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伦理三级-欧美伦理三级在线播放影院-欧美伦理片在线-欧美伦理片在线观看-亚洲人成人网毛片在线播放-亚洲人成网国产最新在线

物業經理人

體育場改擴建工程定位和測量放線方案

5795

  體育場改擴建工程定位和測量放線方案

  考慮到**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場改擴建工程的重要性,為了確保施工進度和施工精度,提高施測效率,體現科技奧運的精神,在測量工作中,將全面推行數字化測量控制技術,為施工過程、施工質量提供控制依據,使測量工作成為智能化施工的第一道工序。本方案在施工測量的管理、儀器選擇和施測方法上充分采用數字化測量技術,體現了科技奧運、數字奧運的精神。方案中介紹了人員組織、工作部署、儀器選擇、工作交接、控制網布設、施工測量、鋼結構測量、變形測量和實體測量等各項測量工作的具體要求。作為投標人關注的重點,在建筑物定位測量中充分考慮了原建筑的定位誤差、施工偏差和變形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以保證保留的原有建筑與新增建筑改擴建過程中的一致性。在鋼結構測量中突出了實時測量與安裝間的數字化控制。

  第1節組織部署

  體育場工程測量工作是項目施工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測量工作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工程施工進度、使用功能及順利交驗,同時也是項目創優工作的必要保證。在整個測量過程中應認真貫徹落實項目測量管理運行程序、質量管理組織體系及質量過程控制。

  1.準備工作

  1.1 與甲方代表辦理交接樁手續;檢核紅線樁和水準點;向監理及甲方提交紅線樁、水準點復測結果。

  1.2 對測量人員進行技術交底。

  1.3 根據甲方提供的測量基準對原有建筑物平面位置和高程進行復測;向監理、甲方及設計提交復測結果。

  1.4 編制測控布置,分階段編制細部測量方案。

  1.5 建立測量數據庫。

  1.6 所有進入現場的測量器具無論是否經過計量檢定,均重新到指定的計量檢定部門進行檢定。

  1.7 向監理單位呈送承擔測量工作的單位和個人應具備的相應的執業資質。

  2.組織管理

  2.1 組建測量管理部,實行統一管理。下設6個測量組,負責整個工程的測量與驗線工作。各測量組根據工作需要配備相應的測量專業工程師、測量高級技師和測量技師,測工的最低級別為中級工。測量組長必須由測量工程師、高級技師或技師擔任。(詳見表1)

  測量組織機構表 表1

  名稱人數工作內容

  技術組2編制細部測量方案,內業管理,建立施工控制、測量和變形觀測的數據庫及數據處理中心

  控制組3控制網測設校核、向施測面傳遞平面與高程控制、高精度施工測量控制

  土建組12土建施工期間的細部測設、體育比賽設施安裝測量

  驗線組4驗線、建筑實體復驗測量

  鋼結構組6鋼結構安裝測量控制

  變化觀測4建筑物沉降監測、護坡支護體變形監測、相關區域沉降監測、鋼結構變形監測

  2. 2 測量工作的整體管理和統一協調由測量管理部負責;建筑物變形監測由具有測量專業資質的公司負責實施;控制測量由測量管理部負責實施;施工測量、安裝測量由各施工單位自己負責實施;各專業分包的測量基準由測量管理部負責提供。

  2. 3 鋼結構安裝、幕墻及特殊精密設備安裝等分包項目的測量管理要納入到施工總承包的總體測量管理范疇。施工總承包(測量管理部)主要負責提供測量基準、測量方案審批、安裝測量過程的復測監督及審核。

  3.數字化測量、管理

  本工程在測量工作中將全面使用電子測量儀器;數據計算、數據傳輸、數據采集、內外業計算、成果輸出全面使用計算機管理,以數字化測量模式取代傳統的常規測量模式;在平面測量過程中主要采用全站儀進行;高程控制和沉降觀測采用數字水準儀進行;對于比較簡單的細部測量亦可采用常規測量方法。

  4.標識

  所有控制樁點、監測點均設標識牌,牌中注明樁點的名稱、精度等級、號、數據及管理單位;對于細部測設的點位、線段用油漆進行標識,注明其質和相關數據。

  5.測量儀器配備

  儀器配備表 表2

  第2節控制測量

  為保證總體工程和各分項工程測量工作的統一性、完整性和延續性,本工程建立統一的平面控制網和高程控制網。控制網分為多級。第一級為長期保存高精度整體控制網,同時也作為變形監測的基準。第二級為配合各項工程施工的半永久性或臨時性施工控制網,具體包括結構施工控制網、鋼結構施工控制網、裝飾施工控制網、泳池施工控制網及其它專業施工控制網。施工控制網是根據施工進度順序分不同階段進行測設,它的布設原則是要滿足相關施工細部測量或施工控制的要求,全面覆蓋。平面控制的網形視具體使用對象而定,基本網形宜為矩形。見“測量控制網布置示意圖”。各級平面控制網技術指標見表3。

  平面控制網主要技術指標表 表3

  等級邊長(m)測角中誤差邊長相對中誤差相鄰兩點距離誤差

  第一級100-200± 51/40000± 2mm

  第二級50-100± 101/20000± 2mm

  第三級比賽設施等精密安裝測量控制網的精度視實際需要而定

  說明:

  第一級為長期保存高精度整體控制網絡,同時也作為變形監測的基準。

  第二級為配合各項工程施工的半永久性或臨時性施工控制網,具體包括結構施工控制網、鋼結構施工控制網、裝飾施工控制網、游泳池施工控制網及其它專業施工控制網。

  1.原有建筑物的復測

  1.1 平面位置的復測:在原有結構上選取有代表性、外廓完整清晰且便于觀測的結構面上設置測量觀測點,如柱立面分中點(線)、梁底面分中點(線);

  觀測點的設置不少于40個,并且要盡可能的對稱布置;對觀測點進行編號、標識;

  在場地的中心區域設置測站,依據甲方提供的測量基準點(紅線樁或導線點)觀測采用北京市城市坐標系統,若甲方未能提供測量基準,也可以以場地中心的測站點為原點,以(大致的)縱向方向為起始方向,建立臨時場地測量坐標系統;

