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樓工程毛石擋土墻施工技術方案
校區擋土墻為混凝土基礎,上部為毛石砌筑,基礎埋深2m,斷面墻高6050,下寬3029,上寬1100。示意圖如下:
擋土墻基礎必須落在老土上,當遇淤泥質土等軟弱地基時,應將其全部清除干凈,然后再回填中粗砂,并分層灑水夯實,當換填深度大于3m時應填部分塊石,然后再回填中粗石,當基坑出現超挖時,超挖部分亦應用中粗砂回填。
1、擋土墻施工工藝流程:
測量放樣
基礎開挖
基礎施工
墻身施工
壓頂施工
變形縫、泄水孔、勾縫處理
墻背濾水層、填土
2、基槽挖土方:本工程挖基槽土方采用挖掘機及人工配合進行開
挖,并配合墻體施工分段進行。先測量放線,定出開挖中心線及邊線,起點及終點,設立標樁,注明高程及開挖深度。用1.5m3反鏟挖掘機開挖,多余的土方裝車外運棄土。在施工過程中,應根據實際需要設置排水,保證工作面干燥以及基底不被水浸。
3、地基處理:當挖基發現有淤泥或軟土層時,需進行換土處理,報請監理工程師和業主批準后,才進行施工。
4、擋土墻基礎砼:
基底驗收后,即可進行基底砼澆筑,驗收一段澆筑一段,砼分層夯實。
5、墻身砌筑:
石料采用強度≥Mu30,厚度不小于150的石塊,水泥砂漿標號M5。砌擋土墻時,應敲去石料的尖銳突出部分,放置平穩,并用小石子填塞空隙,分層錯縫搭疊砌筑。擋土墻頂部宜用較大塊石砌筑。
A.砌筑前應根據墻的位置及厚度,在基礎頂面上放線。并立皮樹桿,拉上準線。
B.第一層石塊應大面向下,其余各層應利用自然形狀相互搭接緊密,并要選擇比較平整的一面砌朝外面,較大空隙應用碎石填塞。
C.上下石塊要相互錯縫內外搭接,墻中不應放鏟口石和全部對含石。
D.不得采用外面側立石塊,中間填心的砌筑方法。
E.整個墻體應分層砌筑,每層高大約為300-400mm,每層中間隔1m左右應砌與墻同寬的拉結石,上下層的拉石位置應錯開。
F.砌體灰縫應控制為20-30mm左右。
G.每天砌筑高度不應超過1.2m,分段砌筑時留槎高度不超過一步架,且應留成踏步差。
H.每砌一步架要大致找平一次。
6.石墻勾縫:
A.擋土墻外表面用水泥沙將勾縫帶形凸縫。
B.石墻勾縫事先要剔縫,將灰縫刮深20-30mm。墻面用水噴灑濕潤,不整齊的地方應加以修整。
C.勾縫宜用1:1水泥砂漿,砂用細砂。
6.變形縫的設置:
A.擋土墻每隔20m設置一道伸縮縫。B.斷面變化處設置一道沉降縫。
C.伸縮縫和沉降縫應統一安排布置。縫寬20-30,縫內填瀝青麻絲。
7.擋土墻回填土
A.擋土墻的砌筑砂漿強度達到75%以上時方可進行墻后料土回填。B.墻后填土宜優先采用砂性料土,上部應回填厚度不小于0.1-
1m的粘性土作為隔水層,填土應分層壓實,層厚為500。C.填土時按圖紙要求作泄水孔的濾層。
2道路工程
校區道路為瀝青面,路寬6m,斷面結構碎石水泥穩定層,厚中粒瀝青混凝土表面、厚細粒瀝青抗滑表面。路側石為C25號混凝土預制側石。
示意圖如下:
鋪高壓彩色地磚
鋪中粗砂墊層3cm厚
8cm厚4%水泥石碎粉基層人行道下素土分層碾壓至密實
50×12×30側石(C25砼)
1.0%1.0%
設計標高 1.5% 1.5%
4cm厚細粒瀝青抗滑表層(AK-13A)
5cm厚中粒瀝青混凝土面層(AC12)
20cm厚6%水泥穩定碎石基層
30cm厚級配石底層車行道下素土分層碾壓至密實
六米寬道路示意圖
2.1路基施工
1、路基開挖
A、開挖前按施工圖規定線向、標高和橫斷面作好準確的測時定位,并經監理工程師確認。
B、使用大型機械開挖,人工配合,在開挖過程中進行控制測量,,作好土層分界,并按不同邊坡開挖,機械挖土為避免超挖,留置20CM厚底層用人工清理找平,機械壓實達到標準要求的密實度。
