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城市流派之昆明
后花園的森林賣法
昆明語文:后花園、體驗之都、世博園板塊、森林、鳴鳳山
"云南房地產賣的不是鋼筋混凝土,而是生活方式。"--20**年9月15日《新周刊》總第163期推出的"體驗之都"特輯中這樣描述云南的房地產發展狀況。這是當期特輯中關于云南房地產最為精到的一句評語,是描述更是期待。一年之后,當我們再次把目光投向云南地產的領頭羊昆明的地產商時,驚奇地發現,昆明的房地產正在迅速地從對京滬穗的簡單學習中擺脫出來,開始尋找屬于自己的氣質與方向。一年前的"生活方式"顯然還過于籠統,覺醒了的昆明地產業正在締造一個偉大的"后花園時代"的來臨,這個后花園不僅僅是昆明的后花園,充滿野心的昆明地產商們所期待的是,在與昆明的共生中完成自己對故鄉的責任。以和這個城市氣質保持同步的低調,昆明的地產商和城市規劃者們正在努力地令"昆明是中國的后花園"變得真實而有意義。而因為"世博國家公園版塊"的出現,這個"后花園時代"的面貌正日益變得清晰。
昆明地產業的過去
談及昆明房地產的過去,昆明資深房地產記者謝鷹告訴記者,昆明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它有古老的歷史,是多民族的共生,也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因而它善于模仿,善于學習,正如詩人于堅所說"自從普通話1950年代南下之后,這個城市從唐朝南詔時代建立起來的自信就逐漸垮掉了,它總是在學習外地經驗,上海、北京、廣州、日內瓦、張家港,永遠自愧不如,這是一個熱衷于活到老學到老的城市,因此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自1990年代始,昆明的地產業也長期面臨這樣的尷尬。
現在的昆明街頭,位置最好面積最大的路牌廣告幾乎全部都是房地產廣告,雖然整個城市面貌因為這些大補丁的存在而顯得雜亂無章,但房地產業對于昆明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昆明房地產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93年開始,昆明的房地產法規還不健全,購房者缺少相關房地產概念,銀行也沒有配套的按揭政策,銷售各方面都不系統,"那時的昆明房地產基本是一小撮人的生意,一小撮人在關注"。作為昆明房地產業的萌芽期,那是一個"有房子,就有客戶;有速度,就有市場;工具決定市場"的特定歷史時期。而自1998年始,因為1999年世博會的歷史機遇,大量外來資訊影響到云南和昆明的發展方向,昆明的房地產開始快速吸取來自東南沿海的經驗,更注重科技,更注重規劃,更注重產品。盡管由于昆明與京滬穗等城市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異,昆明房地產業與這些城市相比落后兩三年,但是,昆明房地產策劃開始逐漸運用一些技術手段,規范操作,深入挖掘昆明的房地產文化,做了很多有意義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昆明的房地產業開始試圖擁有昆明本土的特色。
20**年昆明房地產交易會隆重推出的主題是"愛我昆明,住在昆明",如此大氣魄的宣言是昆明人第一次驕傲地以本地化的"昆明特色"為賣點,與以往數屆昆明房交會的主題相比,這顯然意味著昆明房地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所在。"心系大眾安居、創造美好家園"、"繁榮住房市場,共創優美家園"、"房子、車子、好日子"、"新年、新房、新生活"、"住宅新科技,康居好生活"……1998年以來昆明房交會的這些主題多少還停留在"生存型住宅"的初級層面,和東南沿海等房地產發達城市相比,屬于童年時期的必做功課。"愛我昆明,住在昆明"則意味著昆明的房地產開始尋求自己的特色,給自己舉行了一個莊重的成年禮。
12月初,用了3天時間,記者在昆明采訪了十余家樓盤,昆明的樓盤總體而言有著非常不錯的品質,某些樓盤甚至并不亞于廣州、深圳等地。但正如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顧云昌教授在20**年9月份昆明房交會上所說的:"整個中國包括昆明,房地產開發的產品有一個傾向,即注重外表美,卻忽視了內在美。""昆明當前房地產的開發應少一些刻意的人工雕琢,而應充分利用自身優越的生態資源,將有限的錢用在生態開發等內在美建設上,顯現出自己的開發特色。"顧云昌說,目前很多房地產開發商在綠地、雕塑等方面大作文章,太過注重外在美,人工雕琢的印記過濃,給人一種暴發戶的感覺。