  如果僅一個測站不能滿足測量的需要,可以在相應的為增加測站;測量采用全站儀坐標測量法進行,觀測時首選設置棱鏡,其次為反射片,對于確實無法設置反射裝置的點位也可以考慮采用免棱鏡測量;觀測點的點位測量誤差蕊士3n;記錄選用全站儀數據采集系統進行。

  1.2 高程的復測:在比賽場地、首層地面及保留部分的結構面(通道)設置測量觀測點;依據甲方提供的高程基準,采用數字水準儀按三等水準測量對各觀測點的高程進行實測。

  1.3 測量基準的確定:將平面位置的復測數據輸入計算機,用以D制圖,參照原有圖紙中的相應幾何關系,確定出體育場的實際中心(十字)線的坐標數據;

  根據實測的高程數據,確定出體育場現狀士0.00的高程和層高;計算平面和高程的現狀與設計的差值,并對結果進行分析,預計受沉降因素的影響,建筑物的實際高程與設計高程的差值會較大;將復測和分析的結果上報監理、甲方和設計,請設計、甲方對定位和高程依據進行從新確認。

  2.平面控制網測設

  2.1 總體平面控制網側設:根據經設計和甲方重新確認的定位數據,建立以現狀體育場中心為原點與現狀建筑相符合的的場地平面控制網。控制網分體育場內外兩層布設控,制點的間距控制在100-200m,控制網將包括建筑物的主要軸線,具體布設見圖1平面控制網布設示意圖。控制網采用一級導線測量測設,控制網初步成型后根據觀測數據對控制網進行嚴密平差并對樁點進行歸化修正。若條件具備,本控制網將與城市導線網進行三個點的鏈接;若條件不具備,則本投標人自己在施工區外設立三個校核點。

  2.2 施工控制網側設:施工控制網設在距施工區域較近且便于施測的位置處,是結構施工階段的主控網。網形為環繞建筑物的三角鎖網,控制樁點的間距為50-100m左右,本控制網由首級控制網以導線測量進行測設。

  2.3 平面控制網的精度保證的關鍵是其樁點的長久穩定性的保持。因此首級控制的樁點埋設要按照國家二級變形監測基準點位的要求進行;對于施工控制網的樁點盡可能的設在原有建筑上;對于埋設的樁點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位移現象,因此在使用期間要適時的對其進行校測,平差后解算出每個點位數據修正值。此項工作每月進行一次。

  3.高程控制網的布設與引測

  3.1 為保證建筑物豎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施工現場設6-10個半永久性水準點,位置詳平面控制網布設示意圖。水準點引測使用電子水準儀進行,采用附合水準測法。按國家二等水準測量的精度要求進行引測,閉合差要求小于士0.6mm而,相鄰兩點高程誤差要求小于±0. 1mm 。

  3.2 施工過程中的第二級高程控制網按國家三等水準測量的技術指標和精度要求進行引測,相鄰兩點高程誤差要求小于士1. 0mm。引測方法采用附和水準測量,引測使用電子水準儀進行。

  3.3 為保證高程控制網的精度,在基礎施工階段每30天進行一次復測,結構施工期間每60天對現場水準基點進行一次復測,復測結果要及時反饋相關部門。

4.樁點的設置

  4.1 平面和高程控制基準點(樁點)應布設在不受變形影響的區域;半永久性臨時性二級控制基準點應布設在變形影響較小的區域;如果條件允許盡量將樁點設在原有建筑上。

  4.2 變形監測點應根據設計要求設在變形量大,應能確切反映變形量和變形特征的位置。

  4.3 控制樁點采用混凝土樁,樁徑0. 5m,樁頂標高為場地設計高下0. 3m,頂部預埋100mm ×100mm ×6mm鋼板,點位中心鑲嵌小1mm銅芯,在樁頂面的角上設水準點,水準點高出鋼板5 - 1 0mm,首級控制樁埋深不小于lm,二級控制樁深不小于0. 5m;精度要求較低或臨時性的控制樁可采用木樁。

  4.4 水準基點借用平面控制樁。

  4.5 控制樁四周要砌井加蓋并用鋼管做1500 * 1500的防護欄和醒目的標記,確保樁點不被壓蓋、碾軋、撓動,要保持控制樁間的通視,對于使用時段較短或臨時性樁點也要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第3節建筑施工測量

  1.軸線的投測與精度設計

  1.1 基礎、結構施工階段主要采用全站儀坐標放樣法向待測面投測控制點,為保證測設的精度要求,在兩個控制樁上進行。每個待測面至少要投測3個控制點。使用前應做角度、距離校核,經校核無誤后,方可在該平面上放出其它相應的設計軸線及細部線。為便于測設,每個施測面的控制點應保持上下一致;條件具備時可以考慮經緯儀方向線法進行投側。

  1.2 在士0.000以上結構施工階段根據條件使用全站儀坐標放樣法或激光鉛直儀內控法進行豎向傳遞控制。內控點設在士0.000處,內控點的間距控制在30m左右,每個施工流水段內不少于3個。控制點在選點時要避開梁、柱托及構造上有特殊要求的部位;要保證通視,便于丈量。內控點必須連測,平差調整后才能使用。

  1.3 采用全站儀坐標放樣法投測施測面上控制點的測設精度按I級平面控制實施,測角中誤差為士9”,邊長相對中誤差1/25000,相鄰兩點的距離誤差不大于士2. 5mm o在施測面上局部臨時加密的控制點相對精度為測角士10“,量距1/200000內控點的相對精度不低于1/20000。

  2. 高程的傳遞與精度設計

  2.1 在基礎、結構施工階段高程傳遞采用鋼尺量距或全站儀間接高法進行。

  為保證施測時高程的統一和一致性,需設置與基礎、結構同步的水準基點,水準點設在塔身上,用精密水準儀將現場水準點的高程引測至塔身上。結構施工期間標高用鋼尺沿塔身鉛直向上或向下傳遞。

