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聽課隨感
和風吹拂,楊柳依依,20**年湖州市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活動在美麗的愛山小學新校區拉開帷幕。本次活動的主題是“計算教學中如何把握算理算法的平衡”。上課內容是(1)三下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例1。(2)三下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例2。(3)四上年級“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例1。三個內容分三天進行。我們聽的是三下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例1。不同縣區的五位老師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和手段,引領著孩子們學習計算,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五節課聽下來,盡管比較累,但收獲頗多。
回想以往自己教學計算課,三個環節:復習→新授→練習,新授中講清“怎樣算”,熟記計算方法,再側重練習,找錯,再練習。一節課下來,學生筋疲力盡,教師也索然無味。以至于一到要上計算課了,便做好“少講多做”的準備。聽了今天的課后,才發現計算課也可以上得這樣生動有趣,一直忽略的算理也是那樣的重要。下面就把自己的聽課感受簡單地歸納如下。
一.自主探索,體驗成功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個新的知識點,但五位教師都巧妙地結合情境,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將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引導學生自己嘗試計算,并獲得成功的體驗。例如南潯慶同小學的王曉琴老師創設“買跳跳球”的情境,每個跳跳球23元,買12個跳跳球需要多少錢?王老師利用“每組4個,有3組”這樣的圖片幫助學生轉化新知。又如長興實驗小學的蔣菊敏老師創設“訂牛奶”的情境,由計算訂半年需要多少錢到訂10個月需要多少錢,最后到訂一年需要多少錢,每個問題層層遞進,又隱含鋪墊。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二.聯系比較,以理明算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計算教學中如何把握算理算法的平衡”,老師們都精心設計,充分體現“算理算法的平衡”。例如23×12,在筆算的教學中,每一步都與口算23×12進行對比,筆算中第一步46表示什么?相當于口算23×12中的哪一步?筆算中第二步230表示什么?相當于口算23×12中的哪一步?筆算中第三步276表示什么?相當于口算23×12中的哪一步?學生通過分步算與筆算的比較,發現內在的聯系,從而結合已學的口算方法來理解算理,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乘的順序和過程,突破筆算乘法的難點。
三.巧設練習,以趣促算
以往的計算教學過多強調運算技能的訓練,簡單、重復、機械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對數學失去興趣,甚至討厭數學。今天五位老師的練習都精挑細選,盡管課堂接近尾聲,學生的學習興趣依舊盎然。例如改錯題,老師們一改以往運用教材上的改錯題讓學生改錯,而是及時尋找課堂上生成的錯例,讓學生改錯,以達到鞏固,這樣做更加深了學生對新知的掌握。又如連線題,老師巧妙地設計成“選擇合適的方法,快速地幫小蜜蜂找出采蜜的花朵”。引導學生運用估算和“看個位”方法,快速地找出計算結果,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計算的魅力。
篇2:中學(學校)優質課競賽暨優秀教案評選情況通報
中學(學校)優質課競賽暨優秀教案評選情況通報
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各年級于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精心組織了第八屆優質課競賽初賽和復賽工作。在初賽中,45歲以上的教師講授示范課近100節次,45歲以下教師講授公開課近200節次。各備課組在廣泛開展講授公開課的基礎上,每組推選了1至2名教師參加了于12月16日至18日舉行的復賽。復賽以年級為單位,分文科組和理科組兩個小組進行。通過三天的角逐,每個年級各推選了4名教師參加于12月29日舉行的全校總決賽,把這次活動推向了高潮。
在全校總決賽中,12名教師激情四射,充分展示了天中人的教學風采,他們的教學水平代表了天中的最高水平。他們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理念,教師主導作用充分,學生主體地位突出,導學時間分配合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了多樣化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他們的表述科學、精煉,操作規范,熟練而有效地運用教學媒體,把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成功地演繹了精彩絕倫的教學藝術。但由于各額限制,學校決定授予彭志方、李堃等6名教師教學比賽和優秀教案一等獎光榮稱號。具體結果通報如下:
