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城藍庭小區植物的配置與選擇
景觀打造應向綠城致敬。本文分享了杭州綠城藍庭小區植物的選擇原則、應用方式及特色,標桿經驗,值得借鑒。
傳統的住宅植物造景是“應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來創造景觀,充分發揮植物本身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面,供人們欣賞”。現代的住宅景觀設計除了要考慮一般的選擇原則外,對植物的應用方式及小區植物的配置與選擇也會加以考慮及改進。從而營造出適合人們居住的完美綠化住宅區。
一、住宅區綠地園林植物種植一般原則
1.符合園林綠地的性質和功能要求
進行園林種植設計,首先要從該園林綠地的性質和主要功能出發。園林綠地功能很多,具體到某一綠地,總有其具體的主要功能。而小區綠地是業主的室外客廳。
(1)總體藝術布局上要協調
規則式園林植物配置多對植、行植,而在自然式園林中則采用不對稱的自然式配置,充分發揮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態。
(2)考慮四季景色變化
園林植物的景色隨季節而有變化,盡可能達到四季都有綠的景觀效果。在重點地區,四季游人集中的地方,可采用時花及亮麗喬灌木,以此吸引人們的眼球。即使一季節景觀為主的地段也應點綴其它季節的植物,否則一季過后,就顯得極為單調。
(3)全面考慮植物在觀形、賞色、聞味、聽聲上的效果
住宅區是人們的歸屬地,那么在營造景觀效果的時候必須結合“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到住戶回家的心情。經過一天的工作回到綠意盎然,鳥語花香的家園,那是多么的愜意!
(4)配置植物要從總體著眼
在平面上要注意配置的疏密和輪廓線,在豎向上要注意樹冠線,樹林中要組織透視線。要重視植物的景觀層次,遠近觀賞效果。配置植物要處理好與建筑、山、水、道路的關系。植物的個體選擇,也要先看總體,如體型、高矮大小、輪廓,其次才是葉、枝、花、果。
3.選擇適合的植物種類,滿足植物生態要求
種植植物要兼顧植物的實用性和藝術性,例如行道樹滿足主要功能蔽蔭的同時,要求選擇樹
干高,容易成活、生長快、適應城市環境、耐修剪、耐煙塵的樹種,例如北方常用國槐、法桐等做行道樹。要滿足植物的生態要求,要使植物能正常生長,一是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使種植植物的生態習性和栽植地點的生態條件基本上得到統一,另一方面就是為植物正常生長創造適合的生態條件。
二、住宅區喬灌木的選擇
1.喬木的選擇
綠城藍庭住宅區以景觀效果為重心,小區內植物種類的配置品種豐富,對植物的搭配來說也應該說是精心設計過的。一般植物配置的選擇都會適合本地氣候、土質條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應盡量選擇鄉土植物樹種。如在住宅區內種植的骨干樹種有桂花、廣玉蘭、香樟、樂昌含笑、無患子、杜英、香泡、垂柳、紅玉蘭、沙樸等;也會引用一些馴良的非本地樹種,但對整體效果有作用的樹種,如國槐、加拿利海棗、銀海棗和華棕等。另外還普遍的種植了像銀杏一類的名貴樹種,以提升小區的綠化品味和價值。
在種植時,遵循落葉樹和常綠樹相結合的原則,高大的常綠樹必須遠離房子,保證業主窗戶有足夠的采光率;遵循高中低錯落有致的搭配原則,上層為高大落葉喬木,中層為常綠亞喬木,下層為草灌木,營造舒適的林下灰空間,體現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
2.灌木的選擇