C、挖土中如遇不良土質經監理工程師確認后進行換填,用壓路機壓密實,達到設計要求。
2、路基填土
A、土源的確定與檢查,首先確定土場,運輸路線,取土樣進行試驗鑒定土質和自然含水量是否合格適用,并作出土質物理性能報告,主要是自然土含量,干濕容重,標準擊實度得出的干密和含水量曲線,作為現場檢驗依據。
B、填土前按施工圖規定線向、標高和橫斷面進行的定位,然后將原地表土翻松或作臺階,再分層回填,若有未壓實的人工填土應全部清除后再分層回填。
C、填土不得含有淤泥、磚塊、石塊、腐植土及有機物,碾壓后不得有翻漿、彈簧現象,填土每層碾壓,厚度不得超過30cm,試驗員跟班檢查,下一層達不到要求的密實度,不得進行上一層的回填土的工作。
D、按規范要求每層設置橫向排水坡、縱向排水槽等,防止水浸泡路基。
2.1路面工程
1、基層施工
根據施工中規定的線向、標高、斷面,作好準確的定位測量并清除路床上的浮土雜物,整平、壓實到規定密實度。
(1)碎石層:
A、碎石層施工的工藝流程圖:
B、施工放樣:
a.在下承層上恢復中線。直線段每15-20m設一樁,平曲線段每
10-15m設一樁,并在兩側路肩邊緣外0.3-0.5m設指示樁。
b.進行水平測量。在兩側指示樁上用明顯標記標出基層或底基層邊緣的設計高。
C、計算材料用量:
根據各路段基層或底基層的寬度、厚度及預定的干密度,計算各段需要的干集料數量。根據料場集料的含水量以及所用運料車輛的噸位,計算每車材料的堆放距離。
D、運輸和攤鋪集料:
集料裝車時,應控制每車料的數量基本相等。
同一料場供料的路段內,由遠到近將料按規范有關規定計算的距
離卸置于下承層上。卸料距離應嚴格掌握,避免料不夠或過多。料堆每隔一定距離應留一缺口。
集料在下承層上的堆置時間不宜過長。運送集料較攤鋪集料工序宜只提前數天。
應事先通過試驗確定集料的松鋪系數(或壓實系數,它是混合料的松鋪干密度與壓實干密度的比值)。人工攤鋪混合料時,其松鋪系數約為1.40-1.50,平地機攤鋪混合料時,其松鋪系數約為1.25-
1.35。
用平地機或其他合適的機具將料均勻地攤鋪在預定的寬度上,表面應力求平整,并有規定的路拱。同時攤鋪路肩用料。
檢驗松鋪材料層的厚度是否符合預計要求,必要時,應進行減料或補料工作。
E、拌和及整型:
選用平地機拌和時,每一作業的長度宜為300-500m。
使用級配符合規定的一種天然砂礫時,用平地機進行補充拌和。拌和過程中,用灑水車灑足所需的水分。
用平地機或用其他機具按規定的路拱進行整平和整型。在整型過程中,必須禁止任何車輛通行。
F、碾壓:
a.整型后,當混合料的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時,立即用12t以上三輪壓路機、振動壓路機或輪胎壓路機進行碾壓。直線段,由兩側路肩開始向路中心碾壓;在有超高的路段上,由內側路肩開始向外側路肩進行碾壓。碾壓時,后輪應重疊1/2輪寬;后輪必須超過兩段的接縫處。后輪壓完路面全寬時,即為一遍。碾壓一直進行到要求的密實度為止,一般需碾壓6-8遍,應使表面沒有明顯輪跡。壓路機的碾壓速度,頭兩遍以采用1.5-1.7km/h為宜,以后用2.0-
2.5km/h。路面的兩側,應多壓2-3遍。嚴禁壓路機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壓的路段上"調頭"和急剎車。
G、凡含土的碎石層,都應進行滾漿碾壓,直壓到碎石層中無多余細土泛到表面為止。滾到表面的漿(或事后變干的薄層土)應予清除干凈。
H、橫縫的處理:
兩作業段的銜接處,應搭接拌和。第一段拌和后,留5-8m不進行碾壓。第二段施工時,前段留下未壓部分,重新加水拌和,并與第二段一起碾壓。
I、縱縫的處理:
應避免縱向接縫。對于不能中斷交通的路段,只能采用半幅施
