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企業培訓任務技能分析
培訓需求評價應從三個方面著手,即組織分析、任務分析和人員分析。三者結構關系如圖所示:
1任務分析
任務分析的淵源來自于崗位職責履行的滿意程度。通過任務分析能夠確定職位的各項培訓任務,精細確定各項任務的重要性、頻次和掌握的困難程度,并揭示出完成該任務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等培訓內容。任務分析側重于職業活動的客觀要求方面,即理想狀況,分為5個步驟:
1)選擇待分析的工作崗位和其崗位職責;
2)分解崗位職責并羅列出工作崗位所需執行的各項任務的基本清單;
3)對各項任務的難度、頻率度、重要度進行分析;
4)根據分析的結果設計出任務難度、頻率度和重要度而影射出來的課程;
5)排列出課程順序,最終獲得培訓需求課程
2 人員分析
人員分析是從員工的實際狀況出發, 分析現有情況與理想的任務要求之間的差距,既”目標差”,以形成培訓目標和內容的依據。側重于員工個人的主觀特征方面的分析。人員分析包括兩個方面:
1)人員的能力、素質和技能分析,這是與工作分析密切相關的工作。工作分析明確了每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素質和技能水平。從人員的角度進行同樣的分析是用以考察工作人員是否達到了這些要求,以及其能力、素質和技能達到了什么樣的水平,并由此決定對培訓的需求狀況。此外,對人員的能力、素質和技能加以分析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當前工作的需要,也是為了滿足組織發展的未來工作的需要。培訓的目的之一就是發揮人的潛能。通過培訓,使組織的人力資源系統得到合理的利用和發揮, 但這一切都要求對人員的能力、素質、技能狀況進行全面準確的分析。
2)針對工作績效的評價。如果人員的工作績效不能達到組織提出的效益標準,就說明存在著某種對培訓的需求。對于物業管理行業來說,培訓對象大致可分為管理人員、安全人員、綠化人員、保潔人員、工程維修人員、客戶服務人員等六類,所以在進行人員分析和制定培訓計劃時候都以這幾類培訓對象為藍本,根據任務分析的結果制訂不同類型的培訓計劃。
3 組織分析
組織分析是判斷組織中哪些員工和哪些部門需要培訓,是任務分析和人員分析的前提。它開始于組織目標設置,組織的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決定了開展培訓的深度。包括三方面:
1)組織的人力資源需求分析。它決定了組織的宏觀與微觀設計、組織的發展、組織的正常運行等對人力資源的種類、數量和質量的需求狀況。從人力資源的角度要求組織人員在能力水平上必須滿足組織運行與發展的需要。
2)組織的效率分析。包括組織的生產效率、人力支出、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浪費狀況、機器的使用和維修。組織可以對這些因素加以分析,制定出相應的效率標準。如有不能達到效率標準要求的,就可以考慮通過培訓加以改善。同時這些標準也是培訓效果的評價指標。
3)組織文化的分析。組織文化是組織的管理哲學及價值體系的反映。通過培訓可以將組織完整的價值體系輸入到每一個員工的頭腦中,從觀念上指導他們的工作行為。對于物業公司的組織分析來說主要是確認我們根據任務分析和人員分析而得出來的課程是否符合公司的年度工作重點和組織目標的實現,另外中層管理人員也會根據部門的特性而提出本部門的培訓課程。例如某部門經理覺得本部門內部溝通不夠流暢,該部門經理很可能就會要求增加《有效溝通》的課程。這樣經過組織分析以后,我們的培訓需求調研從體系上也就基本完善了。
除了從人員分析、任務分析以及組織分析調研培訓需求以外,對于物業公司來說還有其他多種方法獲得培訓需求,例如部門經理的業務巡查、質量內審、客戶投訴,以及周例會、晨會反映的情況都可能成為培訓需求。但是這類培訓需求具有短期性,不能充分的反映整個年度計劃,所以類似這類培訓需求我們可以列入月度培訓計劃當中,這也就是第六點的重大事件分析。
篇2:《服務禮儀》培訓感想:做快樂可愛的人
《服務禮儀》培訓感想:做快樂可愛的人
