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板以上結構砼施工方案
(一)砼施工順序
內墻柱與梁板砼分開施工,施工順序為先柱后梁板,施工縫留在梁底50mm處。地下室外墻及電梯井墻與梁板一起澆筑。
(二)砼澆筑流向和運輸設備
樓梁板的澆筑流向均為由南向北,安排兩臺輸送泵和一臺塔吊,塔吊主要用于澆筑柱頭高標號砼及配合輸送泵接縫。獨立墻柱安排塔吊進行澆筑。
(三)砼施工工藝
1、準備
1)組織所有的砼施工員和操作手進行培訓,并作好書面的技術質量、安全交底。
2)材料準備充分,并經檢驗合格,具有合格證,準用證、及相關資料。
3)鋼筋隱蔽工程驗收合格后,應對模板及其支架進行認真的檢查。檢查模板標高、位置及構件截面尺寸是否準確,模板支架是否牢固、穩定,模板的固定是否可靠,螺栓是否擰緊,清除模板內的垃圾、木屑等,并澆水濕潤。
4)檢查腳手架及相應馬道。
5)垂直、水平運輸機械保持良好狀態。
6)技術部提前通知攪拌站砼強度等級等方案,并于現場準備機具進行坍落度檢驗。
7)砼施工前,加強氣象預測預報的聯系工作,在砼施工階段掌握天氣變化情況,盡量避開暴雨臺風突然襲擊,根據季節施工特點,準備好在澆筑過程中所必須的防雨、防水等物資。
8)扎鋼筋時,梁柱接頭用快易收口網攔設,墻板不同標號處用快易收口網攔設。攔在不同標號界線往底標號方向500mm處。
9)清理場內閑雜車輛、人員,在進出口及場內各設置一名交通協調人員,保證交通順暢,以防出現窩泵、搶泵。
(四)砼的澆筑
1、澆筑前應對模板澆水濕潤,墻、柱模板的清掃口應在清除雜物及積水后再封閉。
2、澆筑混凝土時應派專人經常觀察模板鋼筋、預留孔洞、預埋件、插筋等有無位移變形或堵塞情況,發現問題應立即修整并應在已澆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畢。
3、柱、墻混凝土澆筑
(1)柱、墻澆筑前,在新澆混凝土與下層混凝土結合處,應在底面上均勻澆筑50mm厚與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漿。砂漿應用鐵鏟入模,不應用料斗直接倒入模內。
(2)柱墻混凝土應分層澆筑振搗,每層澆筑厚度控制在500mm左右。混凝土下料點應分散布置循環推進,連續進行。
(3)澆筑墻體洞口時,要使洞口兩側混凝土高度大體一致。砼振搗要均勻密實,特別是墻厚較小,門窗洞口結構加筋與連接交錯鋼筋較密的部位,應采用Φ25振動棒,其它墻梁部位采用Φ50振動棒,考慮到墻窗洞下墻體砼封模后無法直接振搗,可事先將窗洞下口留成活口,待砼澆至該位置并振搗密實后再行封模和加固。振搗時,振動棒應距洞邊300mm以上,并從兩側同時振搗,以防止洞口變形。大洞口下部模板應開口并補充振搗。
(4)對于高度大于3m墻柱,應采用串筒下料。
(5)構造柱混凝土應分層澆筑,每層厚度不得超過300mm。
4、梁、板混凝土澆筑
(1)肋形樓板的梁板應同時澆筑,澆筑方法應由一端開始用"趕漿法"推進,先將梁分層澆筑成階梯形,當達到樓板位置時再與板的混凝土一起澆筑。
(2)樓板澆筑的虛鋪厚度應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動器垂直澆筑方向來回振搗。注意不斷用移動標志以控制混凝土板厚度。振搗完畢,用刮尺或拖板抹平表面。
(3)在澆筑與柱、墻連成整體的梁和板時,應在柱和墻澆筑完畢后停歇1~1.5小時,使其獲得初步沉實,再繼續澆筑。
(4)施工縫設置:如必須留置施工縫時,宜沿著次梁方向澆筑樓板,施工縫應留置在次梁跨度1/3范圍內,施工縫表面應與次梁軸線或板面垂直。單向板的施工縫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邊的任何位置。