  2.2 用鋼尺傳遞標高時,進行尺長、尺重和溫度改正,要使用標準拉力,要保證尺身的垂直。每個施測面至少要從三處向上傳遞,校核合格后方可使用。

  2.3 水準路線按三等水準測量進行高基準點的誤差控制在士Imm以內。附合誤差小于士4mm在。鋼尺豎向傳遞標每30天對水準基點進行一次校測。

  3.曲線測設

  3.1 曲線測設時首先測設欲設曲線的控制線(設計曲線的等距線),然后依據控制線沿法線方向用小盒尺定出施工所需的墻、柱位置(軸線的等距曲線)。

  控制線到設計曲線的距離控制在Im以內。曲線上各測點的密度,即相鄰兩測點的間距應根據施工精度的要求進行確定,相鄰兩點的矢高要求小于8mm,彈線時將墨線中間向外捻至矢高點,再分兩段彈線,將曲線的實際矢高控制在2mm以內。

  3.2 圓曲線測設主要采用極坐標法測設,輔以長弦縱距法、四分高法和全站儀坐標放樣法,施測時視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測法,對于半徑小于15m的圓曲線采用鋼尺直接量設的方法。

  3.3 非圓曲線的測設采用全站儀坐標放樣法,其放樣的坐標數據用CAD在電子版施工圖上直接捕捉獲取,將計算機中的數據傳輸到全站儀,在施測面將全站儀安置在控制點上,按編號圖調出欲設點位的坐標,用坐標放樣模式依次定出等距曲線上的各個點位。用墨線將各點連接起來就得到與設計曲線等距的新曲線,用盒尺沿新曲線的法線方向再定出墻、柱或梁兩側的外廓曲線。

  3.4 豎曲線測設:在豎直面上測設曲線主要采用距離交會法和直角坐標法,水平方向用水準儀確定,豎直方向以鉛垂線為基準。空間曲線用全站儀坐標放樣法進行測設控制。

  4.常規要求

  4.1 采用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工作程序,科學、合理、簡捷的測量方法,堅持測算工作步步有校核的工作方法,為施工提供可靠的測量保障。

  4.2 對于平面控制網、高程網采用條件平差進行誤差調整,對細部軸線等碎部區域測量誤差采用現場直接平差進行調整。

  4.3 測量記錄要原始真實、數字正確、內容完整、字體工整,不允許涂改、轉抄。

  4.4 細部平面位置線包括:軸線、柱(墻)結構外廓線、柱(墻)控制線(借線)、門窗洞口位置線。控制線距結構邊線的距離統一為300mm。

  4.5 細部高程控制包括:1m標高線或整米數標高線、結構施工標高控制點。墨線的寬度小于1. 5 mm,墨線的撓度小于lmm。

  4.6 對測設的控制線及其它關鍵點線用油漆進行標識。

  第4節土建施工測量

  1測量工作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項

  1.1施工測量放線工作應執行《建筑工程施工測量規程》(DBJ01-21-95)及國家有關規定。

  1.2測量放線人員在工作中應遵守施工測量放線工作基本準則和驗線基本準則。

  1.3 測量儀器應按周期送檢,未檢定、超出檢定周期及檢定不合格的測量儀器不使用。

  1.4 測量放線工作中應認真做好計算、記錄工作,并將計算、記錄資料及時歸檔保存。放線后嚴格執行自檢、互檢,檢查無誤后報總包驗線。

  1.5 鋼尺量距應采用往返丈量,并進行三差改正,以保證精度。

  1.6 施工現場內的測量放線點位、標志均要進行保護,如加護欄、涂刷警戒色,防止碰動、破壞。測量作業前應對原始依據進行校核,確定點位無碰動、數據無誤后方可進行下一步作業。

  1.7 現場內材料堆放、車輛停放應保證測量點位間的通視。

  2.基礎結構施工放線

  基礎放線直接將經緯儀安在施工層、段上,用正倒鏡挑直線法投測建筑物主軸線閉合校核無誤后,測設細部軸線、柱位線、集水坑線、電梯井位線、后澆帶線和設備基礎位置線,且彈上墨線,墨線寬小于1mm。

  基礎施工高程控制:各層、段、各工序施工前將高程控制點引測到施工層標高整數尺寸500mm(不少于3個點),先進行閉合校核無誤后,一次精密定平水準儀,測設各層、段標高500mm線,彈上墨線做為施工層施工高程控制的基準(水準儀居中安支,滿足視線等長)。

  3.地上結構施工放線

  3.1平面控制

  首層以上結構放線,由地下一層內控網向上引測。用激光鉛垂儀向上投測。

  投測時應轉動儀器4次,每轉90度,在施工層上的接收板上投點一個,取平均值。

  再根據此控制線放出各軸線及細部線。同時以外控點為依據進行校對。

  3.2 標高控制

  由地下室隨結構施工向上傳遞。施工層抄平前,應先校測由下層傳遞上來的三個標高點,當誤差小于3mm為合格,墻體拆模后以其平均點引測50線,作為墻體留洞和層高控制的依據。50線標高允許誤差為±3mm。

  建筑物平面及標高控制網、各樓層平面及50線均要做預檢并報監理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其中樓層平面線及50線要分別做預檢。

  4.各項測量放線工作允許誤差

  4.1 平面控制各項允許誤差

  軸線豎向投測:每層±3 mm、總高±10 mm

  外廓主軸線:±10mm非承重墻邊線:±3mm

  門窗洞口線:±3mm

  4.2 標高控制各項允許誤差

  細部軸線:±2mm

  承重墻、梁、柱邊線:±3mm

  第5節鋼結構及專業安裝控制測量

  1.預埋件測量

  1.1 平面位置

  1. 1. 1對于鋼結構等有整體要求的重要部位的預埋件需在場地平面控制網上用高精度全站儀(或經緯儀)確定出預埋件的位置或定位基準線。定位基準線相對于游泳館中心的整體精度為1/40000,定位方向線的測角中誤差為士5秒,對應兩點間的縱向距離誤差為士1. 5mm,相鄰兩點間的橫向距離誤差為士1. 5mm。