為了提高公司員工對“服務禮儀”的認識,營造講學習、愛學習的企業文化氣氛,本月公司分兩批組織72名管理員工觀看了人民大學教授金正昆的培訓光盤《服務禮儀》。
雖然一個下午的時間有限,學習的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伴隨著陣陣會心的笑聲,大家對“服務禮儀”的知識或多或少都有所領會。在與大家共同學習的過程中, “調整心態”一課的內容對我的觸動很大,因此,有一種急于抒發感慨的沖動,期望與大家一同交流共勉。
我記得大概在十年前,我還是個初入社會的青年時,媽媽無意中與我聊到她的車間里有一位很有意思的女同事,其人性格十分開朗,而且十分知足,每天總是快快樂樂的,認為自己的工作很好,自己的先生很好,自己的女兒很好,總之自我感覺十分好。
后來有機會我認識了這位女同志,的確如媽媽所說,她總是給人一種快樂的感覺,其實作為旁觀者,我覺得她長得不好看,她的工作就是一個普通倉庫管理員的工作,她的先生是另一個車間的車工,她的女兒是小學生,學習成績還可以,但也并不在班上前茅。當時,我不太了解她的快樂從何而來,只是覺得與她相處很愉快,就算是心情郁悶時,只要與她聊聊,就能轉為開心,因此,她有很多不同年齡層次的朋友,大家都喜歡與她交往,大家都認為她是一個可愛的人。現在回想起來,終于了解到,其實她的快樂取決于她的心態,她的健康的心態。
有鑒于此,我認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這一點決定了無論你愿意不愿意、喜歡不喜歡,事實上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人際交往活動。如果絕對地不與人交往,可以說人就無法生存。無論是必須交往的場合--如參加什么公事談判、求人辦什么事、接待來訪業主和客戶,或是不得不應酬的場合--比如開會、出于禮儀拜訪他人,還是自愿參加的場合--比如與幾位朋友聚會、參加朋友的生日宴會等等。我們應該抱著怎樣的心態與人交往呢?我認為應該抱著快樂的心情,愉快地參加。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這都有許多好處。對他人就無須多講了,誰都希望與自己交往的是一個快樂的人;自己快樂,常常會感染對方,從而使交往具有好氣氛。誰都知道,氣氛好是交往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自己快樂,哪怕交往不順利,也不會給自己造成太多的不悅。求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成,心情好的人不會灰心,這里辦不成可以到那里辦,今天辦不成可以明天辦;如果心情不好就會喪失信心,怨天尤人。
自己快樂,常常會諒解和寬容他人,這樣哪怕在交往中遇到一些無禮的言行,也不會想不開,而是多為對方著想,予以化解,或是一笑了之,不予理會。
自己快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以免自己別扭。交往的具體情況是多種多樣的,往往對方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會使自己多想。倘若心情不好,常常朝壞的方面想;反之,要么根本不在意,要么朝好的方面想,這就不會產生誤會了。
我們公司的企業精神是--快樂服務、創造價值。如何讓自己快樂,讓同事快樂,讓業主快樂,從而創造自我實現的價值,創造企業發展的美好愿景,是我們物業服務人時時刻刻該想該做的事。金教授告訴我們服務禮儀的五個關鍵詞:尊重,溝通,規范,互動,心態。服務禮儀的基礎就是尊重,尊重別人,同時尊重自己,這是與人交往的起碼要求。
你去接觸一個人,連尊重都做不到,就不會有真誠、熱情、厚道、隨和的表現;如果缺乏自尊,自己都不看重自己,怎么會讓對方尊重自己呢?我們雖然從事的是服務工作,但這個工作讓我們得以養家糊口,得以服務于他人,服務于社會,我們是平凡中偉大的人,對于其他行業的其他人來說,我們是平等的,是誰也離不開誰的關系。要求平等待人,也要求別人平等待我。明白并掌握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有了尊重的基礎,良好的溝通,規范的言行,產生了互動和健康的心態,可以說就是一個成功的人。
