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項修煉》讀書心得體會
《第五項修煉》是一本開拓性地倡導學習型組織管理思想的著作。書的作者彼得·圣吉在研究中發現,要使企業茁壯成長,必須將企業變成一種學習型的組織,并使得組織內的人員全心投入學習,提升能力在本職崗位上獲得成功。
作者指出,從長遠來看,一個企業唯一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就是比對手更快更好的學習能力。書中描述了公司如何通過采用學習型組織的戰略和行動對策,即五項修煉,來排除威脅組織效率和事業成功的學習障礙。
這五項修煉概括地說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
第一項修煉是“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修煉是深刻了解自我的真正愿望,并客觀地觀察現實,對客觀現實正確的判斷,通過學習型組織不斷學習激發實現自己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愿望,并全心投入工作、實現創造和超越。此外,個人的修煉又應該是自愿的選擇,一個組織的領導者不能強行推動成員自我超越,而是要創造鼓勵和支持自我超越的氛圍,并帶頭承諾和實踐自我修煉。
第二項修煉是“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動的許多假設、對事物作出價值評價,沉積在自我心靈深處的印象等。我們通常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行為的影響。然而不同的心智模式處理問題的角度會有很大的不同。在組織中,改善心智模式是保證團隊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證。一個組織要改善心智模式就要開發反思和探尋心智模式修煉的方法,把心智模式的修煉制度化,提倡探尋挑戰思考方法的氛圍。
第三項修煉是“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指的是一個組織中各個成員發自內心的共同目標,在一個團體內整合共同愿景,并有衷心渴望實現的目標的內在動力,將自己與全體衷心共有的目標、價值觀與使命的組織聯系在一起,主動而真誠地奉獻和投入。進行建立共同愿景的修煉首先要放棄傳統觀念,即總是由領導人或通過正規的計劃發布愿景,其他人僅是執行。真正共同的愿景要通過個人愿景的交流與溝通而逐漸浮現。這就要求領導人有非常開放的心胸,愿意聆聽與理解各種各樣的想法,以找到超越和整個各種愿景的最佳行動路線。
第四項修煉是“團隊學習”。
團體的集體智慧高干個人智慧,團體擁有整體搭配的行動能力。當團體真正在學習的時候,不僅團體整體產生出色的成果,個別成員成長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學習方式要快。團隊學習要發掘個人的思想潛力,以超越個人的心智;需要有創新、協調的行動,建立一種“操作信任”,成員之間相互依賴,互補互助。盡管包含個人技能和理解力,它是一項集體修煉。掌握團隊學習的修煉方法是建設學習型組織的關鍵一步。
第五項修煉是“系統思考”。
企業和人類的其他活動一樣,也是一種系統,也都受到細微且息息相關的行動所牽連,彼此影響著,因此必須進行系統思考修煉。系統思考的修煉是建立學習型組織最重要的修煉。系統思考也需要有“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團隊學習”與“自我超越”四項修煉來發揮其潛力。
第五項修煉高于其他四項修煉,是整合其他修煉的修煉,并且要在開發其他修煉的情況下才能發揮自身的潛力。開發共同愿景會促進對長期性目標的承諾,心智模式的修煉主要在于開發我們的心胸,團隊學習能夠培育超越個人視角局限、以看清更大圖景的集體技能,而自我超越則激發一種個人動機,讓我們持續地學習和理解我們的行動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
學習型組織的核心是心靈的轉變,:從把自己看成與世界相互分離,轉變為與世界相互聯系;從把問題是由“外部的”其他人或因素造成的,轉變為認清我們自己的行動如何導致了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在學習型組織中,人們不斷發現自己如何創造現實,以及自己如何改變現實。
在書中具體闡述了各項修煉的原則和具體方法。
由于對管理科學,特別是對企業管理并不熟悉的我而言,讀了這本書,僅僅是得到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還沒有真正透徹的理解,但是仍然感到,這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管理科學巨著,其思想及提出的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借鑒。
首先通過閱讀這本書,我進一步認識到作為個人學習是無止境的,特別是當今時代是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學習,完善自己,并且要融入整個組織的學習活動中,通過團隊學習提升個人的素質,與同事們一起,攜手共進,為實現所在組織的目標全力以赴,創造杰出的業績。
個人的學習首先要有宏大的理想,要不斷超越自我。要在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就要不斷超越自我,自我超越是一種精神力量,這種愿望越強烈,學習的動力也就越強,愿望能夠實現的機會就越大。
其次,要注意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作為組織的一員,也要注意個人的心智模式修煉,即要在工作中反思自己的思考方法,遇到問題要注意反求諸己,誠實地面對真相,注意和同事之間相互尊重不同的觀點,開誠布公地溝通進行協調。
最后要特別注意系統地思考。作為組織的一員,首先要有全局觀,不能只埋頭于自己負責的那一小份工作領域。特別是水資源研究是圍繞國家水資源管理工作跨多個學科領域,要從國家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出發考慮本職工作的發展方向,并要從整個單位發展的大局出發安排自身的工作。在處理各種工作中出現問題時,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注意以系統的觀點思考問題。
這本書中有關建立學習型組織的思想與方法對我們所在的水科院和水資源所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的科研機構承擔著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歷史使命,不斷提高科研機構的科研水平與能力是時代的要求。水科院作為國家級的公益型事業單位而具有一定的天然優勢,但也面臨著國內科研單位和高校的競爭。要想保持本單位在學科領域內的領先地位,不負國家賦予的使命,也需要汲取西方的先進管理理念,克服學習障礙,建立學習型組織,并學習借鑒其先進的團隊學習方法。
另一方面,中國科研管理體制的改革仍處在不斷探索與深化的過程中,現有的宏觀科研管理體制與具體的研究機構管理體制仍不完善,因此也不能直接照搬國外的經驗。對于具體的單位,十分重要的是建立學習型組織的理念,即要發現有效的方法去激勵員工真心投入。
為達此目的需要建立良好的組織文化,包括倡導追求真理的精神、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價值準則,培養科學道德和學術規范等,以形成平等、求實、嚴謹、創新的科研環境和學術氛圍,把組織建設成為“超越對食物、住房的需要,超越從屬關系的組織,建設成符合人們更高志向的組織”;在此基礎上研究開發組織的學習能力,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發展適合自身特點的團隊學習方法。