  1. 1. 2對于幕墻等只需要局部整體性的預埋件不單獨設立控制網,采用結構施工控制網對預埋件的埋設進行控制,預埋件相對于施工控制網的誤差延士1 .5mm。

  1. 1. 3在下部堿中預埋與預埋件(地腳螺栓定位板面)同高度的角鋼架子,縱橫雙向中心線均投測在架子上,并用紅色三角標識,將其與定位板上縱橫柱定位軸線比較,根據偏差情況,調整定位板,使得定位板的縱橫軸線與投測的

軸線完全重合為止。定位板上的縱橫軸線,與設計位置的允許誤差為0. 5mm t'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初凝前,應再次檢測定位板上的中心線,如發現偏差應即刻校正,直至符合精度要求為止。

  1.2預埋件標高控制

  地腳螺栓標高測量采用S,水準儀從高程控控制點直接引測到輔助安裝的角鋼的架子上,用紅油漆作好標記,根據引測的標高點,調整定位板的高度到設計位置。

  標高測量的允許誤差為±1mm。

  2.鋼結構安裝測量

  2.1 鋼結構測量工作的難點

  2.1.1 測量精度高:當使用高強度螺栓連接時,最終閉合差僅為士1.5-2.0mm,相對于對應兩端間的距離精度高達1/9萬。

  2.1.2 工作難度大:若在鋼結構的下部進行測量,測量視線必然會受到相當嚴重的阻礙,導致測量儀器無法工作。

  2.1.3 工作量大:無論是在地腳螺栓埋設、各種鋼結構安裝過程中,還是在變形監測中,大多需要實時或即時測量來密切配合。

  2.1.4 受外界因素干擾大:由于本工程鋼結構的跨度大、自重大,施工工期長,溫度變形和荷載變形對鋼結構安裝的影響很大。

  2.1.5 結構節點復雜;在制作和安裝過程中,易產生積累誤差

  2.2 工作方法:安裝過程控制測量是確保安裝工作的順利完成關鍵,它需要采用即時測量來配合安裝,擬采用激光導向、全站儀三維坐標測量和電子水準測量進行平面位置控制和高程控制。為提高測量工作效率,在施測中,均采用電子測量儀器進行測量和數據的采集,由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解算出被觀測點位或部件的即時位置,并為部件的安裝校正提供依據。

  2.3 精度保障:鋼結構安裝精度要求螺栓連接時相鄰兩點間最大允許偏差為士1.5-2.0mmo精密水準儀的測量精度可以達到±0.lmm;高精度全站儀在工作半徑為l00m時測量精度可以達到小于±l mm;激光鉛直儀工作精度可以達到1/20萬。因此只要使用相應精度的測量儀器、和合理的測量方法,測量工作的精度是可以滿足安裝要求的平面控制網布設。

  2.4 控制網布設

  2.4.1 由于鋼結構安裝控制測量的精度要比土建施測精度高,所以要測設一個獨立的平面控制往來保證安裝控制的精度。鋼結構安裝時f}An結構己完成,根據安裝需要分別在建筑物內的砼結構頂部和建筑物的四周布設控制點,控制網的網形以矩形為主,并在標高為22.825的核心筒頂部增設四個控制點。

  2.4.2 控制網的精度.為量距1/4萬,測角±8,相鄰兩點間的距離誤差< 11mm。

  為提高控制網的精度,在測設時,要對內外兩側的樁點進行圖形閉合,增加多余觀測并對測量成果進行邊角平差,并對誤差進行分配。

  2.4.3 高程控制網沿用土建高程控制網,不再另設。

  2.5 安裝測量

  安裝測量帶鋼結構安裝方法確定后再另行編制。編制的主要內容包括:地面拼裝測量;空中拼裝測量;安裝過程控制測量;變形監測等內容。

  為了保障安裝過程的安全對被安裝部件進行狀態控制測量,使操作者隨時掌握被安裝部件的即時狀態并最終順利安裝,擬采用高精度全站儀對待安裝的鋼結構單元體進行三維坐標跟蹤測量,在結構體進行最終安裝前,用全站儀精確測定兩端待連接結構體間的距離和待安裝結構體在當時溫度下的實際長度,為最終安裝決策提供依據。每步安裝完畢后,要對其各個連接節點位置進行精確測量,確定出其空間位置,為下一步安裝提供依據。對于預埋件等精度要求較高的高程控制采用精密電子水準儀進行。

  第6節變形測量

  變形測量的作用是及時反映出被監測物體的實時狀態,預測其發展趨勢,為相關部門提拱信息反饋,確保建筑物、重要設備及施工過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本工程的變形測量均采用電子測量儀器進行,實行數據采集和分析的自動化、智能化。每次監測結束后,將測量數據、測量結果和根據己有成果分析得出的變形規律及發展變化趨勢等信息,以電子和書面兩種形式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

  1.變形測量工作內容

  變形監測工作部署

  1.1 建筑沉降(上浮)測量:包括測量建筑物的沉降(上浮)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計算基礎傾斜、局部傾斜、相對彎曲。

  1.2 鋼結構變形測量:包括結構體受溫度、應力、荷載變化產生的豎向和水平方向變形,安裝支撐體的豎向和水平方向變形(另見鋼結構測量)。

  1.3 基坑擋土墻位移測量:包括土釘墻、地面沉降及相鄰設施的沉降、傾斜測量對象 精度等級 測量內容 測量方法

  建筑物 一級 豎向 二等精密水準測量

  鋼結構 二級 豎向、水平 全站儀坐標測量

  支撐構架 二級 豎向、水平 二等水準測量,經緯儀方向線法

  基坑支護 三級 豎向、水平 三等水準測量,坐標測量,方向線法

  基坑周邊設施 三級 豎向、傾斜 三等水準測量,方向線法和水平位移等測量。

  2.位移觀測點的設置

  2.1 監測基準點應布設在變形影響范圍以外,靠近觀測目標,便于長期保存和聯測的穩定位置;監測點應設在變形量大的地段,應能確切反映變形量和變形特征的位置。

  2.2 建筑物變形監測點的具體位置待與設計協商后再確定;基坑擋土墻位移觀測點沿基坑邊每隔20米左右設置一個,基坑周圍25米內對沉降敏感的設施設沉降觀測點;