工的方法時,接縫處應對接,必須保持平整密合。并按下述方法處理:a.在前半幅攤鋪時,在靠后半幅的一側用方木或鋼模板做支撐,方木或鋼模板的高度與級配礫石層的壓實厚度相同。b.在攤鋪后半幅之前,將方木或鋼模板除去。
c.如在攤鋪前半幅時未用方木或鋼模板支撐,靠近邊緣的30cm左右難于壓實,而且形成一個斜坡。在攤鋪后半幅時,應先將未完全壓實部分和不符合路拱要求部分挖松并補充灑水,待后半幅級配礫石攤鋪后一起進行整平和碾壓。
(2)水泥碎石穩定層:
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底基層)施工工藝流程圖
施工準備驗收合格的下層
水泥及碎石進場
檢驗碎石及水泥質量碎石悶水、檢查含水量
合格
測量放線
培土路肩攤鋪平整碎石
計算鋪料面積
碎石加水泥和水用機械攪拌合格后運輸碎石到施工點
按碾壓虛鋪高度整型
碾壓
處理接縫和調頭處
養護
驗收
A、碎石要求顆粒堅硬,不含土塊等雜物,松干容重控制在
1500-1600kg/m3,2.5mm以上顆粒與2.5mm以下顆粒各占一半,顆粒最大徑不超40mm,小于0.074mm的粉末不得超過10%。
B、水泥碎石配合比采用重量比,混合料的含水量一般為7-9%,外觀檢查手捏成團不冒漿,落地能散,水泥選擇終凝時間較長的標號
32.5號。
C、水泥碎石根據設計要求一律采用機械拌合。
D、施工采用分段流水作業,根據施工時氣溫,水泥終凝時間,確定施工數量及范圍,根據壓實比值確定碎石鋪設厚度,在拌合前一天要悶水使其濕透,含水量合適,按水泥含量計算每平方米水泥用量,畫線分塊后撒水泥,機械就地拌合,壓路機碾壓,為防止碾壓推移,應先用輕型壓路機進行穩壓,自兩側向路中壓實,碾壓過程中注意鏟高補低,填補處要翻松,重新壓實不得出現薄層,最后碾壓至表面平整無明顯輪跡,密實度面層為95%,底基層為93%,施工接頭處理應按施工縫要求認真處理,接茬平整、穩定。
E、水泥碎石混合烊從加水泥到完成時間不超過3小時,成型后灑水養護(禁止用水沖刷)養護七天(并禁止一切車輛通行)。
F、施工中做好防雨措施。
G、施工中每道工序必須經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試驗項目如下:
a.水泥劑量誤差為±1%,每天一次不小于6個試樣。b.抗壓強度每個作業段1000㎡以內應作3個試樣。c.回彈模量不小于設計規定。
d.拌合均勻性應隨時檢查。
e.壓實度大于95%(93%)無明顯輪跡,每碾大于1000㎡不小于3處;
f.厚度控制誤差底基層±12mm,面層土±10mm;g.寬度不小于設計規定,檢查50m內不小于一處;h.平整度用3米靠尺檢查底基層誤差15mm,面12mm;
i.縱斷高程誤差底基層+5mm,-15mm,面層+5mm,-10mm;
j.橫坡±0.3%。
2、瀝青路面:
1)施工要點
除應參照JTJ032-94的有關規定辦理執行外,尚須符合下列要求:
a、下承層的表面應干燥、清潔和無任何松散的石料、灰塵與雜質。
如有軟彈、松散的地方均應挖除,使其恢復原狀,并壓實到規定的壓實度。在鋪筑混合料之前應進行檢查,并經監理工程師認可。
b、瀝青混合料應在具有能保證生產的混合料配合比設計要求的拌和廠制備。拌和設備可用間歇式拌和機或連續式拌和機,但不能確定均勻進料和連續計量或礦粉損失較多的連續式拌和機不能用于瀝青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制。
c、各種材料和瀝青混合料的施工溫度應按表6-5-1(JTJ032-94)的規定選用。
瀝青混合料的施工溫度表6-5-1
瀝青種類石油瀝青煤瀝青
