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愛德華大夫》有感
看完《愛德華大夫》,第一感覺就是這部影片真的很精彩,不管是人物的塑造還是背景的設置,都特別的別出心裁。對人的心理活動以及心理學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更加體會到心理學的重要性和心理學的奧妙。這次觀看這部影片,覺得它是比較有真實意義的,體會頗深,饒有感想。
人的心理活動可以說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其內心世界豐富多彩,往往很多時候又是極其脆弱。一次意外的打擊或是一次突發的事件都很將可能影響著人的一生,在心靈上留下一道抹不去的傷疤。從心理學角度,影片《愛德華大夫》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精神病患者內心的緊張、恐懼、不安、焦慮,而最終在醫生的幫助下走了出來,影片以圓滿結束。劇情撲朔迷離,環環相扣,引人入勝,關于心理醫生的描述更是栩栩如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心理學用這部影片的事例具體的表現了出來,把心理學闡述的清楚、明朗,通俗易懂。同時也把心理學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影片中的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家精神病醫院。老院長默奇遜大夫,就是最后自殺的那個醫生,即影片中罪大惡極的殺人兇手,即將退休,新院長愛德華大夫風風光光的來到精神病醫院上任,與年輕漂亮的女大夫,也就是女主人公彼特森醫生一見鐘情。但是不久之后,女主人公在通過與愛德華大夫的接觸,以及愛德華大夫在解決病人的問題時的種種的表現,便發現眼前自己崇拜、仰慕、愛戀的愛德華是一個冒名頂替愛德華大夫的精神病患者。此時,真實的愛德華大夫的秘書打電話到精神病醫院找愛德華大夫,聽出了電話里不是愛德華大夫的聲音,并且假愛德華大夫還聲稱不認識打電話的那個女人,于是愛德華大夫的秘書到精神病醫院來指出這個冒牌大夫是殺害愛德華大夫的兇手。由于他的精神方面受到了刺激,使他連自己是誰也都不知道,甚至斷定自己是謀殺愛德華大夫的兇手。假愛德華后來逃離了醫院,化名約翰·布朗,住進紐約帝國飯店。面對戀人撲朔迷離的身份,女主人公彼特森醫生始終不相信他是殺人兇手,找到了布朗,多次避開警察的追捕,一起躲到女主人公的老師布魯諾夫教授家。當深夜布朗的病復發時,布魯諾夫讓他喝下放有鎮靜劑的牛奶。之后,通過分析男主人公的夢,解開了他的犯罪情結。原來他童年時在一次玩耍時不小心殺害了他的弟弟,對弟弟一直很內疚;另外在一次滑雪中真愛德華大夫從他身邊滑下山坡時,童年時殺害弟弟的場景再次在他的男孩中呈現,他就一直誤認為自己殺死了愛德華大夫,女主人公則從老院長和布朗的夢境中,分析出真正的兇手就是老院長默奇遜大夫,最終真相大白,還了男主人公一個清白,也不枉費女主人公的堅持,兩個人幸福的離開了女主人公的老師布魯諾夫教授的家。
看影片中的案件,冒名頂替的愛德華醫生一夜之間以“愛德華”的名義出現在眾人面前,追溯根源到此人的童年,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的,人的行為深受童年早期經驗的影響。此人在童年時,從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弟弟撞到圍欄的尖端上,以致弟弟慘死。這種夢魘般的經歷一直纏繞著這個脆弱的心靈。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與愛德華醫生去滑雪,當愛德華醫生因意外摔落懸崖時,童年的陰影回憶與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軌跡產生重合,從而引發他的犯罪情結和冒名頂替的贖罪式的舉動。同時,白色和軌跡的圖樣也成為了他所懼怕的刺激,也就成為了女主人公偵破他異常行為、揭開事情的真相的鑰匙。
初看這部電影,就深深地被劇情所吸引。影片以一個有“犯罪情結“的男主角假愛德華醫生展開,在女主角彼特森(心理醫生)的幫助下,終將心結打開。影片運用了大量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夢的解析,是一部典型的心理影片。
再說影片中夢的解釋和重組更是令人拍案稱奇。男主人公的夢中所出現的每一個事物,每一個人,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對話都仿佛具有特定的含義。弗洛伊德說夢是一種象征。那么每一個象征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就是一個破譯和重組整合的關鍵。劇中的彼得森醫生就是因為深受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仔細分析,終于揪出幕后真正的兇手,還她的愛人一個清白。
觀看這部電影,我一直為女主角彼特森醫生捏著一把汗,在背景音樂、影片中的物品以及擺設的襯托下,更加擔心女主角的安危,特別是在最后默奇遜大夫拿槍對著女主角彼特森醫生時,更加驚心動魄。當真相浮出水面時,默奇遜大夫說:“殺一個人和殺兩個人沒有區別”時,我覺得女主角很可能被殺掉,使真相再次撲朔迷離。但女主角的一番話改變了默奇遜大夫的行為,直到女主角說要告訴警察,走出門口時,默奇遜大夫都沒有開槍,最后自殺。
這部電影把心理與懸疑結合,揭開了心理學神秘的面紗,同時把心理學進行推廣至專業水平。我認為我們能夠從這部影片中獲得心理學教科書上沒有記載過的知識,它將鞏固我們現有的知識,又能激發我們積極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努力的學好心理學這門課程。從電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心靈上的傷害比身體上的傷害更嚴重,更長遠,尤其是兒時的心靈傷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傷害可能是永久的。劇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愛德華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令觀看者不由自主地對心理咨詢和心理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我覺得此片應該推薦給每一個愛好心理學,想要研究心理學的人,一起去研究、探索心理世界的奧秘。
篇2:《首席執行官》電影觀后感
《首席執行官》電影觀后感
海爾是一個神奇,也是一種必然.