灌木作為小區的中低層綠化,從對人的影響力來說肯定是大于喬木對人的影響力的。因此對于灌木的應用也會多花一份心思,借灌木來襯托喬木也能跟好的體現出整體景觀的效果,灌木的種類多種多樣,層次的搭配也比較鮮明。例如小區內的灌木配置多為紅葉石楠、大葉黃楊、瓜子黃楊、金邊黃楊、夏鵑、大花月季再搭配以時花。小區內的灌木布置豐富多彩,各個區塊的搭配也各有不同。
三、小區內植物應用的多樣性
1.花卉植物的應用
宜人的居住環境綠化除了應有一定數量的植物,還應有植物種類和組合層次的多樣性做基礎,藍庭在植物配置上特別運用一定數量的花卉植物來體現季相的變化,如三色堇、矮牽牛、金盞菊、美女櫻、杜鵑花、紅花繼木、丁香花、金邊瑞香、梔子花、含笑、桂花等,營造鳥語花香、蝶舞蜂鳴的生活環境,舒緩人們的神經,調節人們的情緒(圖 2.20、2.21)。
2.觀葉植物和花卉植物的結合應用
有一類葉色漂亮、多變的植物,如葉色紫紅的紅葉李,秋季變紅葉的雞爪槭類,變黃葉的銀杏,與花卉植物組合能處長觀賞期,符合植物配置的美學原則。另外可選擇淡綠色的垂柳、深綠色的香樟,暗綠色的黑松等,這些顏色對比度大的樹種,不僅能滿足植物種類的多樣性,而且具有很好的觀賞效果。
3.積極使用地被植物、攀援植物及爬藤植物
在住宅小區綠化中選用草坪也可以創造一種綠色基調,它與其它植物相配置時就會起到統一和襯托的作用。草坪易被踐踏、破壞和退休,因此一定要選擇耐踐踏、抗逆性強,且其莖葉不會污染衣服,生長后草面平整,易管理的草種,如假儉草等。當然草坪也有其觀賞性,要求返青早、枯黃遲的品種選擇,如馬尼拉草等(圖 2.25)。同時攀援植物是居住環境中是很有發展前途的一種植物,可用于墻體、屋頂、門廊等的綠色,如常春藤、爬山虎等。
四、藍庭小區綠地整體規劃模式及特色
1.藍庭綠化的整體規劃模式
(1)孤植及應用
孤植樹的主要功能是構圖藝術上的需要,在此小區中作為進入入口的主景(圖 3.1)。孤立樹作為主景是用以反映自然界個體植株充分生長發育的景觀,外觀上要挺拔繁茂,雄偉壯觀。
無患子株型高大且是在南北方種植都比較適宜。其無患子在小區中可作為交點樹種植在環路的大草坪上。孤立樹在園林種植樹木的比例雖然很小,卻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孤植樹種植的地點應比較開闊,不僅要有足夠的生長空間,而且要有比較合適的觀賞視距和觀賞點。在周圍喬灌木的襯托下,以突出無患子在高大、姿態美方面的特色。種孤立樹作為園林構圖中一部分,不是孤立的,必須與周圍環境互為配景。
(2)對植及應用
在規則式種植中,利用同一樹種、同一規格的樹木依主體景物的中軸線作對稱布置,兩樹的連線與軸線垂直并被軸線等分(圖 3.2)。
從整體著眼西入口景觀配置基本以中軸對稱分布,景觀配置基本達到設計效果,入口景觀以中心園路擴散,并且以樂昌含笑后三棵桂花收頭,達到有收有放的感覺。不足的是南面樂昌含笑下配置了一顆大葉黃楊而背面樂昌含笑下未配置大葉黃楊,減退了中軸對稱感,而且南面樂昌含笑樹形略有欠缺,相對于北面
樂昌含笑有一定的差距,如能對上面兩點加以改換,我認為景觀效果能更為良好。(3)行列種植及應用
在綠城藍庭的多層小區入口行列種植的廣玉蘭;以及藍庭中心花園里行列種植的日本晚櫻都充分了表現出行列種植的整齊、簡單及龐大的氣勢。行列栽植是規則式園林綠地中應用最多的基本栽植形式。行列栽植具有施工、管理方便的優點。
以多層入口廣玉蘭的種植為例(圖 3.3),無論從廣玉蘭本身樹形來說,還是廣玉蘭與其下灌木、花缽的搭配都是無可挑剔的。
行列栽植與道路配合,可起夾景效果。行列栽植宜選用樹冠體形比較整齊的樹種。藍庭中心花園日本晚櫻的種植(圖3.4)。
充分的體現了行列栽植與園路的配合,夾景效果表現無遺。此外從日本晚櫻本身來看,無論是株高、分支點、冠幅上來說都是如初一致。更直接的表現出行列栽植的魅力。
(4)叢植及應用
以綠城藍庭高層區主園路邊得叢植配置為例(圖 3.5),它以反映樹木群體美的綜合形象為主,但這種群體美的形象又是通過個體之間的組合來體現的,彼此之間有統一的聯系又有各自的變化,互相對比、互相襯托。而作為構圖藝術上主景、誘導、配景用的樹叢,則多采用喬灌木混交樹叢。
圖3.5 叢植形式在小區內的表現