  2.3 位移監測基準點、監測點的埋設方法及基準點的位置應滿足規范及標準要求,應設有明顯的標識。

  2.4 在觀測期內要對觀測路線和觀測點位提供有效的保證,防止點位受到碾壓、擾動,要確保視線的通暢。

  3.變形測量精度設計

  本工程建筑物變形測量等級為一級,鋼結構移測量等級為一級,鋼結構變形位移測量在保證測量精度(士1. 0mm)的基礎上采用全站儀坐標測量法;基坑擋土墻等其他項目的位移測量等級為二級。

  沉降測量精度和觀測方法 表4

  4.工作要求

  4.l 測量頻次:以反映荷載變化和施工進度對建筑物產生的變形量為原則:

  當變形趨趨勢明顯異常或接近最大允許變量時應增加變形測量的頻奔牌萬結構干短施土期間對基坑支護每周測量一次直至基坑回填土結束;在施工過程中,如有基坑邊大量堆載、長期連續降雨等情況或當有事故征兆出現時,應連續測量。

  4.2 沉降是否進入穩定階段,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若最后三個周期測量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根號2倍測量中誤差可認為已進入穩定階段,或根據北京地區經驗確定(1mm/1004)。

  4.3 觀測過程中如有異常

  情況應立即通知設計單位及有關部門。當基坑支護體的變形每天超過2mm或擋上墻的總位移超過50mm時,應及時通知設計單位研究措施,阻止變形發展,確保基坑周圍設施及基坑安全。

  5.變形測量成果

  變形測量成果見表6 表5

  1沉降測量成果表

  2沉降測量點位分布圖及各周期沉降展開圖

  3建筑物等沉降曲線圖

  4沉降測量分析報告

  第7節其它測量

  1.裝飾測量

  結構施工時在每個結構空間保留必需的平面和高程測量基準為裝飾施工提供依據,保持兩個施工階段的完整性和統一性;根據設計和施工的要求對裝飾造型、圖案進行放樣測量。

  2.幕墻測量

  幕墻放樣由專業測量人員進行;在面積較大的幕墻放樣時要注意其整體性和與結構的關系;放樣后要根據放樣線對預埋件的位置進行校核測量;放樣位置誤差為≤士1.0mm,標高誤差為≤士0. 5mm o

  3.比賽設施安裝測量

  田徑及球類比賽場地測量;各類相關標志、基準點位的測設;裁判設備、系統的安裝測量;電視攝像軌道、機位的安裝測量。現有測量手段完全可以滿足其測量精度的要求,施測時根據相關規則的具體要求進行。

  第8節復測檢驗測量

  1.驗線

  1.1 驗線工作由施測小組自檢、施工測量管理部驗線、監理驗線和規劃驗線四級級組成。

  1.2 建筑物位置、建筑高度等納入城市規劃管理的項目由規劃部門負責;

  1.3 施工、安裝測量控制的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由監理單位負責;施工、安裝測量控制的常規驗線由施工單位負責。

  1.4 相互重疊的各級驗線工作應盡可能的同步進行,以縮短工作時間。

  1.5 驗線工作與放線工作要做到人員、儀器和測量方法三分開,獨立進行。

  1.6 驗線的精度要高于放線;嚴禁驗線與放線同時進行;在施工工序安排上要給驗線留出必要的時間,嚴禁不經驗線就擅自施工的現象發生。

  1.7 驗線工作按精度級別和難易程度由專業驗線組和質檢員分別負責。平

面和高程控制、主軸線投測、傳高傳遞、曲線、中線測量等關鍵部位由專業組負責驗線,其余由質檢員負責驗線。驗線工作必須有下道工序的工長參加,并填寫交接單。

  2.實體測量

  2.1 在結構主體施工期間和其它被甲方和監理工程師要求的階段,負責對全部工程實體的平面位置和標高進行測量檢查和校核。

  2.2 常規實體測量的精度≥1/8000;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按甲方或監理要求進行。

  2.3 在具備測量條件后六日內完成測量外業工作,七日內將測量報告呈交給監理工程師。

  2.4 對于需加固改造的原結構體的整體性測量采用全站以三維坐標測量的方法進行,測量的點位誤差要求簇±2mm;對于碎部測量采用鋼尺或sm盒尺直接丈量的方法進行,丈量誤差要求簇±2mm。

篇2:框架工程定位和測量放線

  框架工程定位和測量放線

  第1節施工測量準備

  施工測量準備的內容主要有:人員組織及設備儀器配備;與業主和監理工程師辦理交接樁手續;校核規劃設計院定位樁、紅線樁和水準點;編制測量方案;

  對測量人員進行技術交底;業主代表/監理工程師和規劃部門驗線等。

  1.1 人員組織及儀器配備

  根據本工程的規模及施工流水段和進度安排,需配備兩名測量專業工程師和四名測量工負責本工程的施工測量工作。測量工均需持證上崗,操作熟練。

  本工程所使用的計量和工具須經政府主管部門批準的計量檢測單位校核檢定,并確保使用時在有效檢測周期內。本工程擬使用以下測量儀器及工具:

  序號名稱儀器性能數量用途

  1全站儀NTS-350 ±(3mm+2ppm)2"1臺建筑物定位測量,校核測量控制點

  2電子經緯儀南方測繪ED-2(2``)2 臺水平軸線測設

  3電子水準儀DiNi 系列,1 公里往返測中誤差0.3mm1臺原始高程點引測,校核原水準點

  4水準儀DS32 臺標高測量與傳遞

  5激光鉛垂儀DEJ-3(1/40000)1 臺豎向軸線傳遞

  6鋼卷尺50m2 把軸線量測

  7鋼卷尺5m20 把細部尺寸量測

  8塔尺5m2 把高程量測

  9水平尺60cm4 把輔助標記

  10墨斗3 個彈線

  11有機玻璃板200×20**0 塊軸線投測

  12對講機摩托羅拉4 臺通信聯絡

  1.2 辦理交接樁

  進場后,由建設單位(或監理)組織進行樁點的交接。將測繪院的釘樁放線成果資料,與現場測設的建筑物角點、標高基準點逐一核對,確認現場樁位齊全和準確后,各方簽認交接資料。