顧云昌的評價顯然是中肯并且卓有見識的,昆明的地產商們在經歷了長期的模仿和學習之后,所努力營造的正就是一個有昆明特色和內在美的房地產時代,顧云昌所期待的"充分利用自身優越的生態資源,將有限的錢用在生態開發等內在美建設上"也正就是這個時代的品質和特色。
在這樣的背景下,顯然,"后花園的一代"是對昆明房地產的這一未來最為精到的描述,而"后花園"也不僅指向昆明無與倫比的自然生態美景,更孕育著一種與大自然氣質和諧一致的人文情緒,是"愛我昆明,住在昆明"最理直氣壯的緣由。
后花園時代的昆明
"幾乎沒有人把類似上海式的繁華都市生活在云南的缺失當作云南的遺憾,在云南人們無需這個。相對于客廳,后花園至少承擔著三個方面的角色:體驗自然之地,身心休憩之地,思考決策之地。"還是在"體驗之都"特輯中,《新周刊》給予了"后花園"這樣的定義。那么云南為什么注定是銜接中國客廳的后花園?"因為它四季宜人的氣候,它天賦造化的多樣性,它長久作為大后方的歷史,它打造成為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的新前途。"--房地產業的發展和整個城市的發展方向密不可分,近兩年來,昆明的地產商們顯然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山水城市的"后花園"定位。
作為春城,昆明擁有四季宜人的氣候,市區年平均氣溫15.1℃,冬無北方的嚴寒,夏無南方的酷暑。由于年平均日照時間長達2400多小時,無霜期達230天,鮮花常年不謝,草木四季常青,獨具"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的特色,而500萬人口也意味著這個城市還不足以像北京上海一樣令你疲于奔命。昆明市某市領導20**年8月接受《新周刊》采訪時曾說:"昆明將重點打造四個城市品牌,山水園林生態城市,投資環境最好的城市,旅游城市,國際大同道樞紐城市。""山水園林生態城市"的定位則意味著昆明作為"后花園"得到了政府的保護。
除去氣候等自然因素,昆明獨特的人文氣質顯然也正與"后花園"的品味暗合。它崇尚慢,"是清朝的速度",它崇尚自然的享受,坐在陽光下,"閑人們一邊毫無感覺地看著天,一邊把瓜子或者松子剝開,送到嘴邊,又舔一下茶,又搔搔某處"。屬于昆明的城市詩人于堅這樣寫道:"這個城市曾經因為自信而緩慢,它自信的事情與眾不同,不是因為什么豐功偉績、歷史、皇帝、兵家必爭之地、大學、圖書館、京畿、誕生地……而是因為'春風先到彩云南',只是因為'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只是因為'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三春楊柳/九夏芙蓉'。"
因為這種氣質,昆明和云南孕育出了"云歸派"--"當國內所有的海歸派都不約而同地樂于選擇上海,云南也催生了一個全新的派別--'云歸派',它特指那些混在云南、愛上云南,沉浸在云南式滋潤生活中的人們,是云南的松弛、自在而促使他們靈感迭出,才思泉涌,當他們重新回到所謂大都市的現實生活場景,他們也就給自己保留了一個充滿鄉愁的稱呼'云歸派'"。
"云歸派"的形成是昆明成為"后花園"最確鑿的證據,"云歸派"們在中國的前客廳京滬穗工作生活,而在后花園和大自然一起享受"快樂、放松、親密"。--這樣一個已被公認為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并且有大量"云歸派"助陣的后花園無疑也最適合進行高品質房地產開發,因為它擁有京滬穗所無法擁有的自然以及人文條件。然而盡管昆明有著成為中國后花園的先天素質,但房地產業發現的相對滯后是不爭的事實,鮮有能與"后花園"定位配套的地產項目。作為山水城市,昆明的特點在于"山光水色",房地產所依賴的自然景觀也正在于此。作為昆明文脈的翠湖和滇池一里一外眷戀著這個城市,穿城而過的母親河盤龍江,則像一條瑰麗的飄帶,把城和水密切聯系了起來,造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獨特景觀。然而市中心的翠湖的面積太小,其周邊已經擁擠不堪,幾乎不可能進行大規模房地產開發。
另一方面,滇池則面臨污染嚴重的困窘局面,雖然正在治理,有一位老昆明對記者說起: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見到滇池變清。目前滇池周圍的房地產項目也大多只是住宅小區的概念,只有少部分在度假區的項目,做出了高尚區的感覺,但充斥著各種名目的異國情調,很少能讓人產生留戀的鄉愁,同時,由于政府加強了對滇池的保護,圍繞滇池幾乎再難進行高品質的樓盤建設。針對滇池的這種狀況,于堅曾經寫道:"聰明點兒的昆明人都知道,要玩文化當大官,到北京去整,要賺大錢到上海廣州去整,如果在大觀樓上看不到'半江漁火,兩行秋雁',只是一潭臭水和水泥怪物,還呆在這里干什么?"