2.整體規劃特色的表現
住宅小區的綠地形式多樣,故在植物配置上應靈活多變,切忌單調而呆板,整體規劃時就注意以下幾點。
(1)植物種植的密度和搭配
樹木種植的密度是否合適直接影響綠化功能的發揮,從長遠考慮,應根據成年樹木樹冠大小來決定種植距離。如想在短期就取得好的綠化效果,種植距離可近些。在樹木配置上,還應兼顧快長樹與慢長樹,常綠樹與落葉樹,藍庭小區目前常綠樹用得比較多,四季變化不明顯,應加強落葉樹的比例。同時還應考慮喬木與灌木的搭配。樹木種植搭配時還要注意和諧,避免生硬(圖3.6)。
(2)注意層次配置
分層配置、色彩搭配是植物配置的重要方式。不同的葉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從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植物配置的生態學原則——構建生物群落(圖 3.7)。
在平面上要注意配置的疏密和輪廓線,在豎向上要注意樹冠線。要重視植物的景觀層次,遠近觀賞效果。
(3)模擬自然,形成連續的綠化景觀
藍庭小區植物配置結合居住區規劃的總體要求,處理好了綠化空間與建筑物的關系,利用劃皮、不規劃的樹叢、活潑的流水、山石等,創造出接受自然的景觀,以淡化人工空間。綠化空間應點、線、面結合,突出面狀綠地,保持綠地的連地性,創造鳥語花香之意境(圖 3.8)。
五、總結
居住小區景觀場所是一間“戶外陽光客廳”,集合了生態、休閑、交往、娛樂、健身、審美等多重功能。其中的綠化工程更是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本文分析綠化植物配置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大喬木起到骨架作用,既可以創造視覺焦點,也可以圍合空間,遮陽蔽日;在小區內因小空間較多,故應多樣化,常綠和落葉相結合;
2.亞喬木觀賞面位于人的平視點,是和人的體量相對和諧的層次,也是綠化上下層次的銜接點,在色彩形態上有更靈活豐富的選擇;
3.灌木和地被起到裝飾土地、保持水土、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在小區內更是視覺最常見的層次,故可適當增加花園的喜悅氣氛,如種植時花,花卉類灌木等;
4.在小區中應結合地形起伏,疏密結合的配植綠化,創造宜人的空間;
5.高品質的景觀需要優秀的設計、施工和管理團隊來創造,同時還需要辛勤的園丁來養護和維持。
篇2:植物景觀配置設計
植物景觀配置設計
植物景觀配置設計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技術。
相對于其他行業設計,植物景觀配置,無論是從藝術的角度還是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都是一個發展上比較滯后的領域:從藝術角度來說,它缺乏完整系統的設計理論指導;從技術角度來說,它缺乏明確的設計標準和結果評判標準。再加上植物景觀配置特有的生態問題和時空變化等特性。它們無疑都將增加植物景觀配置設計工作的難度,同時也會增加植物景觀配置設計工作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
植物景觀配置設計中存在一些基本的設計流程乃至設計程序,它們可以用來減少植物景觀配置設計工作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增加設計結果的可判定性。同時還可一定程度地增加設計工作的系統性,有序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系統質量保障能力。
植物景觀配置的最終結果是要解決下面幾個問題:
1、選什么樣的植物?
2、選多大植物?
3、選多少的植物?
4、如何搭配并布置到地面上?
5、構成什么樣的植物景觀?