而對于宏觀管理部門來說,也需要采取措施克服行政化、指標化和短期化的傾向,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建立科學的科研管理制度,確保公開、公平與公正,為科研單位的健康發展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
篇2:《禮儀金說》讀書心得體會
《禮儀金說》讀書心得體會
人應該要有精神上的追求,對我們年輕人來講,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對知識的追求,我們要不斷在追求中實現理想。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
我們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就理應多讀書,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凈化自己的心靈。而且不僅要學會,還要扎實的掌握,更要學以致用,不能死讀書,讀死書,這才是我們對知識的追求所應有的目標。
多讀書,讀好書,現在各種各樣的書籍紛至沓來,對于書本中的知識也要有選擇的采納,即所謂的取其精華。我們要用這些精華來武裝自己的頭腦。魯迅先生曾說過:“學習知識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盯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我們應盡力使自己的知識成為一個開放性的系統,開闊視野,博采眾家!
管仲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對禮儀方面的要求也開始日益重視。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學好禮儀方面的相關知識,也非常有必要性,且具有較強的實際意義。
《禮儀金說》融合了金正昆教授多年以來禮儀講座的精華,該書從瑣碎的日常生活到正式的國際交往,每篇都引用了生活與工作中的典型事例。書中系統地將普通人在職場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應遵循的禮儀一一加以介紹,如登門拜訪、接待來賓等諸多方面。以生活的實例講述禮儀知識,將禮儀的知識具體化、實用化。如書中的服裝三色原理、打電話的基本禮節等,都以生活化的場景,將普通人的工作、生活與禮儀的關系展示得淋漓盡致。從而幫助我們改善溝通能力并提高個人素養。
隨著該書的講解分析,我們能夠掌握禮儀的規范,從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時刻留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提高自身修養。
該書以風趣幽默的風格,將問候、握手、介紹、交談、待客、拜訪、溝通、裝束、儀表等以非常生活化的方式使讀者在快樂之余得到啟發,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且印象深刻,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通過閱讀本書可以修正自己日常言行中的不足,進而來規范禮儀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有助于在工作中營造良好的社交氛圍。
禮儀是現代人的處世之本,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行為科學,是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地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律己敬人的完整行為。人的修養體現于細節,細節的拿捏需要知識與智慧。禮儀就可以從語言、文字、動作等方方面面的細節來展現在人際交往中,禮儀不僅可以有效地展現個人修養、風度和魅力,還能體現出一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個人學識、修養和價值。禮儀是一種潛在資本,如果能夠恰當運用,就能取得豐碩的成就。安德魯。卡內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是靠專業知識,85%是靠人際關系與處世能力。”由此可見,禮儀在當今社會交往中的重要性。
因此,《禮儀金說》可謂是提升品位的禮儀教程,追求優雅的魅力范本。
篇3:黨員讀書心得體會
黨員讀書心得體會
重視學習、善于學習,不僅是黨的光榮傳統,而且是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偉大勝利的重要原因。學習又可以說是一種信仰、一種責任、一種享受、一種能力。
學習是提高素質、增長才干的重要途徑,是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基礎。學習又是作為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忽缺的一部分。善于學習的人,就會增大成功的機率。自然,這也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種快樂。書本的知識也許會有窮盡的一天,但生活中的真知卻永遠不會枯竭。學習是人天生的一種本事,人通過學習喚醒潛能,并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快樂。
對于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人們,其實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就是最直接的學習,所以應該懷著一顆學習之心來面對工作。其實工作中遇到的所有人和事,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那么,怎樣才能真正把學習當作一種信仰、一種責任、一種享受、一種能力呢?一方面應明確學習目的,主動向身邊的人學習。沒有學習目的,學習就會陷入誤區,茫然不知所措,從而使自己的學習優勢逐漸丟失。向他們學習,不是因為他們是領導,而是因為他們優秀。因此,向他們學習,將會對自己今后工作提供極大的幫助。
再一方面應加強提煉總結,在工作實踐中學習。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世上所有的經驗,都是由“事情”積累而來的。在人們成長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次極好的、最直接的學習機會。實踐是學習的最高境界,而所經歷過的“事情”體現出來的,就是實踐。所以應要充分利用這些機會,通過盡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來增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古詩有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大意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規律,這些都是學問;恰當地處理事情,懂得道理,總結出來的經驗就是文章。從“事”中學習知識,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學習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方法,萬事皆有可學,事事皆有學問。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就會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有意識地從這些事情中學習知識與技能,增長自己的經驗和智慧,提高自己的才干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