當滇池的困窘令昆明感到尷尬的時候,昆明人想起了森林,這是一個被城市層層縈繞的城市,是城市周邊大面積的山林令昆明重拾自信。有膽識的昆明地產商則提出這樣的口號:"如果說過去十年,昆明以滇池代表其旅游城市的形象,那么未來一百年,綿延的森林將成為這個城市的品牌。"昆明作為后花園的品質將由森林來代言。
森林的后花園氣質
"那里的空氣全是氧氣!"--由滇池走向東北部的森林,是昆明頂級房地產商必然的選擇。20**年,國家建設部曾授予世博園 "中國人居環境特別獎",而早在幾年前,開發商們便各自確立了圍繞世博國家公園版塊展開的地產項目,目前整個世博國家公園板塊由世博興云的"世博生態城"、百年置業的"公園道1號"、云南晨光的"高天流云"、以及森林全景陽光高爾夫球場構成。把目光投向世博園板塊的房地產商們所希望實現的是,在為昆明發展的相對滯后房地產業打造具有國際標準的地產形象的同時,把昆明所擁有的成為中國后花園的先天素質轉化成為可親可感可以擁有并且享受的人居物業。
世博園周圍的山林被稱作鳴鳳山,位于昆明東部,山勢起伏綿延百里,山腳下的金殿水庫活水不息,這里常被昆明的老一輩譽為昆明的福地,從鳴鳳山西望,幾乎將整個昆明城納入視野,城市的脈絡、滇池的水色、西山的輪廓盡收眼底。這是一個以昆明世博園為核心的國家級公園區,其中包括世博園、金殿國家森林公園、云南野生動物園、昆明園林植物園在內的六大公園,總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最近處距離昆明市中心只有5公里,但森林覆蓋率達到76%以上,年平均濕度60%,這里的秀美景色是昆明成為"中國后花園"的最有力證據,
早在明朝萬歷年間,鳴鳳山上的金殿就因為浩瀚的森林被創建成風景名勝區,這恢宏壯麗的森林景觀被譽為滇中勝景,而現在,這片這個城市最古老最美麗的森林成為了政府保護的國家森林公園,山間大小殿宇二十多處,神像七八十尊,是明朝以來的著名道教圣地,云南三大道觀之一。最重要的是,它距離昆明市中心只有5公里的路程。從都市的喧囂中走入靜謐的自然只是5公里的距離,濃厚的人文氣質和神奇的自然氣息相結合,這成為"后花園"最充分的注腳。
在這樣的一片圣地,開發商們所需要做的只是善待自然,在為人類建造溫暖的小巢時與這片土地和森林和諧相處。幸好,他們都做得不錯。世博生態城是這個版塊的龍頭,不僅將英國舉世聞名的Integer高智能環保住家帶到昆明,更通過對森林綠化的保護和提升,生物物種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研究,讓世博園"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精神得以傳承和延續,世博生態城即將創造的是昆明新世紀的生態居住典范。占世博國家公園版塊第一排的公園道1號,從一開始,就定位為代表中國最高水準的聯排別墅,這個項目的野心,是在這個中國的后花園中,打造中國中產階層的榜樣性居住,無論選址、營造、規劃、戶型、智能,還是物業管理方面,公園道1號的創新都將影響中國聯排別墅今后10年的發展。榮獲深圳地博會"中國豪宅"獎的高天流云,也是世博國家公園版塊的明星項目,無論是每棟都呈現不同特質的北美風格別墅,還是建筑與自然真山水和諧交融,都力求將這片大森林大自然地帶的魅力發揮到極致,版塊內還擁有亞洲罕見的豪華森林全景高爾夫球場,18洞72桿的一流陽光高爾夫球場,將這一區域的豪宅素質彰顯無遺,讓世博國家公園版塊更加熠熠生輝!