1-4涉及到以植物個體為元素來選擇與布局的問題;5則涉及以植物配置后的群體為元素來選擇與布局的問題。
植物景觀配置操作的基本流程就是如何有序地有規范地解決上述問題的步驟過程。從結果來說,是按照上面1-5的順序進行;但從設計的實施過程來說,確是倒著來,先解決第5個問題,然后解決1-4個問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植物景觀配置在設計階段的基本流程大致包括以下三個環節:
1、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
2、各植物景觀類型中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
3、系統地檢查審評,即質量保證過程。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三個步驟的順序并非一成不變的,在設計過程中,三個環節會互有穿插,有時還互為前提。
(一)植物景觀類型選擇與布局
簡單說,植物景觀類型就是植物群體配置在一起顯現出來的外在表象類型。比如說:密林,線狀的行道林,孤立的大樹,灌木叢林,綠籬,地被,草坪,花鏡等等。
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設計就是把諸如密林,線狀的行道林,孤立樹,灌木叢林,綠籬,地被,草坪等等植物景觀類型而不是植物個體作為設計元素進行空間配置,設計師需要從整體上考慮什么地方該布置什么樣的植物景觀類型。
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首先是源于整體景觀結構的布局,即通常上所說的結構性景觀布局。結構性景觀布局主要確定設計區域的總體景觀框架。它主要基于顧客的總體景觀意向需要和整體美學原則的需要來構筑景觀框架。結構性景觀布局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景觀框架區劃。
其次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源于功能的需要,即通常上所說的功能性景觀布局。功能的需要,比如說某個地方需要遮蔭,某個地方需要用密林阻擋外部視線或隔離噪音,林蔭道路,廣場遮蔭等等,是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的基本考究。
再次源于景觀美化設計上的需要,比如說整體上布局安排景觀線,景觀點,某個視角需要軟化,某些地方需要增加色彩或層次的變化等等。有時也會源于其他特殊的或景觀布局過渡需要。
作為設計元素,植物景觀類型同樣具有諸如顏色、大小、質地、形狀、空間尺度等要素特征,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工作即是基于植物景觀類型的這些要素特征而不是構成植物景觀類型的植物個體的要素特征,并遵循植物配置理論所述的設計原則與創作手法來設計創作的。植物景觀類型是由多種植物組成的,他們的要素特征雖與個體的要素特征高度相關,但絕不等同于某個個體植物的要素特征或多個個體植物要素特征的簡單疊加。有時會表現出與個體植物的要素特征完全不同的要素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景觀類型的要素特征不僅與植物景觀類型內部的植物構成有關,而且與內部植物個體的結構排列方式有很大關系。另外,同一植物景觀類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植物結構組合。
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是總體景觀方案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多地帶有美學創作的因素,相對來說,是一項習慣性,發揮性多于程序性的工作。該流程工作完成后一般會產生如下圖表資料:
1、植物景觀類型規劃布局圖(包括一些節點立面圖)
2、植物景觀類型統計表
3、植物景觀類型構成分析表
植物配置好比文章寫作,植物景觀類型的選擇與布局問題類似文章寫作中的文章構思和文章綱要草擬階段。文章寫作的時候,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寫什么樣的內容,什么風格,段落結構如何編排布局,中心主題如何展開表達等等問題,而不是首先考慮用什么字、詞或語句等問題。同樣在植物景觀配置設計中,首先考慮的植物景觀類型選擇與布局,而不是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
(二)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
整體植物景觀類型布局選擇完成后,就要開始進行各個植物景觀類型的構成設計,即解決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問題。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問題主要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植物品種的選擇,
2、植物大小的確定,
3、植物數量的確定,
4、植物個體在結構中的位置定位等。
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更多的是一個技術性問題,除了在結構中的位置定位過程中需要較多關注美學設計知識外,其它更多的是趨向解決生態技術問題。因而解決植物個體的選擇與布局問題往往是一種程序化地工作。
1、植物品種選擇
植物品種選擇的一般程序如下:
1)根據植物景觀類型布局圖、植物景觀類型統計表和植物景觀類型構成分析表等資料,綜合分析各景觀類型的結構,確定植物類型及要求,制定植物類型及要求工作表。