瀝青標號AH-50 AH-70 AH-90 A-60AH-110 AH-130 A-100 A-180 A-140A-200T-8 T-9T-5 T-6 T-7
瀝青加熱溫度150~170140~160130~ 150100~13080~120 礦料
溫度間隙式拌合機比瀝青加熱溫度高10~20
(填料不加熱)比瀝青加熱溫度高15 (填料不加熱)
連續式拌合機比瀝青加熱溫度高5~10
(填料加熱)比瀝青加熱溫度高5 (填料加熱)
瀝青混合料出廠正常溫度140~165125~160120~15090~12080~110
混合料貯料倉貯存溫度貯料過程中溫度不超過10貯料過程中溫度降低不超過10
運輸到現場溫度不低于120~150不低于90 攤鋪
溫度正常施工不低于110~130,不超過165不低于80,不超過120
低溫施工不低于120~140,不超過175不低100,不超過140 碾壓
溫度正常施工110~140,不低于11080~110,不低于75 低溫施工120~150,不低于11090~120,不低于85
碾壓終了溫度鋼輪壓路機不低于70不低于50
輪胎壓路機不低于80不低于60
振動壓路機不低于65不低于50
開放交通溫度路面冷卻后路面冷卻后
2)取樣與檢驗
在正常的施工中,瀝青混合料經抽(取)樣檢查與批準的瀝青混合料組成配合比相比,其允許偏差值應符合表6-5-2的要求。在路面施工期間,應在每臺攤鋪機下取樣試驗,取樣頻率為每天或不超過250t混
合料取樣一組,按JTJ052-93標準方法進行瀝青混凝土的瀝青含量、穩定度、流值、孔隙率、瀝青飽和度和集料級還可以篩分的檢驗(對瀝青碎石只抽檢瀝青含量和集料級配篩分),在完工的瀝青碎石面層或聯結層下,每200m并不超過1000m?隨機鉆取芯取3處,檢驗壓實度和厚度。所有取樣與檢驗均應按照監理工程師的要求辦理。在取樣后3天內將試驗結果提交監理工程師核查。當試驗結果表明需要做任何成型標準或試驗密實度為準,按JTJ071-94進行檢查和評定。瀝青面層的厚度一般以瀝青鋪筑層總厚度按JTJ071-94進行檢查和評定,若分幾層鋪筑時還應進行上面層厚度的檢查和評定。
瀝青混合料的允許偏差表6-5-2
技術標準項目允許偏差值
大于5mm的篩余集料±6%
通過5mm篩的集料±4%
通過2mm篩的集料±2%
通過0.075mm篩的集料±1%
結合料含量±0.3%
混合料中的孔隙率±0.5%
瀝青飽和度±5%
穩定度(馬歇爾每一單個的試驗)符合表4-10的規定
流值(馬歇爾)符合表4-10的規定
3)質量標準
a、實測項目
瀝青碎石面層的允許偏差及檢查方法見表6-5-3。
b、外觀鑒定
(1)表面平整密實,不應有泛油、松散、裂縫、粗細料集中等現象。
(2)接茬應緊密平順,燙縫不得枯焦。
(3)面層與路緣石及其它構筑物應接順,不得有積水現象。
(4)表面無明顯碾壓輪跡。
瀝青碎石面層實測項目表6-5-3
項次檢查項目規定值或允許偏差檢查方法和頻率
1壓實度(%)≥95*質量檢驗每200m?查1處
2平整度(mm)≤2.6平整度儀:20m計算
53m直尺:每20m測3處
3 彎沉值(0.01mm) ≤設計允許值按JTJ071-94附錄H檢查(監理工程師認為必要時作校核用)
4 抗滑磨擦系數符合設計擺式儀或磨擦系數測定車
構造深度+20,-5砂鋪法:每200m測1處
5厚度(mm)±20質量:每2000m?查1處
6縱斷高程(mm)+(-)20水準儀:每20m測1點
7寬度(mm)有側石±10且±0.3尺量:40m測1處
8橫坡(%)水準儀:每20m測6斷面
注:A、表內壓實度帶*號者按試驗路壓實度為準。B、表列厚度僅規定負允許偏差。
3室外排水施工見17
篇2:垃圾處理場人工安砌條石擋土墻施工方案
垃圾處理場人工安砌條石擋土墻施工方案
1、工程量
序號分項工程名稱工程量
1M5.0漿砌塊石10m3