  第2節場區平面控制網的測設

  2.1 場區平面控制網布設原則

  平面控制應遵循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根據設計總平面圖、施工平面布置圖及現場情況布設平面控制網。

  在能通視、安全、易保護的地方設置平面控制網樁位,用砼將控制樁澆筑固定,并且用鋼筋籠對樁點進行,刷紅白相間的油漆作好明顯標志,定期檢查復核,防止破壞。

  2.2 場區平面控制網的布設

  在復核完畢測繪部門提供的原始定位樁后,采用全站儀用極坐標或直角坐標定位放樣的方法測設出建筑物主軸線的交點,經角度、距離校測符合點位限差要求后,將其引測至基坑邊易架設儀器且易保護的地方,加以保護。縱橫軸線不得少于兩條,作為場區首級控制。軸線控制網的精度等級根據《工程測量規范》要求,控制網的技術指標須符合下表規定:

  場區首級軸線控制網的允許誤差

  等級測角中誤差邊長相對中誤差

  一級±51/30000

  2.3 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網

  首級控制網布設完成后,應根據基礎平面圖上有關墻體、柱子的具體位置建立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網。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網建立于首級平面控制網之上,為便于可操作性,一般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網根據墻、柱等構件尺寸布設于偏軸1m 處,保證在施工過程中能夠通視。

  第3節高程控制網的建立

  3.1 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原則

  為保證建筑物豎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場區內建立高程控制網。高程控制網的建立是根據測繪部門提供的場區水準基準點(至少三個點以便于閉合檢測),采用0.3mm 級精度的DINI 電子水準儀對所提供的水準基點進行復核,合格后測設一條封閉或附合水準路線,聯測場區高程豎向控制點(一般直接測建筑物的±0.000),以此作為保證豎向施工精度的首要條件。

  高程控制網的精度,不應低于三等水準測量的精度。

  場區內設有三個水準點,水準點距離建筑物應大于25m,距離基坑邊線應不小于15m。

  本工程高程控制點計劃布置在場區大門口的永久建筑物上,不受工程施工的影響,又保證能夠在場內通視。另外在場內周邊做三個水準點,水座點底部埋到凍土層以下,澆筑混凝土進行保護,定期與基準水準點閉合校核。

  3.2 高程控制網的等級及觀測技術要求

  高程控制網的等級按三等附合水準,水準測量技術要求如下:

  等級高差全中誤差 (mm/Km)路線長度(Km)儀器 型號水準

  標尺與已知點聯測次數附合或環線次數平地閉合差(mm)

  三等±6≤50DS1 DS3銦瓦 雙面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12 L

  注:"L"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水準路線長度(Km)

  水準觀測主要技術要求見下表:

  等級儀器 型號視線長度(m)前后視較差(m)前后視累積差(m)視線離地面最低高度(m)基、輔分劃或黑、紅面主讀數較差(mm)基、輔分劃或黑、紅面所測高差較差(mm)

  三等DS1100360.31.01.5

  DS3752.03.0

  水準測量內業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水準線路應按附合路線或環形閉合差計算,每千米水準測量高差全中誤差,按下式計算:

  式中MW--高差全中誤差(mm)

  W--閉合差(mm)

  L--相應線路長度(Km)

  N--水準閉合環數中或附合路線條數。

  內業計算的數字取位,應符合下表規定:

  等級水準路線長(Km)高差及改正數(mm)高程(mm)豎直角(")

  三等0.010.11.0-

  第4節±0.000以下建筑物的測量施工

  4.1 ±0.000 以下建筑物的平面控制

  ±0.000 以下的基礎施工采用電子經緯儀方向線交會法來投測軸線。

  根據基坑邊上的軸線控制樁,將經緯儀架設在控制樁上,經對中、整平后、后視同一方向樁(軸線標志),將所需的軸線投測到施工的平面層上。根據各層上的縱、橫軸線再進行相互角度、距離校核。無誤后,方可在該平面上放出其它相應的軸線及細部線,并彈墨線標明作為支模板的依據。模板支好后,應用兩經緯儀架設在兩條相互垂直的軸線上檢查上口的位置。在各樓層的軸線投測過程中,上下兩層的軸線豎向垂直偏移不得超過2mm。

  在基礎施工過程中,對軸線控制樁每周復測一次,防止樁位移動,影響精度。

  地下室頂板施工完畢后,對地下室使用的定位控制樁進行復測,校核無誤后,將首層建筑軸線彈在地下室頂板

上,作為首層測量施工的依據。

  每一層平面或每一施工段的軸線測設完后,必須進行自檢,合格后及時填寫報驗單,并附報驗內容的測量成果表,以便能及時驗證各軸線的正確性。

  基礎驗線時,允許偏差如下表:

  軸線長度(l)允許偏差

  國家標準(mm)內控標準(mm)

  l≤30m±5±3

  30m<l<90m±10±8

  60m<l≤90m±15±12

  90m<l±20±18

  本表編制依據:《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

  4.2 ±0.000 以下結構施工高程控制

  為保證豎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對每層所需的標高基準點,須從原始基準點引測不得少于三個,并相互校核,三點較差須≤3mm,取平均值作為該平面施工中的標高基準點。基準點應根據基坑實際情況設置在較穩定的部位。所標部位,應先用水泥砂漿抹成一個豎平面,再在該豎平面上測設施工用的基準標高點,用紅色三角作標志,并標明絕對高程和相對標高,便于施工中使用。

  在混凝土澆筑前,用用水準儀在豎向構件(框架柱、剪力墻暗柱)的縱筋上抄測出結構50cm 標高線,來檢查梁、板模板標高,控制墻、柱及梁板的混凝土澆筑標高。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在墻柱立面抄測建筑50cm 線,控制裝修階段的施工。

  第5節±0.000以上建筑物的施工測量

  5.1 平面控制

  對于±0.00 以上結構的軸線傳遞,采用激光垂準儀內控接力傳遞法進行軸線投測。

  (1)平面內控點的布設

  地上結構施工控制軸線示意如下圖。在首層控制軸線的兩端交點上,設置軸線控制基點(內控點),作為上部結構軸線傳遞的基準點。設置基點采用予埋鋼板(100mm×100mm),并在鋼板上刻劃"十"字作為標記。在相應的位置每層樓板上留設后澆洞口(150mm×150mm)。