一、優質課比賽結果
一等獎 高二政治組 z老師
高一英語組 z老師
高三語文組 z老師
高一數學組 z老師
高一物理組 z老師
高三數學組 z老師
二等獎 高一語文組 z老師
高一語文組 z老師
高一政治組 z老師
高一生物組 z老師
高一化學組 z老師
高二英語組 z老師
高二歷史組 z老師
高二語文組 z老師
高二物理組 z老師
高二化學組 z老師
高二物理組 z老師
高二數學組 z老師
高三英語組 z老師
高三政治組 z老師
高三地理組 z老師
高三化學組 z老師
高三物理組 z老師
高三化學組 z老師
三等獎高一歷史組z老師
高一地理組 z老師
高一英語組 z老師
高一美術組z老師
高一體育組 z老師
高一數學組 z老師
高一化學組 z老師
高一物理組 z老師
高二語文組 z老師
高二地理組 z老師
高二英語組 z老師
高二生物組 z老師
高二化學組 z老師
高二數學組 z老師
高三語文組 z老師
高三英語組 z老師
高三歷史組 z老師
高三物理組 z老師
高三數學組 z老師
高三生物組 z老師
二、優秀教案評比結果
一等獎 彭志方老師 z老師
二等獎 蘇榮華老師 z老師
三等獎 zz老師
zz中學教科處
20**年12月31日
篇3:市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聽課隨感
市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聽課隨感
和風吹拂,楊柳依依,20**年湖州市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活動在美麗的愛山小學新校區拉開帷幕。本次活動的主題是“計算教學中如何把握算理算法的平衡”。上課內容是(1)三下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例1。(2)三下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例2。(3)四上年級“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例1。三個內容分三天進行。我們聽的是三下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例1。不同縣區的五位老師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和手段,引領著孩子們學習計算,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五節課聽下來,盡管比較累,但收獲頗多。
回想以往自己教學計算課,三個環節:復習→新授→練習,新授中講清“怎樣算”,熟記計算方法,再側重練習,找錯,再練習。一節課下來,學生筋疲力盡,教師也索然無味。以至于一到要上計算課了,便做好“少講多做”的準備。聽了今天的課后,才發現計算課也可以上得這樣生動有趣,一直忽略的算理也是那樣的重要。下面就把自己的聽課感受簡單地歸納如下。
一.自主探索,體驗成功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個新的知識點,但五位教師都巧妙地結合情境,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將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引導學生自己嘗試計算,并獲得成功的體驗。例如南潯慶同小學的王曉琴老師創設“買跳跳球”的情境,每個跳跳球23元,買12個跳跳球需要多少錢?王老師利用“每組4個,有3組”這樣的圖片幫助學生轉化新知。又如長興實驗小學的蔣菊敏老師創設“訂牛奶”的情境,由計算訂半年需要多少錢到訂10個月需要多少錢,最后到訂一年需要多少錢,每個問題層層遞進,又隱含鋪墊。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二.聯系比較,以理明算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計算教學中如何把握算理算法的平衡”,老師們都精心設計,充分體現“算理算法的平衡”。例如23×12,在筆算的教學中,每一步都與口算23×12進行對比,筆算中第一步46表示什么?相當于口算23×12中的哪一步?筆算中第二步230表示什么?相當于口算23×12中的哪一步?筆算中第三步276表示什么?相當于口算23×12中的哪一步?學生通過分步算與筆算的比較,發現內在的聯系,從而結合已學的口算方法來理解算理,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乘的順序和過程,突破筆算乘法的難點。
三.巧設練習,以趣促算
以往的計算教學過多強調運算技能的訓練,簡單、重復、機械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對數學失去興趣,甚至討厭數學。今天五位老師的練習都精挑細選,盡管課堂接近尾聲,學生的學習興趣依舊盎然。例如改錯題,老師們一改以往運用教材上的改錯題讓學生改錯,而是及時尋找課堂上生成的錯例,讓學生改錯,以達到鞏固,這樣做更加深了學生對新知的掌握。又如連線題,老師巧妙地設計成“選擇合適的方法,快速地幫小蜜蜂找出采蜜的花朵”。引導學生運用估算和“看個位”方法,快速地找出計算結果,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計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