近日公司組織看了電影《首席執行官》,主要講述了海爾的艱苦創業、奮斗創新、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海爾人對待困難的態度---只要想辦法、只要努力一切困難都是暫時,都是可以解決的。影片中海爾CEO凌敏先生的幾段話,說出了海爾人的創業精神,說出了海爾的企業文化,說出了海爾的企業危機感。這幾段話分別是:
1、海爾精神就是創新精神,創新精神就是每天從零開始,創新精神就是今天比昨天有提高有進步,通過不斷創新實現自我。
2、一個企業要發展壯大,就要有自己的品牌,就要形成國際化的大公司,就要成為狼,這樣才能與狼共舞;一個民族要發展強大,就不能只有一個名牌,而要需要很多品牌。
3、沒有沉不了的船,沒有倒閉不了的企業。我們每天都在面臨這樣的危機,而避免危機的唯一辦法是要靠人的努力,不斷發揮團隊的創新精神。
看完影片后里面的一些場鏡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當凌廠長說“砸了它,今天不砸這些冰箱,明天別人就要砸了我們的工廠” ,“不合格品沒有銷路,不合格品就等于廢品”,這些話時,看著那場景,看著那一錘錘的榔頭、看著那一團團的火焰.我不禁感動,被主人公的決心深深感動著......或許很多人都能想得到,但又有幾個能做得到呢!海爾砸毀的不是一堆冰箱。而是一個企業的傳統舊觀念。
工作中,當別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的時候,有幾人敢站出來承認自己的不足呢?問題總要解決,就需要有人站出來,為自己帶來的后果負責。就需要有人用報廢不良品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來提高員工的品質意識,來戰勝自我。其實“我們唯一怕的就是我們自己”。戰勝自己是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海爾人不僅有很強的品牌意識,更體現出他們的決策力及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樣,在我們自己的企業里也就存在著這樣一個個小小的問題,但是我們所謂的小問題卻沒有得到果斷處理,依然把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劃分特采/上線挑選/挑選后上線/客戶讓步接受的級別,為滿足出貨而發到消費者手中。
當凌廠長再說“如果跟AE公司合作,眼前的困難解決了,但海爾就沒有自己發展的空間,海爾就會成為外國人的廉價加工廠,我們中國就沒有自己民族的品牌”。多么寬闊的胸懷,多么強烈的民族意志,在那種艱難的情況下,凌廠長拒絕與AE合作,也體現了海爾領導人顧全大局,不圖私利的一面.電影中還有很多很多感動人的地方,比如為了一個多發配的螺絲釘而重新檢查的片段、凌敏助理離開后自己從需要翻譯到后面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的時候、從最初欠資147萬到最后創造了600億營業額的發言......
太多的片段讓我感動、讓我們震撼,其實在我們平時生活中也存在太多的困難,只是我們沒有那種強烈的敬業精神.人家海爾口號“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喊的出,就做得到.當我們完全做到我們的口號“ 和諧生產,和諧市場,和諧員工”時,相信我們奇樂的產品質量一樣能順利過關,奇樂的職員工一樣能以廠為家,奇樂的明天一定更輝煌.