  (2)平面內控點的投測

  根據工程特點,軸線豎向投測采用內控法投測。每層樓板澆筑完畢且強度達到上人要求的1.2MPa 后,將激光垂準儀安置在首層已作好的控制點上,對中整平后,使儀器發射光束,穿過樓板預留洞而直射到激光接收靶上,激光經緯儀操作人員轉動儀器,使激光點在接收靶上形成圓圈,上面操作接收靶人員見光后移動接收靶,使靶交點與圓圈中點重合,此時固定靶位,用同樣方法將其余各點投測在同一施工層上。控制點投測后,將經緯儀分別置于各點上,檢查相鄰點間夾角是否為90°,然后用檢定過的50m 鋼尺校測每相鄰兩點間水平距離是否與相對應的控制點間距離相等,分析邊、角是否相匹配,若相匹配證明投測無誤,若不匹配證明投測有誤,應重新投測,直至正確。

  控制點投測正確后,在控制樁上架經緯儀等精密對中后,以盤左盤右取中法,把各軸線控制點投測到本層板面上,進行閉合校核,閉合差符合測角中誤差±20〃,邊長相對中誤差1/10000 范圍內校核無誤后,進行細部點加密,用1mm 細墨斗線彈出墻邊線、50cm 控制線、門窗洞口位置線,經自檢、互檢合格后報驗。以后各層軸線投測方法均相同。軸線投測時,測量人員互相之間用對講機進行聯絡。

  為確保軸線傳遞的準確性,每層的軸線均從首層基點向上傳遞。

  驗線完畢后,根據軸線控制網圖做出樓內的控制樁點,作為豎向控制的基點。

  控制樁點作法,是用沖擊鉆把樁點鉆出,然后把鋼筋埋入,并用鋼鋸條鋸出十字劃在鋼筋上做出標記。

  為滿足控制網的精度要求,本工程將采用經緯儀,一測回測角,二測回測邊。

  測量時嚴格按《工程測量規范》中水平角觀測的技術要求進行,并做好記錄。

  根據《工程測量規范》的要求,軸線豎向投測的允許誤差表見下表:

  序號項 目允許偏差

  國家標準內控標準

  1軸線豎向投測每層3mm2mm

  總高5mm3mm

  5.2 高程傳遞

  標高的豎向傳遞,應用鋼尺從首層起始高程點豎直量取,當傳遞高度超過鋼尺長度時,應另設-道標高起始線,對鋼尺必須加拉力、尺長、溫度三差修正,并應往返數次測量,確保標高傳遞的準確性。

  施工層抄平之前,應先往返測量校測首層傳遞上來的三個標高點,當較差小于3mm 時,取其平均高程引測水平線。抄平時,應盡量將水準儀安置在測點范圍的中心位置,并進行一次精密定平,水平線標高的允許誤差為+3mm。

  在每層的柱子及墻體澆筑完后,在電梯井筒內墻上彈出建筑50cm 線,用紅三角標注。

  標高豎向傳遞的允許偏差見下表:

  高度(m)允許偏差

  國家標準內控標準

  每層±3±2

  總高±5±3

  5.3 標準層測量工作與主體結構施工關系

  樓板砼澆筑(軸線,墻、柱邊線,墻、柱50cm 控制線,門窗洞口下邊線)→墻、柱鋼筋綁扎(窗洞口邊線)→墻、柱模板(上一層標高50 控制線,油漆標識)→墻、柱拆模(本層標高50cm 控制線,用墨斗彈于墻體上)→頂板支模、鋼筋綁扎(軸線、門洞邊線用油漆標識)→校正鋼筋澆筑頂板砼。

  第6節建筑物和基坑變形觀測

  根據設計圖紙和測量規范等有關要求,施工過程中的建筑物變形觀測應由業主委托有建筑物變形測量資質的第三方進行,我方進行全力配合支持觀測點的設置等工作。

  基坑護坡變形觀測由其專業分包商進行,總包負責管理協調。并且在施工中,我方也會進行每周定期的和雨后的基坑邊坡變形的觀測,以保證基坑邊坡的安全。

  第7節測量記錄

  測繪部門在釘樁完畢后提供工程定位測量放線成果,是整個工程施工中測量放線的依據。施工中所有的測量記錄應保留,對工程定位測量放線、基槽驗線、樓層放線均需填寫報驗表,經監理工程師驗收簽認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篇3:基坑定位和測量放線施工方案

  基坑定位和測量放線施工方案

  1 施工測量特點及難點

  1.1 該工程體量較大,施工場地面積巨大,建筑物結構較規則,但在施工過程中交叉作業較多,測量工作量較大,施工放樣比較頻繁,提高測量工作效率是重點,也是影響前期施工進度的主要因素。

  1.2為保證該工程基礎施工整體質量,保證各工序的合理銜接,測量放線工作施工方法的選擇必須科學、合理,還要做到因地制宜,有條不紊。

  1.3為保證質量,杜絕出錯,在各個施工階段必須做到自檢、交接檢、專檢的測量規定。

  2 施工測量準備及人員配備

  認真熟悉圖紙,了解設計意圖,了解工程的布局情況,標高變化情況,結構特點,以便有針對性的做出相應方案,選用合適的儀器。

  2.1測量人員配備及管理模式:施工測量采用一級管理模式(即:由項目部測量組直接進行測設),由一名高級測量工程師任組長,配備2名測量員,根據實際情況配備若干名放線工進行配合測量放線工作。

  2.2測量儀器的配備

  測量儀器設備包括:全站儀GTS-700 1套(測角中誤差±1〃,測距精度=2mm±2ppm包括主機、腳架、鏡和覘牌);DS3-1水準儀2套,索佳G32水準儀2套(主要用于當距離較近,視線過短,DS3-1無法滿足短距離施測時使用。)水準尺和尺墊;50m鋼尺2把(經過檢定的);計算機2臺,對講機2對。