20**年本刊"體驗之都"特輯中曾列出在云南必須體驗的50件事,在世博公園板塊,至少能體驗到三件:先逛世博園,聽身邊的外地小游客唱:"一直小蜜蜂啊,飛入花叢中啊……"然后手持《明史》和《鹿鼎記》,去昆明的金殿景區找吳三桂的遺跡,不告訴你關心的其實是陳圓圓。最后,曬著暖暖的陽光,邁著懶懶的步調,讓你徹底放松下來,渾然不記初衷,心甘情愿地在高原變傻。世博城、高天流云、公園道1號的地產商們說,他們想讓森林喚醒昆明人對城市的熱愛。
世博園板塊的三個樓盤顯然也在為被罵作沒有文化的昆明地產業正名。走在昆明的大街上,能夠看到"戛納小鎮、阿拉丁花園、名古屋、米蘭國際"等等源自外國概念的房地產項目廣告,據說這是因為地處西南的昆明人熱衷于這種定位和描述,世博國家公園版塊的三個項目則從名稱這樣的細節開始,身體力行地引導昆明尋找屬于自己的房地產文化。"高天流云"來自著名房地產策劃人王志綱,在那片森林環繞,親近湖水的山坡上,云飄過天藍藍,這正是于堅所期待的昆明氣質,而世博生態城則在規劃中成為一個開放的市民領地,高科技的生態城展示著昆明未來發展的方向。"公園道1號"最為浪漫,也最為彰顯地產商對于這個城市的野心,因為這是一個全國都罕見的由六個公園環繞的板塊,地產商們希望有一天政府會把這條通往六個公園的道路命名為"公園大道"。
21世紀的昆明,進入了城市發展的轉型期,結合舊城改造、新城規劃,昆明城市建設的浪潮聲勢浩大,對昆明GDP增長貢獻顯著的房地產業從未像今天這樣與城市有著密切關系。在昆明的采訪和接觸,給記者留下了這樣的印象:這些開發商都是昆明人,很驕傲的昆明人,雖然與萬科、順馳等全國地產大鱷相比他們的實力稍弱,但對于這個他們引以為榮的故鄉昆明他們有著由衷的熱愛,他們更有著為"昆明成為中國的后花園"貢獻力量的勃勃野心。至于他們究竟能做多少,或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按照昆明人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地為這個城市帶來屬于自己的面貌和生活。
他們所希望的是,"從現在開始三年到五年,昆明開始有自己的方式,原來昆明那些被唾棄的方式在這個時代將會重新成為主流。大家慢慢地,喜歡體驗了,喜歡
享受了,喜歡生活。"什么是能改造與控制人的建筑呢?本雅明時代的巴黎的商店拱廊與我們這個時代的房地產。我們這些"圈養在城市的家畜"的生存理想無非是,把小籠子換成大籠子、把過時的籠子換成時尚的籠子。表面上是我們占有了籠子,實際上是籠子入侵了我們。沒有房子只能成為城市棄兒、城市游蕩者、邊緣人群,這種歸屬感比行政區劃和戶口更為重要。法學家劉武俊有感而發地寫了一篇文章《人,失意地棲居》,說:"我們曾經陶醉于遠離都市的香格里拉、雪域高原,回來后還得為在北京城早點買上一套房子而疲于奔命。我們在身不由己地享受都市文明的同時,又在咬牙切齒地哼著羅大佑同志的《鹿港小鎮》怨天尤人。"
篇2:主要建筑思潮建筑流派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紀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響最深遠的建筑思潮。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文化思想領域發生了大動蕩。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德法兩國成了當時激進建筑思潮最活躍的地方。德國建筑師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法國建筑師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張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羅皮烏斯創立新型的設計學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建筑和工藝美術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發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進的改革建筑設計的主張和理論。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展示新型住宅設計的建筑展覽會。1928年各國新派建筑師成立"國際現代建筑會議"的組織。到20年代末,經過許多人的積極探索,一種旨在符合工業化社會建筑需要與條件的建筑理論漸漸形成了,這就是所謂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潮。
現代主義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種流派,各家的側重點并不一致,創作各有特色。但從20年代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等人發表的言論和作品中可見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強調建筑隨時代發展變化,現代建筑應同工業時代相適應
二、強調建筑師應研究和解決建筑的實用功能與經濟問題
三、主張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促進建筑技術革新
四、主張堅決擺脫歷史上建筑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建筑
五、發展建筑美學,www.dewk.cn創造新的建筑風格 后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達到高潮。同時,懷疑、批評、責難也開始增多。1966美國建筑師文丘里(R.Venturi)發表著作:《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這本書明確地提出了種種同現代主義建筑原則相反的論點和創作主張。如果說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的一部經典性著作,那么《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可以說是后現化主義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綱領性文獻。