(5)施工縫用木板、鋼絲網擋牢。
(6)施工縫處須待已澆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少于1.2MPa時,才允許繼續澆筑。
(7)在施工縫處繼續澆筑混凝土前,混凝土施工縫表面應鑿毛,清除水泥薄膜和松石子,并用水沖洗干凈。排除積水后,先澆一層水泥漿或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然后繼續澆筑混凝土。
(五)泵送工藝
1、泵送工藝
(1)泵送混凝土前,先把儲料斗內清水從管道泵出,達到濕潤和清潔管道的目的,然后向料斗內加入與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漿,潤滑管道后即可開始泵送混凝土。
(2)開始泵送時,泵送速度宜放慢,油壓變化應在允許值范圍內,待泵送順利時,才用正常速度進行泵送。
(3)混凝土泵送宜連續作業,當混凝土供應不及時,需降低泵送速度,泵送暫時中斷時,攪拌不應停止。當葉片被卡死時,需反轉排隊,再正轉、反轉一定時間,待正轉順利后方可繼續泵送。
(4)泵送先遠后近,在澆筑中逐漸拆管。
(5)在高溫季節泵送,宜用溫草袋覆蓋管道進行降溫,以降低入模溫度。
(6)泵送管道的水平換算距離總和應小于設備的最大泵送距離。
篇2:綜合建筑砼工程施工方案
綜合建筑砼工程施工方案
1砼澆筑前的準備工作
1. 對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
2. 檢查模板及其支撐(見模板工程)。
3. 請監理人員對隱蔽部位進行驗收,填好隱蔽驗收記錄。嚴格執行砼澆灌令制度。
4.檢查砼澆筑設備的完好性,鋪設砼泵管, 用鋼管搭設砼泵架至建筑物后,用鋼筋焊接支架架立泵管,泵管彎頭處要將其固定牢固。
5.向施工班組下發砼澆筑令,通知所要澆筑砼的強度等級,配合比,攪拌量,澆注時間。
2泵管鋪設
1. 泵機出口要有不小于10米的水平管,此部分泵管用鋼管搭設,支架支撐。
2. 轉向90度彎頭曲率半徑要大于 1米,并在彎頭處將泵管固定牢固。
3砼工程的施工
1. 本工程砼采用現場攪拌站攪拌,由砼固定泵直接輸入澆搗部位。剪力墻分層斜坡澆筑,分層厚度在30-50cm,每層振搗密實后再覆蓋新砼。砼通過軟管下料以控制砼自由高度。板砼采用隨澆隨抹平,連續澆搗一次成活,并在初凝前用滾筒輾壓,在終凝前采用二次收光,以防止砼出現裂縫。
2. 柱、梁、板的施工
(1)澆筑框架砼應按結構層次和結構平面分層分段流水作業,水平方向在跨中1/3范圍內分段,垂直段以樓層分層,每層先澆柱子,后澆梁板。
(2)柱子澆筑宜在梁板模安裝完畢,梁、板鋼筋未綁扎前進行,以保證砼澆筑質量便于上部操作。澆筑一排柱順序宜從兩端向中間推進,不宜從一端推向另一端,以免模板吸水膨脹產生橫向推力,累積造成彎曲變形。
(3)柱應沿高度分段澆筑,采用串筒下料,并在柱側面開門子洞作澆筑口,分段澆筑每段高度不得超過2m。
(4)澆筑梁板應同時澆筑。先將梁的砼分層澆筑成階梯形向前推進,當達到板底標高時,再與板的砼一起澆搗,隨著階梯不斷延長,板的澆筑也不斷前進。為防止板出現裂縫,先用插入式振搗棒振搗然后用平板振動器振搗,直到表面泛出漿為止,在砼初凝前用木抹子找平,最后在終凝前再用鐵抹子壓光一遍。
(5)在澆筑柱、梁及主、次梁交接處,由于鋼筋較密集,要加強振搗以保證密實,必要時該處可采用同強度等級細石砼澆筑,采用片式振動棒振搗或輔以人工搗固。
4. 施工縫的留設及處理
柱子施工縫留設在梁底上2cm,梁板施工縫留設在跨中1/3范圍內。
施工縫部位施工前,必須鑿除浮漿、露出石子,澆水濕潤后,填以與原砼相同成分的無石水泥砂漿,再澆筑砼。