看了這部影片除了感動海爾人的那種創業精神,更增加了我們的使命感,責任感。我想很多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海爾成功的關鍵在那里。我們能從影片中可以學到什么,怎樣運用到自己所在的公司里這個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從海爾的成長經歷中可以了解到海爾企業處理好了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一、企業發展需要制定目標、計劃和時間表
海爾的目標就是成為世界著名企業,海爾產品成為世界名牌。這是海爾不斷追求不斷創新和不斷超越自己的動力。為此海爾制定了自己發展的計劃和時間表,我們在影片中可以從時間段看到:
海爾名牌階段(1984-1991年)用7年時間,通過專心致志做冰箱的過程實施了名牌戰略。從專一到多元化發展階段(1992-1998年)用7年時間通過專一品牌帶動生產其它家電化,成功的實施了多元化擴展。國際化階段(1998---)以產品進駐法國超市以及建美國海爾園為導向的國際化戰略。通過以國際市場作為發展空間的策略提升海爾的國際品牌形象。
二、堅持創業激情
如果說哪一種品質是成功者共有的,那就是他們比別人更有激情。對海爾來說沒有什么細節因細小而不值得去揮汗,也沒有什么大到不可能干好的事。海爾領導者每一個都發掘工作激情,激情不是浮夸張揚,而是某種內心世界的東西。優秀企業的標志是能夠燃起員工的工作激情。
三、快速的執行力
海爾集團是擁有一支有很強執行力的創業團隊,從總裁到員工都人人參與,每個階層,每個組織都能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或提前優質完成公司交給的工作和任務。一個企業快速發展需要兩個重要因素,細節是外在的表現,執行力則是內在的動力。如果說,細節反映出一個公司的整體形象,那么執行力折射出的就是公司的整體素質。
四、堅持創新的企業文化
海爾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創新。它是在海爾幾十年發展歷程中產生和逐漸形成特色的文化體系。海爾文化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戰略創新為方向、以組織創新為保障、以技術創新為手段、以市場創新為目標,伴隨著海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從中國走向世界,海爾文化本身也在不斷創新、發展。員工的普遍認同、主動參與是海爾文化的最大特色。當前,海爾的目標是創中國的世界名牌,為民族爭光。海爾每一位員工都在實現海爾世界名牌大目標的過程中,充分實現個人的價值與追求。
五、正確對待企業的危機
所謂危機,是危險,也是機遇!正視危機、不懼危機、在危機中審時度勢,危機會是我們飛躍的契機。反之,若回避危機、為危機所困,甚至迷茫,必然在危機的追趕里為競爭者所敗。海爾也存在危機,只是他們在正確的對待企業的存在危機罷了。為此,每家公司應該有這樣的生存理念:“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加強思考企業危機感!”危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視危機的勇氣和掙脫危機的智慧.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奇樂的成長,離不開我們大家的成長!我們堅信在公司劉總的正確英明的帶領下,堅持公司的經營理念;“一切服務于生產,一切服務于市場”。依靠我們大家的創新,快速執行,團隊協作的主人翁精神,奔著同一個目標去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將如今的目標踩在我們的腳下!
篇3:電影《楊善洲》觀后感
電影《楊善洲》觀后感
近日,機關支部及聯合支部全體黨員在綜合服務樓三樓會議室觀看了影片《楊善洲》。影片以歌頌云南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一心為民、大愛無私的感人事跡為主題,將一位清正廉潔退休干部的偉大光輝形象樹立在我們的面前,令人肅然起敬。
造的是樹林,留下的是精神力量。楊善洲1988年退休后,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甘當一名普普通通的義務植樹者,帶領地方群眾植樹造林。他努力克服無資金、無種苗等困難,一心撲在造林事業上,從未間斷過,從未放棄過,扛樹苗、種樹苗,搭帳篷、住深山,同吃住、同勞動,一干就是22年。楊善洲一心為民、不計報酬、終生奉獻的高尚品格和堅定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執著信念,留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卓然風范和浩然正氣。作為企業內黨員,我們要汲取他激勇奮進、艱苦奮斗的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大公無私的良好品質,在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多出力,少邀功,多流汗,少埋怨。
靠的是黨性,收獲的是寶貴財富。楊善洲始終如一地堅守著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始終如一地踐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始終如一地發揮老有所為的奉獻精神。據統計,他在大亮山已建成林地總面積5.6萬畝,林場經濟價值達到3億多元,移交林場時,他不沾林場一點好處,不帶走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觀的綠色存款,留下了寶貴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楊善洲正是靠著堅定的黨性和崇高的精神品質,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創造出了寶貴物質財富和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深入學習楊善洲精神,要堅定理想信念,發揚務實執著精神,把我們的工作任務完成好,為企業的發展壯大貢獻應有的力量。
樹的是榜樣,塑造的是廉政典范。楊善洲是我黨培養的一位地廳級領導干部,其在位時可謂有權有勢,但他沒有以權謀私、以勢欺人,而是視百姓為親人,一心為民辦事。不在其位時他扎根大山植樹造林,了卻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為地方和國家創造出寶貴財富。楊善洲的精神,沒有任何渲染,是一種樸素的情懷,是發自內心的人生追求,他回答了過去參加革命是為什么,現在當干部應該做什么,將來身后留點什么的問題。我們的企業黨員干部應結合黨的純潔性教育活動及黨風廉政建設活動,鋪下身子搞生產,保持純潔干工作;貼近職工聽民意,遠離腐敗樹正氣。
我們要以楊善洲精神為榜樣,教育引導好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名利觀、權力觀、政績觀,能夠真正用一顆赤誠的心投入到火熱的晉豐事業中去,清正廉潔、無私奉獻,多為廣大職工謀幸福,多為企業發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