后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的出現有著比單純的"喜新厭舊"更深刻的原因。20世紀是各方面變化迅速的時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會同20~30年代的情況相比,變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觀點反映著這一改變,他說出了許多人想說未說,或說不清楚的建筑藝術觀念,他把事情挑明了,從而推動了20世紀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轉變。
■新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建筑思潮源遠流長,建筑領域的新古典主義也是頻仍出現的思潮,人們甚至創造出新新古典主義之類的名稱,以示不同時期的新古典主義建筑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差別。在20世紀,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新古典主義建筑仍大量出現,即在現代主義建筑極盛時期,各國各地區形形色色的新古典主義建筑仍是不絕如縷。各類新古典主義建筑最共同的一個特點,是在當代新建的房屋中有意識地保持歷史上流傳的古典建筑形式和風格特征。50年代以前,美國首都華盛頓建造的許多公共建筑也屬新古典主義的建筑風格。30年代的德國和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的前蘇聯,也風行新古典主義的建筑風格。北京的友誼賓館、人民大會堂等,也可以算作中國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的例子。
■高技術派
國外不時有一些民用建筑以其形態類似工業建筑或看來像是某種工程構筑物而引起人們的注意。1977年巴黎蓬皮杜國立文化與藝術中心落成時引起一陣轟動,至今這座煉油廠人似的公共建筑仍是巴黎旅游的一個熱點。80年代末落成的香港匯豐銀行和倫敦勞埃德大廈,同樣以其高技術派的建筑風貌名噪一時。 這些著名的高技術派建筑的共同特點是充分坦露結構,顯示多種機電設備的本來形狀。
■新理性主義
新理性主義(Neo-Rationalism)醞釀、發源于60年代的意大利,主要成員包括C.艾莫尼諾、G·格拉西、A·羅西和盧森堡的R·克里爾、L·克里爾等人,其中尤以羅西和克里爾兄弟為代表。它與誕生在美國的后現代主義構成了當今世界建筑思潮的兩大傾向。
新理性主義又稱坦丹薩(Tendenza)學派,是從兩本特別具有創新意義的著作發端的,這就是羅西1966年的《城市建筑》和格拉西1969年的《建筑的邏輯結構》。
新理性主義基本上承襲了20年代產生于意大利的理性主義。1926年"理性主義"運動的宣言中指出:"新的建筑、真正的建筑應當是理性和邏輯的緊密結合……。我們并不刻意創造一種新的風格……。我們不想和傳統決裂,傳統本身也在演化,并且總是表現出新的東西。"理性主義的建筑往往采用簡單的幾何形,但卻建立在歷史的基礎之上,孕含著深刻的歷史內涵。因此,理性和情感的結合、抽象和歷史的結合構成理性主義的主要特征,也與現代主義有著重要的區別。
阿爾多·羅西對新理性主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羅西不同,克里爾兄弟在類型學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有關城市形態學方面的理論。 新理性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同時誕生在本世紀60年代,他們都針對已逐漸教條和僵化的"現代主義"提出質疑和修正,而且同樣主張回到傳統中去學習,從傳統中尋找失去的意義。
■解構主義及反構成主義
解構主義是后結構主義哲學家J·德里達的代表性理論,在哲學、語言學和文藝批評領域譯作消解哲學、解體批評、分解論、解構和解構主義等。
后結構主義否定結構主義把語言當成一個封閉的、穩定的、有明確含義的結構體系,認為語言的含義不在語言符號本身,而在于符號與符號之間的比較和差異之中。
由于建筑現象的復雜,加上人為的復雜表述,解構在建筑中的含義很不容易確切表達,許多被認為是解構主義的作品,與解構理論之間并無直接關系。概括地說,建筑中的解構(或解構主義建筑)是指后結構主義的解構理論在建筑創作中的反映。
篇3:當代主要建筑思潮流派盤點
當代主要建筑思潮與流派盤點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紀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響最深遠的建筑思潮。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文化思想領域發生了大動蕩。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德法兩國成了當時激進建筑思潮最活躍的地方。德國建筑師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法國建筑師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張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羅皮烏斯創立新型的設計學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建筑和工藝美術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發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進的改革建筑設計的主張和理論。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展示新型住宅設計的建筑展覽會。1928年各國新派建筑師成立"國際現代建筑會議"的組織。到20年代末,經過許多人的積極探索,一種旨在符合工業化社會建筑需要與條件的建筑理論漸漸形成了,這就是所謂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潮。
