限:
a)確保按本標準要求建立、實施和保持成本管理體系,并對成本管理體系運行的持續符合性和有效性負責;
b)確保向最高管理者報告成本管理體系的業績和任何改進的需求;
c)確保在整個組織內提高成本意識和更新成本理念;
d)主持成本改進工作,帶領成本工程師們持續改進成本水平;
e)確保與成本管理體系有關事宜的外部溝通。
目的和意圖
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是指揮和控制成本管理體系并對成本管理體系的有效性負有領導責任的高層管理人員。由于最高管理者(總經理)是組織的行政一把手,組織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靠他來領導、指揮和協調,有些工作還要自己親自去做,這樣就顯得精力不夠,有時也忙不過來,況且成本管理體系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如果最高管理者親自來抓,可能會有些困難;那么,作為一把手還不能不抓成本工作,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最高管理者要任命或指定一名高層管理人員為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以代表最高管理者來指揮和控制組織的成本管理體系。本要素條款規定了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的職責和權限。
理解要點
●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應由最高管理者任命或指定。最高管理者應任命或指定一名人員為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不能指定多人;
●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有一定的領導能力和管理經驗并能勝任工作。
——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應理解最高管理者為什么要任命或指定自己為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
——被任命或指定的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必須是組織的高層管理人員。
●組織的高層管理人員是具有指揮和控制的職責和權限,并負有領導責任的高層管理者,一般包括:
——總經理;
——副總經理;
——總會計師或財務總監;
——總成本師或成本總監;
——總工程師;
——總質量師或質量總監。
(不限于此)
●由于組織的性質、模式和經營方式不同,高層管理人員的崗位名稱也就不同,如總經理,有的組織稱為CEO首席執行官,還有的組織稱為總裁。
●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不一定是專職的,無論該人員在其他方面的職責和權限如何,至少應具有并履行以下方面的職責和權限:
a)確保按本標準要求建立、實施和保持成本管理體系,并對成本管理體系運行的持續符合性和有效性負責;
b)確保向最高管理者報告成本管理體系的業績和任何改進的需求;
——組織的成本管理體系的業績主要體現在:成本方針和成本目標的制定和實現情況、成本管理體系的策劃和建立、成本管理體系的實施和保持、成本方針和成本目標的實現、成本水平的降低和保持、低成本運營的實現、顧客滿意度的不斷增強、差異化的形成、市場集聚和成本領先等競爭力的提升、員工成本意識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成本理念的更新等www.dewk.cn方面。(不限于此)
——改進的需求包括成本管理體系改進、成本發生過程改進和成本水平改進的需求。
c)確保在整個組織內提高成本意識和更新成本理念;
——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應營造一個有利于提高成本意識的氛圍和推動成本意識的管理,確保全體人員在成本方面都能意識到降低成本和低成本運營的重要性和所從事活動的關聯性以及如何才能為實現成本目標做出貢獻。
——成本理念是指人們對成本的看法、觀點和信念。
d)主持成本改進工作,帶領成本工程師們持續改進成本水平;
e)確保與成本管理體系有關事宜的外部溝通。如與顧客、供方、政府、協會的溝通和與第三方認證機構的溝通等。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組織、指揮、監督和控制其他體系要素的實施是成本管理體系負責人的職責。
篇2:CCA2102:《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監視和測量要求
CCA2102:20**《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監視和測量要求
8監視和測量要求
8.1總則
標準條文
組織應策劃并實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監視和測量過程:
a)證實成本目標的實現情況和實現的結果;
b)證實成本管理體系、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水平的符合性;
c)成本管理體系、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水平的持續改進。
這應包括對統計和會計在內的適用方法及其應用程度的確定。
目的和意圖
監視和測量是對成本管理體系過程、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水平所達到的結果進行監視和測量的過程。因此,應通過監視和測量來發現成本管理體系過程、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水平未滿足要求的問題,為成本改進提供正確輸入,以保持預期的過程能力,最終確保成本水平的符合性。
本要素條款給出了監視和測量控制的總體要求。
理解要點
●組織應策劃并實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監視和測量過程:
a)證實成本目標(預期成本水平)的實現情況和實現的結果;
b)證實成本管理體系、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水平的符合性;
符合性主要是指成本管理應符合成本管理體系標準;成本發生過程應符合流程和作業標準、成本動量標準、資源預算;成本水平應符合成本計劃和成本目標。
c)成本管理體系、成本發生過程和成本水平的持續改進。
●這應包括對統計和會計在內的適用方法及其應用程度的確定。將統計核算用于監視和測量主要是研究成本水平規律性的認識和趨勢性的發展,包括實物量和價值量;將會計核算用于監視和測量主要是研究成本水平的價值量是否符合會計準則和滿足政府的要求。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本要素條款應指導以下要素條款:
——8.2成本發生過程的監視和測量;
——8.3成本水平的監視和測量;
——8.4成本管理體系審核。
篇3:CCA2102:《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發生過程監視和測量
CCA2102:20**《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發生過程的監視和測量
8.2成本發生過程的監視和測量
標準條文
組織應采用規定的適宜方法對成本發生過程進行監視和測量,這些方法應具有能夠證實成本發生過程滿足要求的能力。
為確保成本發生過程滿足要求,當監視和測量的結果判定成本發生過程未能滿足要求時,應采取適當的糾正和糾正措施(見9.3.2)。
監視和測量記錄應予以保持(見4.3.4)。
目的和意圖
對成本發生過程的監視和測量的目的就是使成本發生過程始終處于受控狀態,發現問題或偏差及時解決和糾正,更好地保持和發揮過程能力(包括過程的合理性和穩定性),最終確保成本水平的符合性。
本要素條款給出了成本發生過程監視和測量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點
●組織應采用規定的適宜方法對成本發生過程進行監視和測量,這些方法應具有能夠證實成本發生過程滿足要求的能力。組織應制定《成本發生過程監視和測量方法的規定》,通常情況下對成本發生過程進行監視和測量的方法是過程審核或日常檢查。
●為確保成本發生過程滿足要求,當監視和測量的結果判定成本發生過程未能滿足要求時,應采取適當的糾正和糾正措施(見9.3.2)予以改進。
●監視和測量記錄應予以保持(見4.3.4)。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本要素條款是以下要素條款的重要輸入:
——8.6不合格控制;
——9.2成本分析;
——9.3.2預防和糾正措施;
——9.3.3提高成本因素改進;
?——9.4成本業績評價;
——9.5成本否決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