4砼的養護
1. 柱、墻拆模后先噴水濕潤,再覆蓋一層塑料薄膜保水養護。
2. 平均氣溫低于5℃時,不能澆水養護,加塑料薄膜與麻袋覆蓋養護。
3.普通砼養護時間不少于7晝夜。
5試塊留置原則
1. 每一施工段的每一施工層,不同強度等級的砼每100m3(包括不足100m3) 取樣不得少于一組抗壓試塊,并留適量同條件試塊。
2. 抗滲試塊的留置:澆筑量為500m3,應留兩組抗滲試塊,每增加250-500m3留兩組。其中一組標養,另一組同條件下養護。
6成品保護
為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在砼結構件拆模后,采用在柱角、墻角、樓梯踏步、門窗洞口處釘50×15mm木板條的防護。柱、墻防護高度為
1.5m,門窗洞口周邊全部防護。具體做法見下圖:(略)
篇3: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方案:大體積砼測溫
地基及基礎工程施工方案:大體積砼測溫
——大體積砼測溫
大體積砼澆筑完畢,只是大體積砼施工的初步成功,如何防止澆筑后的砼在養護期間發生裂縫,尤其是深層裂縫,是大體積砼施工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對澆筑后的砼進行測溫監控,隨時掌握砼的溫度變化動態,并以此來指導砼的養護工作,使養護工作更加科學有效,即實行"信息化"施工。這是大體積砼施工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1)測溫目的
在施工以前進行必要的砼熱工計算,對砼的內部最高溫度、表面溫度、溫度收縮應力等進行計算,實際是否與其符合,且砼實際溫度變化情況究竟如何、養護的效果如何等,只有經過現場測溫,才能掌握。通過測溫,將砼深度方向的溫度梯度控制在規范允許范圍以內,同時,通過測溫,由于對砼內部溫度,各關鍵部位溫差等精確掌握,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地縮短養護周期,使后續工序盡早開始,加快施工進度,并節約成本。
(2)布點方案
根據工程平面形狀,底板厚度尺寸布點,在中心點、角點等代表性部位布點,在保證能全面反映砼內部各點溫度的情況下,做到盡量減少布點數量。
布點平面見附圖示。
每布點柱頂部點距砼表面下10cm,底部點距底面上10cm。
五點柱之其余點勻距分布,四點柱按附圖示,三點柱亦按勻距分布。
(3)使用設備
采用建筑施工用智能溫度巡回控測系統,高精度熱電阻溫度傳感器,精度0.2%。系統每6分鐘采樣一次,屏幕顯示全部點溫度;每一小時打印溫度參數表,測試過程結束打印全過程主要柱溫度梯度曲線。
(4)布點及監測
①布點在砼澆筑前夕進行。當擬施工段鋼筋綁扎完成,進行鋼筋驗收時,可開始進行布點施工。按施工方案確定的布點平面位置進行布點,用一φ14鋼筋,其長度為澆筑層厚度+20cm,將溫度傳感器采用膠布固定于鋼筋上的各不同位置處,然后小心將每根鋼筋與底板鋼筋網綁扎牢,布點結束后,檢查各傳感器是否完好,如有損壞,應更換。
②砼澆筑開始,即開始進行監測,專人值班。在澆筑完成后每天24小時值班,隨時掌握砼溫度動態,當溫度梯度接近規范要求時,及時報警,以便立即采用措施,降低溫度梯度。
③監測時間應根據砼溫度降低情況,保證砼不會發生溫度裂縫時才能結束。
(5)注意事項
①砼澆筑時,應提醒操作人員,避開溫度傳感器位置,在砼振搗時,應距離傳感器50cm以上,防止損壞傳感器,對導線也要加以保護,防止拉斷。
②注意天氣變化,尤其注意寒潮、陣雨時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