莎士比亞是一位眾所周知的英國戲劇大師,他有一句名言--沒有什么事是好的或壞的,但思想卻使其中有所不同。這句話本人認為含有十分豐富的哲理意義。按說好事或壞事是涇渭分明的,生活在同一社會環境中的人,對事物總有個大體一致的評判標準,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媽媽的那位女同事與丈夫、女兒一起揮汗如雨地拖著一輛載滿水泥、沙石的平板車,為建筑不大的家而努力著,他們快樂無比,心想只要再拖十車,再過十天就能搭建出一間新的房間來改善擁擠的現狀了。
而另一個畫面,在一幢公寓的窗口,有一位女士正朝著窗子發呆。她是富有的,過著標準的“大款”生活,可是面對自己幾百平方米的豪華住宅,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她不知自己如何打發這整個晚上的孤寂時光,特別是當面對窗外一片陰暗天空的時候。
前者感到的是幸福;后者則無比哀愁。盡管后者比前者的境遇不知要好多少倍。金教授告訴我們,要想成功,你必須是一個快樂的人。我在這里要與大家交流的是:快樂不快樂,或者說幸福不幸福,不在于你有什么樣的處境,而只在于你有什么樣的思想、感受和心態。
做一個快樂可愛的人吧,讓我們的生活美麗而充實,我們一定會成功!
篇3:物業員工培訓學習心得
物業員工培訓學習心得
通過培訓學習,主要心得體會有以下兩個方面:
1、自我學習
要從平凡中做出精彩。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但是可以選擇過怎樣的生活。沒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看不起自己工作的人,我們應該對自己,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充滿信心。職位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表現,反倒是工作表現最終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的地位。只有相信自己是一個有所作為的人,哪怕即使只是一個最平凡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也能給我們帶來豐厚的回報。所以,希望成長與進步的話,那就必須每天都調整狀態,與自己的潛力進行競爭,與自己激烈角逐,讓每一天都成為代表作。
其實公司給予員工的,也只能說是晢時的,要想能夠長期獲得高的待遇、薪資,那只有一條路:提高自身的“資本”,也就是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員工不能一味的埋怨公司不給機會和高待遇,反而自己要先開始反省:平時是否做到注重努力提高崗位的專業知識,積累工作經驗;是否一直不斷地在學習各種技能,努力的吸收“營養”;在工作中是否注意多思考、多觀察,經常留意上級工作如何安排,如何處理問題等,從中學到更多關于管理方面的知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給自己更多的發展空間,永遠不會“下崗”。
2、 基層管理
基層員工對于做好與做完的理解是十分清楚的,這一點就與意愿有很大關系,做完表示事情還可以改進或者需要休整,需要有新的補充來加以修訂,所以做完是一種主觀意思上的表示,基層員工很多工作就只是做完了,并不是能做的很到位,這就是執行力有欠缺,我們所需要的,就像老師講的,是要把目標變為結果而不是過程。所以,對基層的管理,要在完成任務的前提下減輕對基層的壓力,讓壓力變動力去做。
減少壓力從基層這個面上看,是如何疏通與釋放,團隊是最能夠解決這樣問題的,做好基層團隊工作是減少壓力的關鍵環節,需要我們經常傾聽員工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想法,協助創造良好的團隊氛圍,建立自我調節、互相勸導與溝通的場所,這樣才有更大的勁來促進工作的需求,同時我們要以身作則,要灌輸和引導基層員工對工作的要求--認真第一,這樣才能較好的達到工作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