2M7.5砌毛條石擋墻2673.85m3
3M5.0砌毛條石擋墻2673.85m3
4漿砌石護坡3.5m3
5漿砌條石防浪墻75m3
6拋石190m3
7漿砌片石明溝79.3m3
8漿砌塊石截洪溝730.66m3
2、工藝流程圖
測量放線基礎開挖驗槽第一輪毛條石施工放樣砌筑毛條石擋墻水平控制線、標高標注表面勾縫及處理驗收
3、測量放線
施放基礎開挖輪廓線并用白灰標明,施放絕對高程點并用紅油漆標明,并作好平面、高程控制樁點的保護工作。
4、基礎開挖
根據施工現場土質實際情況,又面臨雨季施工,將放坡考慮在1:1.5。采用機械挖毛基、人工清基。當挖至離設計標高30cm時采用人工開挖并撿平基底,并將坡面及基礎面所有松散巖塊清除,并將基礎清除干凈,基礎開挖到設計標高,經現場監理工程師及地堪、設計驗坑(槽)合格后立即鋪一層厚度為5cm水泥砂漿封閉。
5、材料要求
5.1、毛條石采用Mu30毛條石。砌石材質堅實新鮮,無風化剝落層或襲紋,石材表面無污垢、水銹等雜質,用于表面的石材,色澤均勻。石料容重大于25KN/m3,濕抗壓強度大于10Mpa。
5.2、砂
砂要求粒徑為0.15-5mm,細度模數為2.5-3.0,砌筑塊石砂漿的砂,其最大粒徑不大于5mm;砌筑料石砂漿的砂,最大粒徑不大于2.5mm。
5.3、水泥: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32.5。
5.4、、膠凝材料(用于砌筑的水泥沙漿)
⑴、膠凝材料的配合比必須滿足施工圖紙規定的強度和施工和易性要求,配合比必須通過試驗確定,試驗結果必須監理認可。
⑵、膠凝材料拌和過程中應保持骨料含水率的穩定性,根據骨料含水量的變化情況,隨時調整用不量,以保證水灰比的準確性。
⑶、膠凝材料拌和時間:機械拌和不少于2-3min,不采用人工拌和。
⑷、膠凝材料應隨抖隨用。膠凝材料的允許間歇時間應通過試驗確定,或參照相關規范執行。在運輸或貯存中發生離析、析水的砂漿,砌筑前應重新拌和,已初凝的膠凝材料不得使用。
6、施工要求
(1)泄水孔間距每3米一個,孔徑為100*150,上下左右交錯設置,最下一排泄水孔的出口高于地面300,在泄水孔后設300厚片石濾水層。
(2)伸縮縫每隔20米設置一道,縫寬為20,縫中填塞瀝青麻筋填塞,沿內外頂三方填塞深度為150。
(3)基礎埋深1米,基底為粉填土,如遇軟弱土需同設計、監理共同商量換土。
7、擋土墻施工:
砌體采用座漿法施工,要求砂漿飽滿密實,嚴禁出現漏漿和干砌。
墻身砌筑時一定要注意每個砌筑面的水平,此項在四角及中線處劃出等高標高控制,相差太多則用鏨子將較高的地方削掉。檢查完每層的水平后將面上的廢渣清掃干凈并澆水潤濕,然后按一丁一順的組砌方法砌筑下一層條石。
攔污壩下游面修鑿鑲面塊石時,應由外露面四周向內稍加修鑿,修鑿深度不小于7cm , 后部可不加修鑿, 但應略小于修鑿部分。外露部分先將四周打平2cm寬,中間用鏨子鑿打鏨路,間距每寸三根。各水平層間垂直縫應錯開,錯開距離不應小于8cm。砌鑲面石時,為使鑲面石和填腹石緊密連結,須采用丁石和順石相間排列的方法。鑲面石灰縫寬度最大2cm,不應有干縫和瞎縫。本橋要求鑲面石的丁石上下對齊。填腹塊石水平灰縫的寬度不大于3cm,垂直灰縫的寬度不大于4cm,灰縫須錯開。應在砂漿中填小石塊,以節省灰漿。在安砌前應先座漿,并將石塊打濕。
面石的垂直縫應將砂漿分層填入,用灰刀搗實,不可用稀漿灌注。填腹也應采用擠漿法,先鋪漿再將塊石放入擠緊。垂直縫中應擠入1/3-1/2的砂漿,不滿部分再分層插入灰漿。對較大的垂直灰縫可盡量先放砂漿后填塞小石塊。但水平灰縫不可用小石塊雙墊。所有外露灰縫皆用M10砂漿勾半圓形凹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