現代主義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種流派,各家的側重點并不一致,創作各有特色。但從20年代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等人發表的言論和作品中可見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強調建筑隨時代發展變化,現代建筑應同工業時代相適應
二、強調建筑師應研究和解決建筑的實用功能與經濟問題
三、主張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促進建筑技術革新
四、主張堅決擺脫歷史上建筑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建筑
五、發展建筑美學,創造新的建筑風格
后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達到高潮。同時,懷疑、批評、責難也開始增多。1966美國建筑師文丘里(R.Venturi)發表著作:《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這本書明確地提出了種種同現代主義建筑原則相反的論點和創作主張。如果說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的一部經典性著作,那么《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可以說是后現化主義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綱領性文獻。
后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的出現有著比單純的"喜新厭舊"更深刻的原因。20世紀是各方面變化迅速的時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會同20~30年代的情況相比,變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觀點反映著這一改變,他說出了許多人想說未說,或說不清楚的建筑藝術觀念,他把事情挑明了,從而推動了20世紀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轉變。
新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建筑思潮源遠流長,建筑領域的新古典主義也是頻仍出現的思潮,人們甚至創造出新新古典主義之類的名稱,以示不同時期的新古典主義建筑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差別。在20世紀,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新古典主義建筑仍大量出現,即在現代主義建筑極盛時期,各國各地區形形色色的新古典主義建筑仍是不絕如縷。
各類新古典主義建筑最共同的一個特點,是在當代新建的房屋中有意識地保持歷史上流傳的古典建筑形式和風格特征。50年代以前,美國首都華盛頓建造的許多公共建筑也屬新古典主義的建筑風格。30年代的德國和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的前蘇聯,也風行新古典主義的建筑風格。北京的友誼賓館、人民大會堂等,也可以算作中國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的例子。
高技術派
國外不時有一些民用建筑以其形態類似工業建筑或看來像是某種工程構筑物而引起人們的注意。1977年巴黎蓬皮杜國立文化與藝術中心落成時引起一陣轟動,至今這座煉油廠人似的公共建筑仍是巴黎旅游的一個熱點。80年代末落成的香港匯豐銀行和倫敦勞埃德大廈,同樣以其高技術派的建筑風貌名噪一時。 這些著名的高技術派建筑的共同特點是充分坦露結構,顯示多種機電設備的本來形狀。
新理性主義
新理性主義(Neo-Rationalism)醞釀、發源于60年代的意大利,主要成員包括C.艾莫尼諾、G·格拉西、A·羅西和盧森堡的R·克里爾、L·克里爾等人,其中尤以羅西和克里爾兄弟為代表。它與誕生在美國的后現代主義構成了當今世界建筑思潮的兩大傾向。
新理性主義又稱坦丹薩(Tendenza)學派,是從兩本特別具有創新意義的著作發端的,這就是羅西1966年的《城市建筑》和格拉西1969年的《建筑的邏輯結構》。
新理性主義基本上承襲了20年代產生于意大利的理性主義。1926年"理性主義"運動的宣言中指出:"新的建筑、真正的建筑應當是理性和邏輯的緊密結合……。我們并不刻意創造一種新的風格……。我們不想和傳統決裂,傳統本身也在演化,并且總是表現出新的東西。"理性主義的建筑往往采用簡單的幾何形,但卻建立在歷史的基礎之上,孕含著深刻的歷史內涵。因此,理性和情感的結合、抽象和歷史的結合構成理性主義的主要特征,也與現代主義有著重要的區別。
阿爾多·羅西對新理性主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羅西不同,克里爾兄弟在類型學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有關城市形態學方面的理論。 新理性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同時誕生在本世紀60年代,他們都針對已逐漸教條和僵化的"現代主義"提出質疑和修正,而且同樣主張回到傳統中去學習,從傳統中尋找失去的意義。
解構主義及反構成主義
解構主義是后結構主義哲學家J·德里達的代表性理論,在哲學、語言學和文藝批評領域譯作消解哲學、解體批評、分解論、解構和解構主義等。
后結構主義否定結構主義把語言當成一個封閉的、穩定的、有明確含義的結構體系,認為語言的含義不在語言符號本身,而在于符號與符號之間的比較和差異之中。
由于建筑現象的復雜,加上人為的復雜表述,解構在建筑中的含義很不容易確切表達,許多被認為是解構主義的作品,與解構理論之間并無直接關系。概括地說,建筑中的解構(或解構主義建筑)是指后結構主義的解構理論在建筑創作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