2)分析確定配置場地的氣候耐寒區,和主要環境限制因子。
3)根據場地的氣候耐寒區、主要環境限制因子、和植物類型及要求工作表來與植物庫數據配對搜尋,確定粗選的植物品種。
4)據景觀功能和美學的要求,進一步篩選植物品種。
5)確定各植物類型的主要品種
主要品種是用于保持統一性的品種,是一種植物景觀類型的主體構架品種。一般來說,主要品種品種數量要少(比如說20%),相似程度高,但植株數量多(比如說80%)。主要植物品種的耐寒級別一定要比場地的氣候耐寒區級別高一個級別,同時能夠對場地主要限制因子有足夠的耐性。
主要品種分各景觀類型的主要品種和設計區域的主要品種,設計區域的主要品種是指設計區域內占主導地位(面積或空間)景觀類型的主要品種。
6)確定各植物類型的次要品種
次要品種是用于增加變化性的品種,品種數量要多(80%),但植
株數量要少(20%)。如特別需要,次要的植物品種的耐寒級別可以不高于場地的氣候耐寒區級別。有條件或成本不高的情況小,可以選擇一些對場地主要限制因子耐性不足的植物。主次要品種的比率按各景觀類型分別計算分配。
7)確定植物品種的數量
原則上提倡多植物群落原則,但并非植物品種越多越好,杜絕拼湊。
一般的小區來說,15-20個喬木品種,15-20灌木品種,15-20宿根或禾草花卉品種已足夠滿足生態方面的要求。當然,國家有特別規定的,按相關規定辦理。
2、植物初植大小的確定
在國內,對種植植物的初植大小規格沒有具體的標準規定。更多地是根據客戶喜好和設計者的習慣來確定。
有經驗的設計者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美學的生態的手法來綜合確定。
以喬木為例,國外比較通行的喬木層尺寸一般也就在徑階6-8公分的完整植株。考慮到國內的習慣,建議喬木層尺寸徑階以10-12公分左右的完整植株較為適宜,一般不要超過14-15公分。為了滿足及時效果的需要,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如增加大灌木的數量(高度100厘米-250厘米),增加覆蓋對比等等。在樹體比例尺度的處理方面,盡量縮短最大規格和最小規格植物的大小差距。
3、植物數量的確定
準確地說植物數量確定問題是一個跟栽植間距高度相關的問題。一般說來,植物種植間距由植株成熟大小確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根據植物生長速度的快慢適當調整,但決不能隨意加大栽植密度。任何時候,采用加大栽植密度來獲取及時效果的方法都是最愚蠢的方法。
關于植物的初植大小規格和栽植間距,國外有一些習慣性的數據可供參考。
4、在植物景觀類型結構中的位置定位
根據各景觀類型的構成和各構成植物本身的特性將他們布置到適宜的位置。
在這個過程中,會較多涉及到基于植物個體的美學設計問題。
從個體到構建植物景觀類型的群體組合,其實是一項十分繁雜的工作,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夠借用一些景觀類型構成模塊,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模塊可以通過模擬自然、調查分析以前的設計或設計建模等方法獲得。模塊在入庫使用前必須是經過美學或生態檢驗論證過的。模塊如同工業品中經過系統檢驗有質量保障的部件或半成品。
(三)植物景觀配置結果審評
由于交織著生態、美學乃至經濟和其他等多種因素,植物景觀配置工作是十分復雜和繁瑣的,在設計過程中出現遺漏和紕漏是難免的。因此一件設計作品完全完成或階段性完成后,進行系統的審評復檢是很有必要的,它是設計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說,審評主要進行兩大方面的審評:美學原則審評和生態原則審評。審評程序主要由審評內容,審評方法和結果評定標準三個方面組成。比如說平衡原則的審評程序大致如下:
1、審評內容
設計是否符合平衡原則
2、審評方法
1)找出設計區域或分區的中心點
2)以中心點為交點繪出兩條正交軸線
3)比較兩條軸線兩側的配置的植物景觀類型,植物個體類型,規格大小,分布和數量等
3、評定標準
兩條軸線兩側的植物景觀類型,植物個體類型,規格大小,分布,數量基本一致。
需要說明的是:植物景觀配置結果審評即可作為是設計者自檢之用也可作為甲方和第三方對設計結果評審之用。并且不僅需要在整個設計完全結束后進行植物景觀配置結果審評而且需要在植物景觀類型選擇與布局工作完成后就要進行階段性審評。
篇3:住宅小區綠化樹種選擇和植物配置
住宅小區綠化的樹種選擇和植物配置
居住區綠化材料的選擇和配置,對綠化的功能,美化環境等各方面作用的發揮,對綠化規劃設計意圖的體現有著直接關系。在選擇和配置植物時,原則上應考慮以下幾點:
1.對于大量而普遍的綠化,宜選擇易管、易長、少修剪、少蟲害、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良樹種,一般以喬木為主,也可考慮一些有經濟價值的植物。在一些重點綠化地段,如居住入口處或公共活動中心,則可以選擇一些觀賞性的喬灌木或少量花卉。
2.應考慮綠化功能的需要,行道樹宜選擇遮陽性強的落葉喬木,兒童游戲場和青少年活動場地忌用有毒或帶刺植物,而體育運動場地則應避免用大量揚花,落果的樹木等。
3.為了迅速形成居住區的綠化面貌,特別在新建居住區,樹種應采用速生和慢生相結合,以速生為主。
4.居住區綠化樹種配置應考慮四季景色的變化,可采用喬木與灌木,常綠與落葉以及不同樹姿和色彩變化的樹種搭配組合,以豐富居住環境。綠化樹種的選擇與配置是綠化專業一項細致的設計工作,也是居住區規劃設計中應予配合和考慮的問題,綠化的規劃布置與植物配置在目的與內容一致時,方可達到預期的綠化效果。
5.居住區綠化種植與建筑物、管線和構筑物的間距見表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