  3 施工控制測量

  遵循由高到低,逐級控制的布網原則。

  首先,復核并接收建設單位交給的起始標樁,辦理交接手續,然后根據起始標樁設計布置現場測量控制網點,其分布和穩定狀況要滿足首級施工控制網的技術要求,后加密施工控制網,布設二級控制網。測量控制采用兩級測量控制,三級測量管理的測量控制辦法。

  基坑施工階段,現場情況變化比較大,控制樁點要嚴格保護,及時校核。

  3.1 導線控制網布設

  3.1.1布設原則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工程采用高壓旋噴樁止水帷幕+噴錨支護體系的形式,且因高壓旋噴樁等圍護結構距離結構外皮距離較近,對軸線控制樁的埋設存在一定困難,主要是不易保存;在現場外圍布設導線控制網,以滿足施工需要,導線點與測繪部門提供的建筑物角樁進行聯測,測量平差后計算出導線點坐標。另外根據建筑物的特殊輪廓(不規則外形),本工程的地下所有放樣點均采用極坐標法進行放樣,在放樣前必須認真計算各放樣點的坐標,放樣距離、放樣角度。

  3.1.2 導線布設的優越性及注意事項

  1)采用導線布置的優越性是不受空間及可通視的限制,只要前后兩個點通視即可使用。

  2)導線布設導線邊長應大致相等,可減免因望遠鏡調焦而帶來的誤差,在一條導線中不宜出現過長和過短的導線邊,尤其要避免由長邊立即轉變為短邊的情況。

  3)若遇導線較長時在中途設法與已知坐標點通視,從高級點傳遞坐標方位角與導線上,以增加坐標方位角控制,也便于校核。

  4)施測完后要經自檢、互檢合格后方可申請主管部門驗線。測量記錄應做到原始、正確、完整,計算要求依據正確、方法科學、嚴謹有序、步步校核、結果正確。

  5)因為當導線長度增加時,橫向中誤差比縱向中誤差增加的快,所以要提高導線的測量精度就應該減少導線轉折點的數量,或提高測角精度。

  3.1.3 控制網的布設

  現場施工測量設兩級控制網,一級施工控制網,按Ⅰ級建筑方格網技術要求布設,測角中誤差小于5〃,相對閉合差小于1/30000。觀測時采用全站儀觀測,水平角左、右角觀測各一測回,距離往返測量各兩測回。二級網的控制點間距36.0m左右,是在一級網的基礎上加密控制點。現場放線用臨近控制點,每次放樣前,均須先復核臨時控制點坐標,用極坐標或直角坐標法放樣。

  3.2 軸線控制網布置

  由于建筑平面跨度大、面積廣,采用極坐標定位法,使用電子全站儀和計算機,通過對施工放樣的數據進計算,經計算復核后編匯成數據表格,其內容包括放樣點坐標、邊長、方位角以及和相鄰點間的邊長和夾角等。

  施工放樣采用歸化法,對基礎結構特征點進行施工放樣。歸化法施工放樣時,對每個待放樣點位均經過初測,歸化改正和定測三個步驟。當放樣點誤差滿足施工要求時,在該位置上做出定測標記,放完后應閉合檢查。

  在個別地段按上述技術要求布設加密施工控制點。為盡量保證施工控制點精度統一,加密的施工控制點附合在原平面控制網上,并按原平面控制網技術要求施測。

  3.3 高程測量

  高程控制點分布在建設場地變形區以外不受施工干擾,易于保護、便于使用的地方。高程控制網以Ⅳ等水準測量技術要求施測,其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小于6mm,閉合差小于±12 mm(L為水準路線長度單位為:km)。各高程控制點均利用平面控制點。

  同樣高程控制點不能滿足個別地段施工需要時,可加密高程控制點,加密的高程路線附合在原高程控制點上,并按原高程控制網的技術要求進行施測。

  3.3.1測量人員與專業工程師密切配合,及時把臨時標高樁施測在護坡樁上。

  3.3.2高程控制可根據現場已布設的水準點在各基礎四周等部位,以水平壁樁或方樁的形式測設標高作為土方開挖、基坑支護施工的高程控制依據。為保證高程控制測量的要求,可采用挑掛鋼尺的方法(詳見圖7-1-1)進行,將高程傳遞到基槽護坡樁墻壁處,并把該標高轉測到基槽四周,用油漆注明三角標記。

  3.3.3在控制標高的同時,及時用極坐標法將軸線控制樁或軸線樁引測到基坑,并加以保護,作為施工過程中不同標高分界線的起始依據。

  3.3.4 現場水準點精度及測量方法,根據《工程測量規程》高程控制網擬采用四等水準測量方法測定。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7-1-1的規定:

每公里高差

中誤差(mm)

儀 器

型 號

水準

標尺

觀 測 次 數

往返校差、附合或環閉合差(mm)

偶然中誤差(mm)

中誤差(mm)

與已知點聯測

環線或附合

平地

山地

三等

± 3

± 6

DS3-1

雙面

往返

往返

±12

±4

四等

±5

±10

DS3-1

雙面

往返

往返

±20

±6

  注:L為附和路線或閉合環線長度(以km計);n為測站點數

  3.3.5 對場內設的水準點在施工過程中每隔兩個月需聯測一次,以作相互核檢,對檢測后的數據仔細計算,以保證水準點使用的準確性。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 v人片在线观看 | 免费国产a理论片 | 久久久久亚洲日日精品 | 国产ssss在线观看极品 | 毛片韩国 | 黄篇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 | 亚洲高清成人欧美动作片 | 欧美一级毛片特黄黄 | 久久一级黄色片 | 美女被cao免费看在线看网站 | 久久成人亚洲 | 黄色三级视频网站 | fulidown国产精品合集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小说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中国 | 99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 | 成人片网址 | 免费人成网站免费看视频 |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完成 | 国产大尺度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免费视频网址 | 在线视频免费观看a毛片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 欧美毛片一级的免费的 |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 | 久久免费视频观看 | 日本 欧美 在线 | 中文字幕福利 | 精品成人免费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 亚洲国产高清人在线 |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 a国产精品| 午夜伦4480yy妇女久久久 | 在线观看免费av网站 | 在线欧美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